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資訊節錄翻譯─日常護理方面 (2)

Blorian Yang
97 min readAug 2, 2019

※ 所有圖文內容並非做為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 / 出版商所有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 publisher.

請善用 Ctrl+F、輸入關鍵字能更快查到需要的內容。

190802-210726

圖文來源:Rafael Zamora Padrón (羅洛巴克基金會的科學主任),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210726)

在羅洛巴克基金會,豐富充盈的環境是成功管理鸚鵡的基礎之一。不過,它並非固定且靜態的系統。它是由動態變化、讓動物出乎意料構成。我們所致力的繁殖季期間,許多飼養員生怕在鳥舍置入新元素。儘管這是對的,豐富環境中既有元素的維持仍無法避免。讓我們鸚鵡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理解其中差異。

豐富化必須符合每個階段的需求。繁殖季期間,鸚鵡不會花大量時間使用結構性強的玩具和物件。牠們更專注於當下最實用的部分。如果無法找到,牠們其實會顯得焦慮不安。築巢用料雖然不全是樹枝或木塊,但它是基本配備。必要時,繁殖者將忙著啃咬木片、天然樹枝、巢中木塊。它們在其它月份被完全忽略也沒關係,時機到了,牠們就會遵循本能啃這些材料。

許多年輕配偶的孵育失誤與缺乏這些豐足材料有關。例如一對沒有經驗的年輕粉巴(Eolophus roseicapillus)在鳥舍有個缺乏材料的空巢,牠們會下蛋,不過伴侶間的衝突、孵蛋問題、破蛋及一大串麻煩事不久就會浮現。

我們管理的概念是提供時間讓配偶達到同步化,為此,牠們需要時間投入工作。母巴丹把工作時間投注在巢內。這是應該額外給予軟木,以便牠們咬斷並挖出來的原因。這些準則是牠們生物學上的特徵。若缺乏常見元素,行為會出現但受到誤導。比如一隻整理空巢的母巴丹會有重複進入的行為。這些母鳥常把自己的蛋壓碎或刺破。有的繁殖者不替牠們放更多填補材料,因為見到牠們如何把材料攆出巢外。然而,妳必須持續添加材料直到產下第一顆蛋。此外,就粉巴而言,牠們甚至自帶石頭到巢內,這是這種鳥的典型特色。

對公鳥來說,荷爾蒙處於巔峰值的月份裡,鳥舍的原木讓牠們能積極用喙工作。事實上,為提供母鳥受刺激的時間,在巢口擺一塊木頭讓牠們啃咬,是確保公鳥和母鳥繁殖同步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可能要花更久時間產下第一顆蛋,不過受精機會更高。

啃木頭活動為公鳥帶來極大的平靜。因為牠們一邊看著母鳥待在巢內,同時修剪著樹枝。對牠們而言木頭彷彿是個磁鐵。像鋼鋼巴丹這種鳥能在幾分鐘內移除大型松枝上所有的葉子。牠們在無間斷的激動狀態下似乎很愉悅。這其實大大刺激牠們同時行動。公鳥與母鳥比賽誰更快似地參與活動。

每年這時候的羅洛巴克基金會,多數伴侶身處其中一個繁殖階段時,每座圍欄裡的活動似乎都在放緩。實際上,每對伴侶的領域範圍更為寂靜,特別自母鳥進入孵蛋期後。牠們想保持不被察覺,只在意外訪客出現時示警。保持這種寧靜狀態是正確的,但永遠別忽略鳥慣用的尋常豐富元素。

今年有些鳥種讓我們感到驚訝,比如車輪冠(Cacatua leadbeateri),連年輕伴侶們都決定同步繁殖,伴隨相當好的生育力。一個攻擊行為極其複雜的物種卻無攻擊跡象,這給予我們最高程度動物福利的最佳指標。從牠們長出第一根顏色美麗的羽毛開始,有助於我們強化自己的樂觀心態。

在現有最完整的鸚鵡繁殖中心裡已開展超過 350 個異地保育計劃,過去四十年間其個別及所有累積的資料,對物種保育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圖文來源:Jamie Gilardi. “Wild Diets - captive options(野外食物 ─ 圈養的選項)”. Parrots Magazine, 271: 32–34. Aug 2020. (210628)

…要注意野生鸚鵡和圈養鸚鵡在食物需求上有些顯著差異,特別是牠們總熱量的攝取需求。野生鸚鵡一天有部分時間在飛行,有時一次飛數十公里。飛行成本很高,大概是定棲在棲木所消耗的十到十五倍!野生鸚鵡若幾乎等同奧運選手,牠們的食物也該比照辦理。另一方面,我們圈養的鳥相較之下(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是沙發馬鈴薯。考量到這點,聚焦於野鳥飲食的兩大關鍵 ── 多樣性與毒素,或許能給予圈養設計有用的指引。…

…毒素問題更加複雜,除了野生植物往往身負複雜的化學作用,不同鸚鵡對這些化學物質的中毒程度也具有高變異性。考慮這些因素,有一點毋庸置疑。野生鸚鵡演化了數百萬年,在野外食物中欣欣向榮,它們幾乎都包含各種眼花撩亂的化學物質。只有在人類馴化植物時,才出現我們認為是「食物」的多數植物部位。當我們以選擇性繁殖操控植物,我們幾乎消除它們所有的化學複雜性。…

可以將植物混入這種草編玩具裡,以延長進食時間並鼓勵覓食行為

影片來源:”Preoperative — discussion about crop masses(嗉囊腫塊的術前討論)”, Bird Vet Melbourne. (210416)

圖文來源:EB Cravens, “Individual Attentions for Baby Parrots(給予鸚鵡幼鳥個別關注)”, Parrots Magazine, 270: 12–14, Jul 2020. (210401)

有一段時間,我常在全國各地的鳥類俱樂部舉辦講座或研討會。我大部分的觀點在當時鳥界並不常見,但被廣為接受。我還記得有個演講是「如何充分利用您的寵物鸚鵡」,由多數聽眾的反應看來,我想評價是正面的。然而後來,有朋友告訴我大家在背後議論我的方法和建議。當我展示照片,說明因為牠們發展速度全都不同,我認為給予每一隻人工餵養、羽翼初豐的個體廣泛關注有多重要時,一位鸚鵡繁殖商表示,「我想看他把那種方法用在一百隻幼鳥身上!」

我必須承認,我對此有些沮喪:又一位鳥類的大型生產商誤解了我的重點。我永遠無法以餵養、訓練鸚鵡幼鳥的模式,讓鳥舍週期性地產出一百隻或更多幼鳥。其實在過去幾年裡,我一年照顧差不多三十隻幼鳥就已經很難養出知道自己是誰的「完整」鸚鵡了。

鸚鵡幼鳥進入好奇/學飛階段時需要投入很多額外的時間

比如,明知牠們出巢前七天左右會很膽小、多疑、不易手餵,我怎能再讓眾多幼鳥與親鳥們在巢箱內多待三到四週?我將發現身周充斥著果決自信的小鸚鵡,牠們已經發展出一些獨立姿態,需要多花時間額外地抱持(holding)、安撫、用湯匙更少量且頻繁地餵配方奶,直到牠們適應過來,對離開親鳥感到自在為止。

一百隻幼鳥?

恐怕不可能。此外,當幼鳥習慣我們人類的生活,開始初期飛行和斷奶,我要如何騰出與牠們共處所需的多餘時數,每天下午把更年長的送進羽翼初豐者待的籠內,好讓牠們以自己的速度發展,提供枝條和一天三次的點心、啃咬咀嚼材料碗,同時每五至六小時手餵一次,清理裝運牠們的提籃、籠子、訓練用棲木及飛行降落點?

