不斷從親鳥身邊取走雛鳥的後果

Blorian Yang
5 min readDec 27, 2019

--

※所有圖文內容並非做為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出版商所有※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publisher.
Translation permit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圖文來源:EB Cravens. (Jun, 2009). “Consequences of Constantly taking Chicks from their Parents”. Parrots Magazine, 137, 10–11. (191227)

不久前我和遠方的一位鳥類養殖者聯繫,詢問巢中的蛋或雛鳥不斷在孵蛋或孵化初期被取出,對正在繁殖的鸚鵡對鳥有何影響。當然我只能從我個人與做過這種事的繁殖者、友人的角度出發,但我曾經見過這些事情。

受此待遇的成年鸚鵡每年產蛋三到六回並不罕見,因為牠們在野外進化出這樣的生殖系統。當牠們的蛋與 / 或雛鳥被偷放到人工孵育器中,母鳥會再次進入生產程序,以滿足牠們的生殖需求。

這就是鳥類養殖者所追求的 ─ 更多受精卵,進而讓自己的繁殖對鳥產出更多鸚鵡幼鳥。但所有經驗豐富的飼養員都發現這會讓自己的鳥出現健康問題,所以她們必須進行調整。補充營養素是最常採取的調整方式,這似乎會引發「連鎖反應」。

鸚鵡們進入長期繁殖模式,耗盡自身儲存的關鍵營養素,為產出健康、大小完好的蛋最需要的鈣和微量元素,卻被添加在高維生素 / 礦物質 / 蛋白質的飲食中彌補差距。

專家怎麼說

許多繁殖者,以及支持她們的獸醫專家們聲稱這種方式不會對鳥造成長期損害。其她老前輩和純粹主義者(包含我自己)認為這是一派胡言,即使鸚鵡沒有出問題,像是卡蛋、泄殖腔脫垂、缺鈣性骨折或軟骨症等;那麼,牠們無疑有更短的繁殖壽命。

對於所有被壓榨十幾年以盡可能獲得每個蛋和雛鳥,接著因健康問題死亡或完全停止產蛋 ─ 而被淘汰或售出的鸚鵡們,似乎沒人對這些有什麼意見。相較於公鳥,母鳥的死亡率尤其高,在產量至上的場所與某些鳥種身上確實如此:不健康或毫無性致的母鳥被性奮的公鳥殺死。

自傲的繁殖

有趣的是,許多鳥類養殖者對這種系統吹噓不已。繁殖場有更多雛鳥、更多銷售額、更多利潤。

飼主可能強迫極為年輕的手養鳥進入激烈的繁殖環境,牠們的性器官幾乎尚未成熟,性情也遠不及適合育雛之所需 ─ 小太陽和亞馬遜的年齡落在一兩歲,巴丹與大型金剛為三至四歲。

我個人認為,鸚鵡繁殖應推遲至牠們更成熟,更能擔任親鳥角色,完全度過青春期為止。否則牠們很可能在育雛過程出錯,學到不良習慣,將來成為問題案例。

我想急於獲得授精卵的繁殖者很少會對重要的育雛技巧感興趣。不過,倘若建立關係的對鳥最終無法正確照護自己的孩子,鳥類養殖者為何會想催促自己的年輕鸚鵡?這代表繁殖者必須費無數小時在深夜起床,餵食嬌小、達到成為寵物的年紀時患病率更高的鸚鵡雛鳥。

相同的繁殖者時常有誇耀自家對鳥首次產出時多年輕,以及自己一年能從一對鳥身上得到多少雛鳥的傾向。我認識的一位獸醫會拿走 P 屬鸚鵡每次產下的蛋,放入孵蛋器,藉此逼牠們一窩產下九或十顆蛋,並對此感到自豪。另一個我熟識的繁殖者吹噓他的琉璃金剛對鳥一年可產出約十四隻雛鳥。

太早取走雛鳥產生的更多問題

那還只是生理健康方面。這些繁殖鳥有部分在心理上已團成一亂。到我這裡的繁殖鳥會完全止不住地每兩週產一次蛋,我必須讓牠們休養生息。即便妳讓牠們的雛鳥待在巢內,超過先前每兩週按例取走的時間點,母鳥會直接停止餵食牠們,並在牠們身上產下更多蛋,放任牠們死亡。

一對鳥可能要花數年訓練來破除這種失常的週期,學習餵自己的孩子 17、21、24、28、35 天,然後才開始學飛和獨立進食。

關注這些事的人們注意到,當蛋或雛鳥持續從母鳥與公鳥身邊取走,親鳥會變得相當焦躁、鬱悶、易怒,以此類推。當牠們產蛋並進入孵育模式,全天 24 小時照料著蛋,牠們的繁殖生活就像催眠一樣。

飼養員以搶走牠們的蛋來打斷這個步驟,是在讓自然程序緊急剎車。我不是指在野外不會因掠食行為而偶爾發生這種事,但肯定不會在鸚鵡的繁殖生活中每年出現三、四、五次。

蛋孵化後,雛鳥留在母鳥身邊如四、五、六甚至八週,她開始確信雛鳥們長出羽毛,較不需要全天候照護與餵食,她便在巢外待得更久,雛鳥則學習獨處。

母鳥開始減少全天候照護的執著和反哺時程,鳥類養殖者等待取出幼鳥的時間越長,母鳥依本能扮演育雛角色的滿足感越強。當延後交由人類撫養的時間,再從矛盾感更深的雌性鸚鵡身邊帶走雛鳥,這會反映在她們身上。

當然,這也代表這對鳥因自身的成功得到充分滿足,該年便不容易再產出更多蛋,我真心希望我的鳥能這樣,但許多生產導向的繁殖者會發現收益減少。

延後取出雛鳥還有另一個好處。對很多鳥種來說這很關鍵,因為當母鳥在巢外打發時間,公鳥會扮演其角色天性。雛鳥第一次與牠們的父親直接接觸。通常在午後媽媽出去休息時,他開始進入巢內一對一地餵食雛鳥。他獲得至高的滿足,後代也有了另一個榜樣。這是我們鸚鵡對鳥們的微妙訓練,且肯定能強化配對關係。

想知道鳥界何來那麼多性無能、暴力、懦弱又不中用的雄性繁殖鳥嗎?看看小兒子是被哪種榜樣養大的。

只被母鳥照顧過兩三週,夠幸運者是在母鳥身下孵化而非孵蛋器中,然後再人工餵養。這可能是下一代公鳥的災難,因為牠們對自然家庭價值與行為的概念知之甚少。據我估計,我們終將見到人工順利飼養、由親鳥餵食的某些鸚鵡品系出現崩壞。

這種不斷從巢內取出受精卵和新生鸚鵡幼雛的過時習俗,同時嘲諷了成為圈養繁殖者良知的那句古老名言 ─ 「鳥類養殖也是保育」。

我希望這能順便釐清某些飼養方式會影響到圈養繁殖的對鳥及其後代。我們在鳥類養殖中抹煞越多自然規律,我們最終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

--

Blorian Yang
Blorian Yang

Written by Blorian Yang

阿波的鳥奴魚酥,這裡專門放置我翻譯的文章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