自由飛行的經驗創造出自信心更為強烈的鸚鵡

我們都知道鸚鵡幼鳥會大搞破壞,隨著牠們發展屆滿十二週齡,牠們破壞量更大,因為牠們更喜歡啃咬摧毀木料。我要如何找出新食材,好讓年輕的牠們學吃無花果籽、百香果籽、木瓜籽、蒔蘿、芭樂與葡萄籽?為試圖養出更優秀的幼鳥,我最終選擇養育更少幼鳥。而且成功了。

年輕的弟妹們躲在暗處時,較大的哥哥姐姐從自己的育幼籃中向外窺探

那場研討會上與我意見紛歧的鳥飼主忽略了這些事實,直接批判我的養鳥風格,卻未對我說的持保留態度,尋找一些能豐富鸚鵡幼鳥生活的方式,改變自己的習慣。我只懇求這點。不是「照我們的方式做」,而是更為根本的「想想自己的作法,也許考慮改良一些新步驟,為您生產的手養鸚鵡和固定替您工作的親鳥們提供助益。」

改變往往很難。我知道改變很難。我的養鳥方式在過去數十年間不得不做出無數次變革。這樣的變動在初始幾乎都很麻煩,我必須對我養的鳥抱持新的態度。牠們身心健全之時會更昂貴,要與我最愛的任一隻鳥分開也令人心痛,但牠們根本無法在我的照顧下發展茁壯,交由其她人或在不同氣候下牠們會過得更好。

現實情況是,深思熟慮的變化能為我們的鳥帶來相當大的益處。沒有比把高智商生物養在人工圈養環境裡,年復一年保持原樣毫無成長更糟的了。這就是我經常要讓我的鸚鵡在各鳥舍遷移的原因。這也是我為何呼籲寵物飼主意識到她們不應視剛為灰鸚幼鳥買下的昂貴籠子為其一生中最後且唯一的一個籠子。

據傳在我演講期間,有位聽眾譏諷「這樣做我賺不到半毛錢!」好吧,我將是說出鳥類養殖業者沒有權利從她們的工作中掙錢的最後一人。不過,我會希望她們保持正確觀點思考整體情況。您需要賺多少錢?這同樣回到「多少幼鳥才算足夠」的概念;以及賺到的錢,有哪些部分會以更好且不同的食物、籠子的額外增設、更多飛行和玩耍的空間,甚至一個裝在樹架上的空心原木等形式,確實地回饋到鸚鵡身上。

有個能在其中飛行的房子是發展運動技能的關鍵

透過販售優質的鸚鵡幼鳥賺錢沒什麼不對,但何不拓展視野,包含把幼鳥留在親鳥身邊作為牠們的報酬,讓牠們每三年左右養育一次?為什麼要透過取蛋或只能加倍產蛋的母鳥 ── 因為牠們無法養育自己的幼鳥而感到徹底地挫敗 ── 來促進額外的幼鳥產量?為什麼要讓賺錢變成您養鳥熱情中最重要的部分?

正確的觀點

因眾多數量帶來的龐大經濟價值在繁殖場孵化飼養一百隻幼鳥是一回事,作出以最佳方式「養育(nurturing)」、「充足斷奶」與「社會化」的宣告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要對在我講座聽眾中竊竊私語的那些人說:照實講。別斷言我如果在繁殖場產出一百隻幼鳥,就無法做到我擁護的所有觀念。我坦率地承認。承認根本沒人能這樣對待一百隻幼鳥,然後到此為止。■

文源:Alan K Jones, “Egg laying problem(產蛋問題)”, Parrots Magazine, 269: 44, Jun 2020. (210329)

…注射或植入荷爾蒙會有些成效,但正如您發現的,它們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完全有效。我當然不願在任何一季用超過三劑,而且長遠來看,年復一年重複此過程帶來的傷害可能比產蛋本身更大。最終選項是手術移除輸卵管,這當然合理,但不是沒有風險。除此之外,您只能與它共存,在繁殖週期支撐她營養上的需求。…

文源:EB Cravens, “Consequences of too much food(食物過多的後果)”, Parrots Magazine, 269: 12–14, Jun 2020. (210324)

我們鸚鵡飼主若有個大多都犯過的錯,那便是天天過度餵食。考量到營養素對鸚鵡健康、長壽的重要性,這是個不太容易避免的習慣。理由通常是:「為鳥提供大量食物,牠們會挑出自己需要的,永遠不會餓肚子,所以我做對了。」

這麼做的問題在於鸚鵡各不相同,並非都以同樣的進食習慣養大。而且鳥吃的東西不會每天都一樣。就像狗和貓,牠們會在某一天熱情洋溢但隔天興味索然,取決於需求、意願、天氣、季節、供食內容,甚至我們無從得知的因素。有時候當我去鳥舍取出所有食盤,發現剩下大量未食用的食物,很容易斷定鸚鵡不喜歡我提供的東西。但前幾天,牠們才津津有味地吃掉相同的食物。另一種解釋是我可能過度餵食了。

多數鳥類當然會間歇性進食,在發現合適的食物,或者天氣、胃口、身體需求告訴牠們該吃更多時狼吞虎嚥。然後隔天同一隻鳥可能會減量、休養、節食,引起習慣嚴密監控總攝取量的鳥類養殖者關切,憂心牠是否會因此衰弱。

這類擔憂有部分與飼主自己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家中是否有個塞滿東西的冰箱,後方物品往往遭到遺忘且變質?我們是否曾在自助餐廳呈了滿盤食物但大多都沒吃下肚?無論我們吃下多少感恩節或聖誕節晚餐,我們的胃看來似乎總能留個空間給點心?歡迎來到美國廚房的世界。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居家飲食習慣是否根植到這種程度,讓我們某些人持續過度餵食寵物及繁殖鳥?

很多飼主這樣做。儘管對鳥群的影響各不相同,但這種作法有許多不良後果。首先,各種鸚鵡確實會過食而變胖。過胖的鳥不易飛行和運動,所以牠們往往養成久棲的習慣,體重更為增加。黃頸亞馬遜、粉巴、P 屬藍頭、非洲灰鸚、虎皮、玄鳳等鳥種只是好發過重問題的一小部分。若是繁殖鳥,牠們可以連續數年產下未受精蛋,最終卡蛋或產生脂肪瘤。

寵物鳥方面,過度餵食通常讓鳥養成不光彩的習慣。牠們從未餓到去吃蔬菜莖或有幫助的水果種子、經系統化脫殼的堅果,或較小且脂肪少的種子與發芽種子。有些鸚鵡日復一日搜尋花生、松子、玉米與大量鳥麵包。牠們沉迷於飼主提供的起司、蛋、薯片、堅果、浸溼的麵包和人類點心。當牠們獲得一碗原味營養鳥食,其單次餵食量可能多達牠們嗉囊容積的三或四倍,導致牠們挑撿特別喜愛的少量食物而忽略了均衡攝取。即便是滋養丸也常被大量餵食,未被吃掉會失去新鮮度,在潮濕氣候下受潮。不負責任的飼主有時會整夜或數天保留滋養丸,只把新添的覆蓋於頂部。這是促進細菌或真菌滋長的危險方式。

在我們鳥舍裡,我們試著遵照一些簡單規則,好讓過度餵食及其負面影響維持在最低限度。重點如下:

1. 自然界中非處於育雛模式的鳥類,每天通常吃兩次主食。我們一天餵兩次,早晨與傍晚。第二次的餵食量主要取決於牠們早餐的攝取量。有時會在下午四點給多一些,因為牠們食慾不錯;有時則給少一點。仔細檢視碗內、地面或底盤,我們能明確看出牠們吃了什麼,以及牠們每一天對特定營養素的需求和好惡如何變化。

2. 記得以鳥的嗉囊容積來為每一隻鳥供食(同樣在非繁殖季)。兩隻以自身容積來說吃很多的折衷,每一隻會得到約兩大匙的食物,若牠們該季食慾良好會外加一匙 ── 鳥的食慾每週、每季會起伏不定。這是兩倍左右的量,能填滿兩隻成年折衷的嗉囊。依照所給的食物內容,丟棄的外殼、表皮、纖維、含水量等等會稍微列入考量。

3. 目標是給鳥剛好足夠的食物,使其完全被粉碎或吃下 90%。無論如何都應避免寵物把食物丟出碗外或大量留滯。這限制了妳家鳥攝取的營養類型,也無法掌控牠們最佳的飲食狀態。夜間在籠內不留食物,因為牠們隔天一早會先吃傍晚吃剩的東西,未對新鮮食物做好準備。

4. 為惡名昭彰的過食者和外觀肥胖的鳥安排低脂飲食,並鼓勵牠們多多攀爬、跳躍、拍翅、飛行,以燃燒熱量。如何知道自家鳥體重過高?我們會觀察腿和腳。狀態良好者以長腿高高站著,不會像擱著自己肚子一般「蹲踞」在棲木上。若那無法掩蓋的「摺痕」在羽下龍骨旁的胸肌上出現,往往早已錯過進行分析的時機:包含攝取內容,以及其中過剩者有多少未經運動、寒冷的溫度與正確的生活作息消耗掉。

請記住,鸚鵡一旦因為過食開始增重,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牠定棲的時間會更長;會慢吞吞地在籠網上攀爬,而非跳躍或奔跑;比起保持體態輕盈緊實,會在進食中獲得更多滿足。飼主如果缺乏觀察或感覺自家鳥體重增加的經驗,每月使用電子秤是個方便的作法。若帶鳥到獸醫院例行就診,請務必詢問牠在同類平均值當中是否過重。籠子要是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雀科、澳洲草科長尾鸚鵡、吸蜜、錐尾鸚鵡等多數小型鳥幾乎不會變胖。

活潑的巴丹和金剛也大致相同,而且以白巴丹龐大的外表來說牠們真的吃不太多!這些鳥顯然幾乎都拒絕過度沉迷於進食增重的習慣。不過牠們會每天挑揀最愛吃的東西,因此碗內的餵食量再次又是飲食面面俱到的關鍵。

在我們的康復作業中,顯而易見的是,一隻過重的鳥一旦開始減肥並「降低其負擔」,牠通常會變得更活躍、燃燒更多卡路里、健康狀態甚至更好。學飛這種有氧運動能帶來顯著的幫助。原先的葵花籽迷開始忽略一些葵花籽,轉而支持其它營養美味的食物。我們還發現,有些鸚鵡本來習慣跟飼主一起吃不健康的餅乾或糖塊,一旦適應了新的健康飲食,便會拒吃這種東西。

最重要的是,鳥飼主要在自身進食與餵養羽毛夥伴的習慣之間做出明確區隔。

「吃得像隻鳥(Eating like a bird)」不僅只是個愚蠢迷信。 ■

文源:John Courteney-Smith, “What is light and why is it so important?(什麼是光?它為何如此重要?之四)”, Parrots Magazine, 268: 38–40, May 2020. (210302)

我們尋找的燈必須能產生天然色、CRI(演色性)高,同時標出法定的三角警示,表明內含紫外線。這些燈無論製造或購買都不便宜。稀土類磷光體與專業水晶玻璃讓它們產生功效。便宜的燈可用者相當少!它們可能根本不含紫外線,可能是更便宜的磷光體混合物,或者不自然均衡,因此無法出現自然循環或自然調節。

鳥用燈始終且只能裝在鳥的頭部上方。自籠側打入眼中的光源是不自然的照明形式。它提升與眩光不適、傷害相關的風險。這對產生紫外線的燈來說甚至問題更大,因為它能在眼睛留下傷痕和永久性傷害。請記住,太陽在我們上方,鳥用燈也應該如此。

高品質的專業鳥用燈需每年更換。為什麼?在磷光體產生可見光之前,鳥所需能產生均衡紫外線的昂貴磷光體就在耗損了。這會隨著時間慢慢發生。這段時間之後鳥用燈仍然明亮,但紫外線成分會降低,往往介於原輸出量的 20–30%。

圖文來源:Louise Caddy. “Your feathered friends’ feet(羽毛夥伴的腳)”. Parrots Magazine, 268: 33–34, May 2020. (210302)

過胖鸚鵡更容易因額外重量出現腳部問題,添加腳的壓力。

天然棲木最大的優點是它們尺寸形狀各異,您家鳥的腳能時常受到鍛鍊,不會僵硬地棲於原處。

咀嚼木頭表示您的鳥正在展現自然行為,應予以鼓勵。若牠咬自己的棲木,就拿另一個替換,或嘗試更硬的種類。若您的鳥明顯樂在其中,何不在籠內放更多木頭,既可咀嚼又能棲息?

要檢查趾甲長度是否正確,請讓您的鳥站在桌子之類的平坦表面。當腳平放在桌上,趾甲尖端應剛好觸及桌面,但不至於讓腳趾抬起。

文源:EB Cravens, “Parrot Environments are Evolving(鸚鵡環境在逐漸演變)”, Parrots Magazine, 268: 14–15, May 2020. (210131)

室內方面,鳥飼主也不斷改變把鸚鵡終身養在同一籠內的舊觀念。更多飼主不僅保留自家寵物的雙翼、讓牠們在家裡飛行,同時透過「益智玩具」、準備覓食點心、室內植物、具挑戰性的攀爬網、佈置鞦韆等等增加環境的複雜度。最傑出的鸚鵡居所讓鳥能在不同房間擁有多個遊蕩地點。這當中有時甚至包含一座無動力太陽能中庭或室內地磚庭院,我們的羽毛朋友可以在裡面的綠色植物、噴泉和大量友善鳥類的結構中互動玩樂。

有些收養機構如今甚至開始有擴大棲地的趨勢。給白色巴丹八分之一英畝的大型密閉飛行場,讓灰鸚、非洲鳥種有樹木與隱私空間的鳥舍。月輪、澳洲長尾鸚鵡及其它退休鸚鵡獲得飛行、社交、使用地面的機會,這類圍欄塞滿玩具,分散鳥的注意力並提供喙部運動。如果給的是九英呎或更高的籠子,很多長期育種的鳥或多疑的昔日寵物會選擇在所有人類無法企及的地方棲息,顯示這能大幅降低這種鸚鵡的壓力。

這裡的重點在於,雖然鳥類飼養方面困難重重,但我們確實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飼養方式上取得長足進步。觀念的轉變似乎很緩慢,不過看看鳥界五花八門的小型機構、自產製造商,我們可以更有自信:我們確實在正向的道路上前進。當環境改善時,我們寵物(但願還有繁殖鳥)的生活品質將大大提升,我們全都從中受益。

片源:Is it ok to feed avocado to parrots? Vet tech explains. (210127)

「羅蕾萊 ── 鳥類與奇特物種醫療中心的獸醫技師 ── 解說為何您不應餵鸚鵡吃酪梨。不是因為所有酪梨都一定有毒,而是由於飼主無法分辨可能有毒或無毒的是哪一種,其風險不能合理化其益處。」

可以餵鸚鵡吃酪梨嗎?獸醫技師來講解

文源:Leslie Moran, “GSE effective against avian salmonellosis(葡萄柚籽萃取液對抗鳥類沙門氏菌症的功效)”, Parrots Magazine, 267: 16–17, Apr 2020. (210111)

鳥類沙門氏菌主要出現在鳥體內的消化道,這裡被視為原發部位,因細菌會隨糞便排出體外,可造成廣泛的環境汙染。由於家禽擴大生產,鳥類沙門氏菌症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具破壞性的鳥類疾病。不及時治療,細菌會接著透過血液與淋巴系統感染肝和脾臟。免疫系統較弱的鳥,繼發性侵襲會擴散到卵巢、輸卵管、心肌(心臟肌肉組織)、心包(包覆心臟的膜)、砂囊、卵黃囊及肺。

鸚鵡會出現的症狀包含嗜睡、食慾不振、過度飲水、腹瀉(有時流血)、缺乏活力及偶發的關節炎症狀。這種嚴重疾病往往緊隨敗血病(細菌性血液中毒)後致死。根據這項資料,若有一間鳥舍正面臨沙門氏菌致死的狀況,永遠要懷疑是由老鼠招致。

由傳授獸醫學程的大學附屬實驗室,完成所有死亡鸚鵡的屍檢,是真正瞭解鳥的死因的唯一方法。屍檢也提供必要資訊,引導飼主改善保健常規,或更新其它養殖方式,預防額外的疾病與日後的死亡。

圖文來源:EB Cravens, “The Future for the Pet Industry(寵物產業的未來)”, Parrots Magazine, 267: 12–15, Apr 2020. (210108)

養殖世界各地的外來鸚鵡始終吸引著我。同一產業在美國已和其它地方大不相同,差別通常在於基因庫可利用性受限、某些鳥種天文數字般的高價,以及有時容許原生鸚鵡在其本國圈養繁殖。

另一方面,以我的觀點來看,全球飼養鸚鵡的趨勢與我們「美國佬」所經歷過、完成過、發展過的相似度很高。本文仔細檢閱美國過去數十年來在鸚鵡繁殖和寵物行銷上的錯誤、我們如今不得不面對的結果,並分析海外的鳥類繁殖者們可能會如何找到方法,避免犯下同樣不幸的錯誤。

時空回顧 ── 先來點歷史

一九七〇年代後期到一九八〇年代,在美國飼養鸚鵡幾乎是小眾市場。圈養繁殖的鳥種有限,野外捕獲的鳥基本上都經由進口檢疫站進入寵物店,以滿足大眾需求。成群居住(挑一隻出來)或單獨住籠的鳥受到店家 ── 或者更可能是新買家帶回去後 ── 敷衍草率地訓練!

許多繁殖場竭盡所能儲備大型鸚鵡對鳥,同時留意抵達進口站的稀有鳥種。她們透過試誤,並藉由文章,或與經驗豐富、不過度藏私自身繁殖技術的養鳥業者討論,學習到成功繁殖的作法。早期的繁殖主要讓親鳥餵養後代,牠們有數週時間由自己的父母餵食照顧。

直到一九八〇年代中期(更早或更晚取決於國家的地理位置),人工餵食養殖才開始盛行。因為寵物市場很快發現:這些人類餵養的幼鳥比起牠們野外捕獲的先輩,會是更溫順的居家寵物。在養鳥業者意識到之前,競逐牟利就在急速成長的外來鸚鵡寵物貿易中展開。鳥店開張,大多都很簡陋。創辦了刊物(且關門大吉!),年產數百隻幼鳥的繁殖場也浮上檯面。

奇怪的是,儘管人工餵養和孵蛋程序持續發展,那些大聲疾呼鸚鵡需求、牠們情緒的穩定性,以及牠們具備長期潛力在未來養育自家孩子的聲音明顯不足。填補早期那片空缺的一個例外,是莎莉 ‧ 布蘭查德(Sally Blanchard)剛開始每月刊登的《寵物鳥報告(Pet Bird Report)》。

短短幾年內,美國養殖產業誕生並人工養育出數萬隻鸚鵡,尺寸從長尾鸚鵡到金剛,然後盡快把牠們大量銷往市場。目睹了美國成長最快的寵物市場所創造的鉅額財富,對鸚鵡興趣濃厚的新手和其她動物(狗、貓、馬等等)繁殖者也迅速投入這股浪潮。市場不斷茁壯,直至一九九〇年代後期才達到高峰 ── 即禁止供寵物貿易的野生鸚鵡大量進口的法律在美國通過之後幾年。所以,發生了什麼事?

以我長期擔任寵物鳥店老闆及業餘繁殖者的角度,我看到很多事情的發生,終將擊垮這股龐大的養殖熱潮…

以下是最顯著的一些部分:

1. 鳥的數量太多

我不確定究竟是貪婪或其它原因,促使這麼多繁殖者年復一年、最大化地產出幼鳥,而不太顧及親鳥;然而不爭的事實是 ── 透過生產技術刺激對鳥每年產下兩三窩蛋、只讓蛋在孵蛋器中孵化、向中間商出售許多未斷奶的幼鳥等等仍替養殖場帶來 $25,000、$50,000 甚至 $100,000 或更多的收益。

隨著這種現象持續十幾年,許多更常見的鳥種開始在市場達到飽和,零售店囤積著某些更難出售的鸚鵡,價格理所當然地持續下跌。美麗活潑的金太陽是國內養殖市場趨勢的一個典型例子以及相當好的指標。金太陽在十多年內從一隻 $1,500 到一隻 $500、$250,某些地方跌到 $100 或更低。牠們產量多且較容易繁殖,這不可否認。但擺在眼前的事實,依然是大型養殖業者與較小型業餘繁殖者們全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即以不負責任的比率為金太陽定價,把牠們銷往寵物貿易。當然,這只是被過度利用的眾多鳥種之一。除此之外,很多經大規模生產的金太陽,不像受過充分培育、訓練與社會化的人工餵養金太陽那般具備所有正向的寵物行為,接著我們開始看到飼主因為對自家鸚鵡的性格感到失望,而棄養牠們。

2. 次等寵物鳥

人們對數量的全面重視,讓許多寵物鳥的優秀品質隨之下滑。噢,對淺在客戶來說,這些商業化生產的人工餵養幼鳥看來似乎討喜又可愛。但這些寵物鸚鵡溫順天真的背後所隱藏的巨大問題卻可能在短期內爆發,自家有隻不完美鸚鵡的現實,會使新飼主們更加失望!當牠們被養育在非常忙碌的人類育幼環境,少了有益的長時間巢內經驗、父母的完整教學,或和其牠鳥類的族群社交關係,無論是金剛、巴丹、亞馬遜、灰鸚、塞內加爾或者小太陽,牠們都有自己的缺陷。

鳥越大隻,狀況往往越嚴重。引起注意的尖叫、頑固、咬人、孤獨、過度依賴人類飼主、缺乏獨立自主、在缺乏變化的環境中一天獨處數小時卻無法自己找樂子、自殘羽毛,這些全歸因於我們美國的商業化養殖技術:基本上可以在一個完全沒有成年鸚鵡作為榜樣、在無助的幼鳥和羽翼初豐者最需要親密關係時缺乏人類關注、類似孤兒院的環境裡,產出成千上萬隻鸚鵡。

結果大概還是無法避免:這些眾多鸚鵡的熱情買家開始將牠們退回或轉售,甚至乾脆盡可能直接地擺脫牠們。對我們急速成長的寵物鳥養殖產業造成二次打擊。讓許多養鳥群眾一直以來慣常大量生產幼鳥的方式漸行漸遠。

數十年來,好望角鸚鵡已被吹捧成適合新手飼養的寵物;但牠其實是更進階、敏感的鳥種,普通家庭往往無法滿足牠的需求

數十年來,好望角鸚鵡已被吹捧成適合新手飼養的寵物;但牠其實是更進階、敏感的鳥種,普通家庭往往無法滿足牠的需求

3. 次等繁殖鳥

很多繁殖者不曉得長期影響同樣在發生。多年以來,野外捕獲的鸚鵡始終是所有暢銷寵物的可靠生產者;隨著牠們的圈養歲月經過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相繼死去的數量開始增加。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牠們的後代全由人工養育,奇怪的事發生了 ── 每一隻圈養繁殖的鸚鵡後代似乎更加無法適當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不孕的折衷與亞馬遜,虐待配偶的白巴丹和其牠澳洲鳥種,自殘羽毛的吸蜜,打破蛋,咬幼鳥,無法孵蛋、孵出並餵食後代等等情況都在這些繁殖鳥身上出現,牠們對繁殖方式的認知比牠們的野生祖先還少。短短十年內,某些鳥種的繁殖成功幾乎僅限於孵牠們產下的受精蛋,鸚鵡父母除了交配之外無所作為;加上一九八〇、九〇年代鸚兒潮的致命打擊,養殖業者的工作量當然更重。此外,許多被棄養的寵物鸚鵡在遠離青春期多年後變得不受控制,如今正被身懷抱負的繁殖者在市場廉價地搶購一空;因為不熟悉牠們過去的養育能力,讓成年育種對鳥繁殖失常的可能性在您的場區顯著增加。

4. 養殖挑戰

行為學家、收容中心、有同理心的繁殖者、動物權立法者們很快開始挑戰看待問題的方式,並希望在國內的養殖產業執行。所以,我們現在來談談飼養鳥類在幾十年的「照常運作」後如何演變。到了一九九二年,幾位知名發言人開始詳細記錄寵物鸚鵡的行為問題。她們在會議上大聲疾呼,並全國性地發表關於飼養一隻天性未受馴的禽類動物,在缺乏其基本需求 ── 即飛行、天然食物、覓食機會、陽光、雨水、環境變化、同類陪伴等等 ── 的家庭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

那些價值觀與世界鸚鵡保育工作相符的養殖業者警告過,缺乏品質和讓哪隻鳥繁殖、出售的遠見,鳥類商業化養殖即將迎來「崩潰」。先是幾十隻,接著數百隻「捐贈」的鸚鵡開始緩緩移入收容中心。很快地,全國各地有更多收容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以因應過剩的昔日寵物。甚至出現安樂死。

過去收容的一度只是較常見的鳥種,現在包括更罕見的金剛、鷹頭、P 屬、大型吸蜜及其牠種類。傳言道:比起出門買下寵物店新產出的另一隻鳥,領養一隻生活艱苦的鸚鵡更有良知。寵物店受到衝擊。價格下跌。繁殖者開始撙節,發現自己為滿足來自全盛期的眾多鳥口感到焦慮,而在每一季結束時售出剩餘幼鳥。更有良知者決定完全不讓任何鳥來到世間。激進分子將居家或繁殖場內冷漠、疏忽或虐待的狀況加以利用,呼籲在此購買鸚鵡不該是任何人的首選,並持續提倡監督養鳥社群的法律。養殖產業的聲譽明顯下滑。

所以我們駐足於此。進入新千禧年的二十年裡,美國鳥類養殖產業發現自己處在接連不斷的十字路口:少數幾個仍掙扎著維持舊有慣例與價值觀,而其她人不是完全放棄,就是努力將飼養鳥類變成一項符合最佳標準的良心事業。

那麼我為何要告訴妳這一切?因為我看到一些地區的外來寵物養殖產業,正處於某種程度的青少年時期,為供應寵物和日後繁殖貿易而商業化生產鸚鵡。有些地區規模還很小。也因為我希望 ── 儘管困難重重 ── 鸚鵡愛好者能夠、且願意做出負責任的決定,以免落入我們美國佬深陷的錯誤泥淖。

您具備我們早前缺乏的許多優勢:進步的行為學知識和諮詢服務、養殖經驗、能以充滿想像力與負責任的方式進行未來規劃的養鳥社群。最重要的是,您已知曉美國為鳥界所展現的具歷史意義的範例。

我祝福每位致力於此的人,從事寵物鳥圈養繁殖之路一切順利。我若能向世界各地生產、銷售人工餵養鸚鵡的人提供一句建言,那將會是:「請記住,要讓產業成功長久經營,所仰賴者並非您繁殖的幼鳥數量;每一隻鳥的品質與理解能力才是您創造的價值。影響您永續經營者並非外來鸚鵡的銷售量,而是您售出的鸚鵡,有多少能一輩子待在牠們的新家」。■

文源:Alan K Jones, “Your parrot queries answered(問與答)”, Parrots Magazine, 266: 44, Mar 2020. (210104)

問:
去年我家黑凱(五歲)被診斷罹患玻那病毒 / 前胃擴張症(PDD)。他進食沒問題,但平衡有狀況。他走路非常僵硬,看來是發炎導致。有人告訴我們希樂葆(Celebrex)不是很有效,有其它選擇嗎?我們考慮準備 omega-3 含量更高的食物來緩解發炎,有任何建議嗎?他目前吃的是哈里森高能細顆粒。請問如何應對這種狀況?

答:
雖然仍有很多研究在進行中,感染禽類玻那病毒且發展出 PDD 臨床症狀的鳥目前被視為無藥可醫。病毒破壞神經傳導,其典型疾病涉及通往前胃的神經,造成嘔吐、體重降低、消化不良並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有些鳥出現和腦神經受損相關症狀,如平衡感喪失、顫抖或癲癇,像您家凱克那般。
治療僅能治標,您說的補充 Omega-3 很好,目前用來改善消化的像是哈里森等滋養丸食物也不錯。補充維生素 B 似乎也有助於神經修復。多數鳥身上的症狀或許能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緩解:希樂葆如果沒效,那我會建議嘗試美洛昔康(Meloxicam)。此外,您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舒適、穩定的環境,盡可能降低壓力。
AKJ

文源:John Courteney-Smith, “What is light and why is it so important?(什麼是光?它為何如此重要?之三)”, Parrots Magazine, 266: 40–43, Mar 2020. (201231)

沒錯,鈣在生命中不可或缺!但它只會在與地球上其餘礦物質相互協調下扮演關鍵角色。事實上,鈣的吸收、儲存和使用不僅極仰賴 D3,同時需要其餘礦物質的存在。

維生素 D3 需達正確份量以便吸收、儲存、使用鈣質。D3 份量若錯誤,無論餵動物吃多少鈣,這類礦物質幾乎絕大多會排出體外未經使用。

接觸紫外線 B 是啟動維生素 D3 製造過程的主要方式;但有了均衡的陸地反射性紫外線 ── 即紫外線 A 與 B ── 才能確保過程的自控與自限性。有別於以口服方式供應預製 D3,均衡的紫外線系統所提供的 D3 不容易供給過量。身體會生產足夠的 D3 以滿足任何時候所需,接著限制甚至再利用部分生產週期,以保障隨後的可利用性良好。因此,均衡供應 D3 並達到該物種能量所需,天然紫外線進入 D3 的循環是自然、安全、有效且有益的。

我們為多數籠養物種提供的紫外線指數一般介於 1.00 至 3.00 之間。這個數值低且安全,複製清晨到上午的日照。當鳥在籠內接觸這種低於野外程度的能量,且缺乏森林棲身,會讓牠們隨著時間產生足夠的 D3。對飼養於大型飛行籠的鳥來說,籠內若充分種下植物、有天然的地方供躲藏,可在中央「曝曬」區提供天然、略高的紫外線指數,鳥能選擇飛到那裡,調節自身曝曬的程度。

有了正確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鳥不僅自我感覺更好,牠們也能像在野外般吸收鈣。這有助於確保良好的骨骼密度、羽毛 / 喙 / 趾甲生成以及蛋的成活率。跟人類一樣,嚴重缺乏 D3 能讓鳥感到痛苦。這會引發異常拔毛和不良行為。

鳥拔毛是相當複雜的問題,關於有些鳥為何這麼做以及這種狀況如何彌補眾說紛紜。我堅信去除羽毛 ── 當然是在早期 ── 往往都是一種鳥用來裸露皮膚的行動計劃,目的是獲取更多日照、重新平衡血液。我們首先應假定為礦物質 / D3 短缺。這計劃是有正面意義的。鳥若察覺自己缺乏可用的 D3 與毫無疑問是鈣之類的礦物質,牠會需要以某種方式獲得它們。天然的方式當然就是餵食並讓皮膚接觸日照。紫外線進入皮膚的份量增加,自然且自我調節製造的 D3 將會提高,進而擴大鈣的可利用性。

鳥若嚴重缺乏,我認為牠們會開始去除羽毛,以便創造更大的皮表面積,自日照獲取能量。短期內鳥會重新平衡並停止拔毛。不過,若人工飼養、持續養在室內沒有接觸陽光,情況將變得更加嚴峻:鳥會拔掉更多羽毛,牠的健康也將持續惡化。我們知道嚴重缺乏 D3 和鈣對腦與「心理健康」具有負面影響,如此一來,即使透過藥物以某種形式穩定血液,拔毛仍能成為習慣。

好消息是在我的治療幫助下,多數鳥已完全康復並停止拔毛。這些年來我曾見過一些嚴重病例,不過一旦接觸紫外線、獲得明智供應的完整礦物質,加上合適的獸醫協助與精確持續地試驗,我也看過有些鳥奇蹟似地復原。

圖文來源:Thomas Dutton, “Cloacal prolapse — the causes, management and first aid treatment”, Parrots Magazine, 266: 28–29, Mar 2020. (201215)

鳥出現泄殖腔脫垂往往具有嚴重性和性命威脅。最好將脫垂視為一種症狀,而非疾病本身。治療泄殖腔脫垂時,我們必須讓脫垂歸位,同時診斷並治療其根本原因,否則脫垂極有可能再度發生。

更多內容請點我

圖文來源:Leslie Moran, “Japanese scientists discover — GSE effectiveness against avian pathogens”, Parrots Magazine, 266:16–19, Mar 2020. (201204)

在全球旅遊和國際貿易發展之下,我們的世界正在縮小。這種認知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人畜共通傳染病(受感染動物可傳染給人)如何輕易地席捲海陸,讓鳥類、全球家禽市場與人類健康陷入浩劫。禽流感病毒是必須控制的一種傳染病。在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所組成的三方聯盟中,它被列為三大要務之一。¹ 另一種同樣引起關注的是新城病,它是世上最具破壞性的家禽傳染病之一。 這些傳染病都能感染鸚鵡。我們檢視如何預防禽流感病毒與新城病之前,讓我們先進一步瞭解它們。

更多內容點我閱讀

圖文來源:Julie Burge, “Avian Medical Case of the Day: All About Leg Bands(禽類醫療案例日:關於腳環的一切)”. (201127)

過去幾天我們見到兩隻腳環太緊的鳥。腳環牠們戴了 12~30 年以上都沒問題,但隨著血液循環逐漸中止,牠們面臨失去一隻腳的危機。這事怎麼發生的?讓自家鳥上環有何利弊?

腳環的好處之一是半永久性身分證。我們曾藉此判別出一隻八個月前在寵物店被盜的巴丹,聯繫警方,讓鳥回到合法飼主身邊。另一次也證明了一隻逸飛金剛的所屬家庭,因為我們有他的環號記錄。有些腳環刻著出生年份,這可能相當有用,因為許多鳥一生中更換過數次家庭。如果您有許多外貌相似的鳥,腳環能幫助記錄誰是誰。晶片功能相同且更安全,雖然缺乏掃描器就無法讀取資訊,但它們在寵物鳥之間越來越普及。

腳環常因籠內物件出現意外,如纏到籠網、開口鏈環或玩具掛勾。切勿使用有間隙的鏈條、突出且能滑入環內的網格末端,確保固定玩具的所有零件維持封閉狀態。我們最近看到的亞馬遜,他的「腳踝」隨歲數增長稍微腫脹,舊鱗皮在腳環下累積。他來做常規修整,沒有出現症狀,但這次就診很快進入麻醉階段,以鑽石鋸片切除不鏽鋼進口環。照片中的金太陽多年使用保持趾甲鈍短的「磨趾」棲木,不過這種棲木同時也慢慢磨擦他的腳環,使之變得薄而有彈性。他啃咬腳環時,腳環緊勒他的腳,直到他明顯瘸腿。我們預期這兩隻鳥都能完全康復,但可能會留下永久疤痕。

移除腳環往往具挑戰性,只應由經驗豐富者以適當工具進行嘗試。我們曾看過有人自己在家試圖操作,結果把鳥腿弄斷。

左上:大量的攀爬運動幫鳥保持適合繁殖的狀態
左下:我們的玄鳳在兩歲前不會被安排繁殖
右上:覓食與啃咬活動可幫助公鳥進入繁殖季
右下:這個舊巢入口被裝在新巢箱上

圖文來源:EB Cravens, “Psittacine Breeding Tips Volume VI(鸚鵡繁殖技巧 VI)”, Parrots Magazine, 266:13–14. (201125)

對我來說,催促年輕對鳥進入繁殖情境毫無道理可言。具繁殖能力的 13 歲青少年人類,並不代表他或她會是個好父母。鸚鵡亦然。過早繁殖犯下的錯可能成為習慣,為飼主帶來生活上接二連三無止盡的問題。

保持耐心。幫牠們繁殖成功。比起也許孵出一兩隻幼雛含混過關,但因親鳥毫無準備,而必須在育雛箱進行所有照護,讓充分成熟的年輕對鳥首次營巢圓滿完成,會更令人滿意。

此外,有些鳥相當大的配對年齡差距是可以成功,但有些會是個災難。性活躍的較年長公鳥搭配馴化的年輕母鳥請格外小心,尤其當母鳥是銘印於人類且以攻擊公鳥聞名時。

創造自己的繁殖季。準備增加綠葉、花粉打底的蛋白質食物應能讓鳥群亢奮到巔峰。別整年單餵牠們強大的繁殖用食。慎防在繁殖季前改變鸚鵡的環境。若有對鳥必須搬家,盡早進行;若安排了新巢箱,請考慮讓牠們有選擇新舊巢箱的機會,或像我們一樣,把原入口裝在新巢箱上。保持敏銳,機警應對,會成功的。

圖文來源:Rafael Zamora Padrón, “Winter feeding at Loro Parque Fundación(羅洛巴克的冬季餵食)”. Parrots Magazine, 266:10, Mar 2020. (201124)

一年裡最冷的月份是組成新配偶的最佳時機。為了取暖,鸚鵡常尋求身體接觸,這也是形成穩定配偶的一個考慮要素。

鸚鵡能積極繁殖,與牠們如何面對必然到來的冬季有直接關聯。這段期間,生活在溫暖氣候的鸚鵡除了飲食健康多樣外,不需有重大改變;但生活在熱度具變化性的地區,對卡路里和維生素有不同需求,鸚鵡根據當地氣候,會喜歡嚐到當令食物(seasonal food)。

入秋第一場雨後,飼主應利用一年生草本植物來強化牠們的菜單。有些葉片(如新鮮蒲公英)是鸚鵡代謝、保持狀態良好的必需品。其它草本像俗稱 London rocket 的水蒜芥(Sisymbrium irio)是強大的性興奮劑,可在鳥缺乏活力時使用。

寒冷月份需要更關注鸚鵡。這段時期,我們放置新棲木,清理並更換鳥巢。目前的準備工作主要針對牠們下一次繁殖季的棲地狀況,屆時應在鳥舍內減少活動。

我們在羅洛巴克基金會擁有自己生產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像是西洋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或甜菜(Beta vulgaris)。這些草本植物不含任何農藥、環境汙染物或有毒化學物質,可保障最大程度的健康,鸚鵡 ── 有時包括某些昆蟲 ── 會很愛吃。這些百分百有機的作物、蔬果具濃烈香氣與風味,觀察各鳥種如何充滿興致地吃下這些水果是很有意思的。

我們必須記住當令餵食的重要性,鳥找得到的食物不盡相同,自然界便是如此運作。供應牠們當令食物可同時確保牠們維持活力,並期待自己的日常餐點。

鸚鵡保健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豐富化牠們的環境。我們為此在鳥舍內外都種植植物。牠們在這些植物包圍下感到安全,且享有一個不同的環境。鳥喜歡品嚐雨後萌生的新枝葉,牠們也樂於大啖春季期間的花卉水果。■

文源:John Courteney-Smith. “What is light and why is it so important?(什麼是光?它為何如此重要?)”, Parrots Magazine, 265: 35–37, Feb 2020. (200928)

紫外線 A(UV-A)不僅讓鳥找到食物和水源,也讓牠們找到其牠同類族群,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甚至認為羽毛健康是擇偶關鍵,健康且預備生殖的鳥羽是完好健全的。身體不適或生病的鳥羽況不佳。如此再加上神奇的視覺能力,母鳥可選擇更能成功為她帶來幼雛的公鳥。目前也有人認為某些鳥種使用尾脂腺油脂裝飾羽毛和喙。經過改良的眼睛看得見它們,並主要以兩種方式充當引誘物:一為裝飾本身的「藝術」,二是有些人認為健康的鳥其尾脂腺油脂的「品質」更好,對紫外線更容易起反應。

有些鳥似乎對全光譜日照有更高的需求。這體現在鳥種的長期自然發展、棲地、習性甚至羽毛生長。如果我們觀察非洲灰鸚和金剛,會發現牠們臉部大範圍裸露或幾乎裸露。裸皮分布在眼睛、臉、頭部周圍的物種也是如此。就連鳥身上的鮮豔色澤 ── 尤其是那些橘紅色羽毛 ── 也和陸上供應的日光有關。這些鳥種必須攝取所有類胡蘿蔔素,並暴露於未經過濾的日光,才能適當培養這些顏色。以紅梅花雀為例,若無法接觸紫外線,牠幾乎恢復為黑色。這是複雜的循環過程,和牠們吃下的食物、周圍能量有關。這個過程對一些帶紅羽的鸚鵡來說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原則對鳥類整體生活造成影響。

看看養在室外溫暖氣候中的外來鳥種繁殖記錄,特內里費島成果卓越,種類繁多。這也在家禽養殖裡得到驗證:獲得陸上紫外線者,產蛋品質更好、頻率更高、壽命更長。鳥若能接觸份量正確均衡的紫外線 A,且能自然看見,受到非自然壓力的可能性較低。

我見到鳥缺乏正確均衡紫外線而形成潛在壓力源的兩起明確案例。其一是我們討論過的消除自然視覺。其二是血液中嚴重缺乏可用的維生素 D3 而在鳥體內出現生物學上的失衡。我們稱之為維生素 D 缺乏症,它在後期直接影響腦神經功能,我敢肯定也影響心理健康。

那窗戶呢?把鳥擺在窗邊有效嗎?多數玻璃完全隔絕紫外線,所以您坐在客廳內或開車時不會曬黑。窗戶能透入一些紅外線,但紫外線無法穿透,除非使用特殊的「低鐵」玻璃。因此,把鳥放在窗戶旁,除非窗戶對鳥開啟,否則沒有正面影響,也無法提供晝夜週期與一些精神刺激。

文源:Alan K Jones, “Egg laying problem”, Parrots Magazine, 264: 42, Jan 2020. (200917)

根據我的經驗,非洲灰鸚在北半球的自然繁殖季出現於秋季 ─ 八月下旬至十一月。

文源:Elaine Henley, “Parrots as companion pets(鸚鵡作為同伴寵物 II)”, Parrots Magazine, 264: 32–34, Jan 2020. (200915)

我觀察到磨蹭喙部是灰鸚個體在彼此與更多同伴之間的社交問候方式之一。

Aydinonat 等人(2014)證明單獨飼養的鳥,其端粒(telomeres)明顯短於經配對飼養的鳥;單獨飼養的鳥九歲時的端粒長度與經配對飼養的鳥於 32 歲時相當。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端粒長度縮短與老年疾病有關,並於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下呈現。與同類的接觸不足能否透過人類飼主接觸來彌補仍是未知。Gaskins 與 Hungerford(2014)報告表示一天出籠超過八小時、每天至少和人類飼主接觸四小時,可降低近 90% 的羽毛破壞行為。

同類間的接觸在鸚鵡社交關係裡很重要,伴侶關係的個體之間尤其如此(Seibert, 2006a,b)。雖然常觀察到非伴侶的鸚鵡和青少年互相梳理頭部周圍、摩擦喙部,但成年鸚鵡的身體接觸多是為了求偶與交配(Van Sant, 2006)。潛在和實際的灰鸚飼主應充分理解事實,即並非所有鸚鵡都對接觸表示歡迎,以及接觸被允許時,它應為適度且無性暗示的。

鸚鵡的性接觸包含觸摸牠們的後背、下腹,因此建議飼主們只搔牠們的頭部和腳。

潛在的灰鸚飼主如果無法花至少四小時在自己的灰鸚身上(該灰鸚若缺乏同類接觸則需更多時間),那麼她/他們應考慮重新選擇同伴鸚鵡。

需要注意的是,與壓力相關的休息不足會降低鳥對疾病的免疫反應;但是,不必嚴格執行每晚十二小時的規律就寢時間,因為這可能限縮飼主陪伴的寶貴時間,而且鸚鵡在飼主無法給予關注時會小憩,避免睡眠不足。

遮蓋鸚鵡籠子,即使籠子位處家人或起居區附近,都無法為鸚鵡帶來助益 ── 牠們會因聽得到卻看不見而有壓力。理想情況下,鸚鵡應擁有一間內外皆無人工光源的睡房。身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牠們自參與或觀察正常家庭活動中受益,比如和飼主共進晚餐或看電視。

愛丁堡迪克獸醫學院的獸醫團隊已發表一份聲明,說明在英國她/他們不再定期修剪鸚鵡翅膀的原因;其餘禽類外科醫師也大多不再倡導這種作法。Schmid 等人(2006)發現被剪羽鸚鵡出現羽毛破壞行為的可能性比保留飛羽者高出五倍,但 Gaskins 和 Hungerford(2014)指出可能尚需考慮其它因素,包含與同伴、飼主社交接觸的程度和充裕的居住飼養環境。羽毛破壞行為的成因,在我看來值得注意且未被研究員納入考量的是,如果有單方或多位親屬展現出羽毛破壞行為,其由遺傳因素導致的可能性;因為眾所周知,其牠動物也可能具有遺傳因素造成的強迫行為。

除了發展出因應飛行而設計的肺部和心血管系統,鸚鵡已進化出在飛行行為中使用它們的技巧。飛行是牠們移動的主要方式,牠們也以飛行作為逃離掠食者的防禦形式,或牠們受到驚嚇刺激的反應。移除飛行選擇權會提升攻擊的可能性。飼主應知悉被剪羽的鸚鵡仍有可能飛行逃逸,剪羽並非環境管理不足的替代方案。剪羽之外的選擇包括護具訓練,以及用運輸籠帶鸚鵡到戶外。

文源:Leslie Moran, “Hyperactivity and aggression(過動症與攻擊行為)”, Parrots Magazine, 264: 18, Jan 2020. (200910)

請勿餵鸚鵡吃新鮮的琉璃苣葉。花園裡雖然常種植新鮮葉片,人類也會加在沙拉中吃下肚,不過它們具有少量幾種有毒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pyrrolizidine alkaloids),會在肝臟代謝活化,可造成肝臟損害。大量攝取能導致麻痺。人們可食用少量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而無害。但與我們相比,鸚鵡攝食量極少,外加牠們體型小、重量輕,即便微量的新鮮琉璃苣葉都能使牠們受到嚴重傷害。琉璃苣油的精煉過程會去除有毒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

圖文來源:Rafael Zamora Padrón, “News from Loro Parque — Learning to fly(羅洛巴克消息 ─ 學飛)”, Parrots Magazine, 264: 10–11, Jan 2020. (200813)

大部分鳥種在我們繁殖場完成年度繁殖週期之後,我們將成群幼鳥放入飛行籠,牠們可以在那發展自然行為。這便是所謂的「群聚系統(flocking system)」,其中包含以下特徵:

運動
大飛行籠促使鸚鵡飛行。鳥群共飛時,牠們同步動作,藉由飛行運動,牠們的胸肌將增長強化,整體健康良好。

技能
亞成期間,牠們學著撬開各式種子,學習挑選最適當的棲息點,以及尋找草木中的食物。

競爭
實體間的競爭刺激牠們進食與發展牠們的認知能力,讓我們為牠們增添健康食物。幼鳥如果隔離飼養,牠們不會吃某些水果或其它東西;倘若其牠鳥在場,所有吃得到的食物牠們照單全收。與其牠鳥接觸,即使種類不同,長遠來看牠們也會更獨立。

行為發展
年輕鸚鵡會花一些時間玩耍、打架、在樹枝上或食物區爭執,這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牠們會明白對方的喙或爪子有多強壯。由於採用群聚系統,牠們會本能地發展出自身所屬的行為。牠們將成為健康的鳥,以便加入其它動物園的保種計劃。

設施
飛行籠應寬敞,滿足各鳥種需求 ─ 儘管並非所有鳥種都以同樣方式飛行。不過,重要的是讓牠們有個大空間練習飛行技巧。考慮到澳洲鸚鵡如玫瑰鸚鵡屬、Neophemas 屬、派翁尼斯鸚鵡屬,籠子不應為正方形。為避免有意外情況撞上籠網,長方形飛行籠更加便利。

金剛和巴丹應住在高籠內,好讓牠們練習攀升至高處。野外環境中,亞馬遜會在黎明與黃昏時享受長途飛行,維持良好體態。封閉鳥舍裡,即使擁有更多空間,牠們也容易增重,因為比起從事飛行運動,牠們更喜歡攀爬。所以我們建議一年至少給牠們四個月待在飛行籠。我們在此為牠們提供機會增加體能鍛鍊。

群聚系統對年輕鸚鵡的益處
群聚系統對年輕鸚鵡發展運動和認知能力有益,確保健康良好地成長。由於食物供給品質更高,物種達到最大化成長。藉由運動,牠們的肌肉發育更好,換羽速度也會加快。這一系列條件能訓練出擁有自然行為的健壯個體。

為引導年輕鸚鵡展現良好行為,飛行籠內應包含前幾年待過的鳥。群聚鳥舍應提供豐富生活的環境,像樹枝、天然巢穴、自然且形狀尺寸各異的棲木、鞦韆和人工雨等等。年輕鸚鵡在和其牠同伴共處時完全接納了這些物品。反之,如果將牠們隔離,牠們會對所有新事物抱持疑慮。因此,我們利用青少年在鳥群中的好奇心來讓牠們熟悉新環境,提升日後的管理層面。

文源:Elaine Henley, “Parrots as companion pets(鸚鵡作為同伴寵物)”, Parrots Magazine, 263: 23–25, Dec 2019. (200810)

所有鸚鵡雖然都會展現共通的先天行為,牠們表現這些行為的方式或有差異。野生鸚鵡會形成兩種社會群體 ─ 「單一性」與「多重性」。

單一性鸚鵡由單一種鸚鵡組成,如灰鸚或提姆納 ─ 人們不會在野外見到灰鸚和提姆納兩者群聚。多重性鸚鵡由不同鳥種組成較小的團體,像金剛、亞馬遜、小太陽可能會聚在一起。圈養環境中,多重性鸚鵡可能對其牠鸚鵡和人類更友善,而單一性的鸚鵡,可能不願與家中其牠種類的鸚鵡或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互動。對飼養多重品種的鸚鵡飼主來說,重要的是考慮到牠們屬於單一性或多重性,並安排相應的住所和環境,以免去困擾。

消息指出,灰鸚無論在圈養或野生環境皆出現新事物恐懼症(neophobic)與怕生反應,並避免和陌生人類接觸;不過 Tamungang et al(2013)提到在喀麥隆中部的 Ndikinimeki 及南方草原中,灰鸚大多棲居於人類村莊附近,從而受到村民更多的保護。我也留意到有幾群灰鸚離當地村莊很近。

鸚鵡 ─ 尤其是灰鸚 ─ 雖然可能有行為發展的敏感期,但發生的時間尚不清楚。Athan and Dexter(2000)表示灰鸚會在十二週齡左右學飛,但要二至三歲以後才達到社會化與性成熟的獨立階段。

發育敏感期有可能出現在十二週齡,即幼鳥離開安全的巢時,並於幼鳥成熟後離開親鳥的二至三歲間再次發生。跟其牠物種一樣(比如貓狗),養育環境對日後的體能與行為發育影響最大,正如同貓狗,這個階段的灰鸚更容易發展出異常行為。

因此,應鼓勵繁殖者允許親鳥餵養,並讓在巢內誕生的幼雛習慣人類的存在。不應販售尚未斷奶、學飛的幼鳥,因為人工餵養對新手來說不太容易。繁殖者應讓相似品種的幼雛住在一起,讓牠們有機會互動。由繁殖者過渡到飼主會給幼鳥帶來壓力,隨著對野生鸚鵡行為知識的增加,會建議飼主致力於降低幼鳥在這一發育階段的壓力。

文源:EB Cravens, “Fascination with Foot Toys(腳邊玩具的魅力)”, Parrots Magazine, 141: 10–11, Oct 2009. (200413)

我很久以前從一位行為顧問口中聽到的腳邊玩具,是我們能刺激自家鸚鵡並讓牠們保持忙碌的最佳強化物之一。這種東西不僅形狀、尺寸不計其數,它們也很便宜,一旦舊了或不再有吸引力,可以快速處理掉。家中不需要且乾淨的安全塑膠物品,大多能當玩具利用。此外,百貨公司有大量各式的人類幼兒玩具,可以最低成本為自家鳥添購。

這種玩具有無數用途與益處。它們教鸚鵡靈活運用爪子和喙,在必須通過容器挑揀的情況下,它們提供搜尋的動機。它們教喙和爪抓著物品的鸚鵡如何倒吊。

我們羽翼初豐的鳥學習抓取並飛往最愛的棲木的第一樣物品往往是腳邊玩具。隨著牠們能力增長,我們看到鸚鵡飛行時抓著相當重的東西。這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需要空氣動力學上的校對與敏銳的平衡感。讓我想起在澳洲看到的大葵花鸚鵡,牠們會咬斷開滿桉樹花朵的樹枝,飛到更高枝上耐心地吃花瓣。就連攀爬籠網的鳥也必須練習用喙咬住物品爬上籠網。

有趣的是,最受歡迎的腳邊玩具是可以拆解的 ─ 不斷啃咬、拆開且將它們分解成碎塊。某些特定食物因此出現在玩具籃內。我們當然用到帶殼堅果、棕櫚果、帶小顆綠芭樂的嫩枝、油菜與蘿蔔種莢、花苞、前面提過的夏威夷果殼,及幾乎不會在腳邊玩具製造髒亂的所有東西。看到鳥主動去籃內拿東西,再帶著它飛過房間研究食用是很棒的。

啃咬堅硬的腳邊玩具時,有些鸚鵡也愛用護套工具。包括巴丹、鷹頭及好望角。公主鸚鵡不是選一小塊布就是一片厚綠葉,置於下喙中,或許是為了增加更多與上喙的咬合力道。或為更脆弱的下喙作施力緩衝。

文源:Leslie Moran. (Dec, 2009). “Sorting out Vitamin A and the Liver’s Role(匯整維生素 A 與肝臟的作用)”. Parrots Magazine, 143, 14–15. (200407)

每當維生素 A 在本專欄出現,我們所討論的是視黃醇維生素 A。

皇家獸醫外科學院的 Paul McMullin 在為英國家禽健康管理局撰寫的論文〈家禽的可溶性維生素補品〉當中,McMullin 討論到家禽的維生素 A 缺乏症。這些鳥的病徵為:口腔病變、結膜炎(眼內壁與眼瞼發炎)、脂肪肝病、羽況不良及孵化率問題。

若飲食內維生素 A 充足,McMullin 舉出五種可能缺乏的其它因素。(1)腸受損,可導致吸收率降低。(2)任何組織損傷皆能使體內自癒和再生能力增加這種維生素的需求。(3)觸發免疫反應機制會提高維生素 A 的需求。(4)肝臟受損會降低它儲存維生素 A、動員其它營養素與維生素,以及由維生素前體構成視黃醇的能力。(5)因病造成的低攝取量,會在需求提升時減少維生素的可利用性。

隨著配方飲食與各式禽類補品的出現,鳥醫師看到了維生素 A 攝取過多的後果。症狀包含: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眼瞼腫脹結硬皮、口腔和鼻腔(鼻孔)發炎、骨骼強度下降、皮膚病(皮膚發炎)、肝病及出血。

文源:EB Cravens. (Feb. 2016). “Feeding Facts: Some Mechanics of Parrot Eating(餵養事實:鸚鵡進食的一些方式)”. Parrots Magazine, 217, 12–14. (200223)

隨著白晝持續縮短,我們進入冬季時期,我家鸚鵡大多開始改變牠們夏季的飲食習慣。牠們不再急於攝取綠色蔬菜、發芽類和每日供應的種種東西。很多都選擇蛋白質,有時則是脂肪豐富的堅果、種子、煮熟花生、黃豆等等。荷爾蒙開始減少、大量換羽時,我們每年幾乎都會觀察到這點。每當我家鸚鵡口味偏好出現變化,都讓我反思這些年來我設計鸚鵡菜單遇過的所有癖好。其中一些最有趣的是:

(1) 滿足那些良性欲望

經常接觸多種食物的聰明鸚鵡,擁有一種異常敏銳的本領,讓牠們挑選出自身在任何特定時刻最需要的東西。我如果發現其中一隻鳥數週都選了份量更多的同一種食物,我會特別注意給予足夠的量。我家的鳥沒有「葵花子成癮」或「滋養丸成癮」,單純是因為我餵了這麼多樣化的健康食物。不過單身或成對的鳥有時會表示牠們想吃特定的種子、堅果或穀物。只要那些良性欲望在均衡飲食的範圍內,我覺得不尊重它是很失職的。例如,「我想要更多煮熟的花生;我這個月不再吃石榴籽了;我吃夠煮熟豆類了;請給我更多木瓜籽。」

(2) 鸚鵡把好東西扔掉

我想飼主們已經告訴我上百次她們的鸚鵡不吃蔬菜。牠們把蔬菜丟出碗盆浪費掉。但是您必須記住,我們的鳥是天生的覓食者。牠們喜歡查看桌上有的東西,無論它們是出自果樹或某個家庭的房內,而且只選擇牠們想吃的。這表示我們如果每天早上給牠們一大盤食物,盤底有腰果、一截或一串粟米穗、鳥麵包點心,天生的覓食者會抓起蓋住美味佳餚的任何一塊青花菜或繁縷,然後直接把它們丟出碗外!這並不表示「我不愛青花菜」。這意味著「我要翻遍整個碗,先挑出最棒最好吃的食物」。如果您的籠子有底網,所有次要及第三選項如今都被拋棄 ─ 食物被浪費掉,鸚鵡過一陣子重新考慮吃蔬菜、滋養丸等等的所有機會也被它有效排除。然後如果是在兩隻鸚鵡的情況下(我們很多人都成對飼養我們的寵物和繁殖鳥),您就多了另一隻鳥急著得到好東西,並迅速丟出不愛的食物 ─ 甚至搶在牠的籠伴有意願且有機會吃下它們之前。那麼沒錯,在兩隻鳥爭相抵達盤底看看有些什麼的同時,更多次要選項的食物被浪費。

請重新設計您的餵食點,使它能立刻接住因覓食而拋出的食物;加寬盤底面積以便一目了然;或者甚至一天分兩三個階段少量餵食,後頭階段避開所有受歡迎的高脂食物或點心。良好的餵食方案包含密切觀察我們鸚鵡的習性,並試著用巧妙的方式以智取勝。

(3) 玄鳳的小型滋養丸

今年有件事讓我猛然醒悟,我像往常一樣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到鳥店補貨,鎮上卻沒有一家賣亞馬遜鸚鵡尺寸的滋養丸。我們如今已不餵太多加工過的滋養丸了,但我們還是常在每天的菜色中添加。所以,我放棄找手頭上有的,買下那些玄鳳和愛情鳥尺寸的小滋養丸,並認為它們對我家鸚鵡來說取代性不高,因為我既不養玄鳳,也沒養愛情鳥,而且我澳洲裔的長尾小鸚鵡們完全不吃滋養丸。

隔週照常提供煮熟、發芽、生綠蔬菜食物,並在頂端撒滋養丸的時候,我驚訝地注意到一對多年不碰滋養丸的黃冠亞馬遜,最後吃掉九成在營養上加工完善並擠壓成形的乾燥食物。我靈光乍現!也許尺寸跟鸚鵡對滋養丸的接受度有關。現在我常為全體鸚鵡購買玄鳳尺寸的滋養丸。它們主要是撒在濕潤、煮熟、浸泡發芽的早餐上,不過每隻鸚鵡都接受了它們,包含那些數十年來只吃大顆乾燥滋養丸,和來我這時一顆也不碰的挑嘴個體。我們餵食時碰到的驚喜有時候啟發我們最多。

(4) 飲食中的纖維素(Cellulose)、纖維(fibre)與惰性有機成分

我聽過一堆私下、網路上談到鸚鵡,以及牠們日常飲食中不需要纖維或木質纖維素之類的言論。但差不多三十年前,英國和南加州的鸚鵡專家們都鼓吹在鸚鵡用餐時供應綠色樹枝、莖與樹皮的益處,以補充更有效的營養素。

我花很多時間觀察我家鸚鵡進食,我也很早就得出結論:咀嚼纖維食物是牠們飲食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每一餐我都在牠們碗裡添加枝條、綠枝椏、菜莖、蘆筍莖、剪下的雜草與花卉纖維。竹子、蕨類、蘭花、發育中的果樹幼苗,甚至是隔夜冷藏的玉米芯(corn cobs)。就健康的整體飲食而言,我家鸚鵡咀嚼和部分吃下的所有東西是有正面意義的。早在我家錐尾鸚鵡住進野生的空心桉樹原木裡時我就學到這點了,牠們會每天啃咬咀嚼原木,為牠們的幼雛增添營養配方。想想粗糧,這是天然的方式。

我曾經見過,但最重要的是鸚鵡有時會拒絕成熟甜美的果實,轉而選擇生澀、半甜、帶酸的半熟果實。對於喜歡碾碎帶苦物質的南美和非洲鳥種來說更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家鸚鵡每到夏末,就逐漸只吃新鮮果實的種子,且摒棄多數果肉。芭樂、梨子、蘋果、無花果、李子、木瓜、石榴、甜瓜、南瓜,以及任何妳基本上能想到,新鮮營養的都行。堅硬、富含單寧的物質大多難以在雜貨店供應,更容易在野鳥覓食的活動區附近取得。看看您的周遭,如果您要為自家鳥採集,找得到很多氣候涼爽、日照短的秋季食物。■

文源:Pauline James. (Nov, 2009).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n…(陽光的重要性)”. Parrots Magazine, 142, 35–37. (200219)

多數鸚鵡的羽毛都能反射紫外光,但那些來自澳大利亞的鳥種,紫外線反射值特別強。全白的原生種巴丹跟非洲灰鸚一樣,在危急時刻皆大量仰賴牠們羽毛中虹彩的特性。為逃避掠食者追捕,當這群鳥「集體」被迫起飛,牠們白色或灰色的羽毛經充沛陽光反射出燦爛色彩,足以使掠食者暫時失明,讓鳥群飛離。

UVB(紫外線 B)是波長次之的紫外線,也是太陽射線能曬黑或灼傷我們皮膚的元素。不過,這些射線同時刺激皮膚內製造 β-內啡肽,讓鸚鵡產生幸福感,使鳥感到滿足和放鬆。陰鬱無光的日子會有相反的影響,導致鳥罹患季節性抑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使其感到壓力、不幸與煩躁。

當 UVB 與皮膚內的維生素 D3 前驅物結合,會在無羽區觸發化學反應。幾小時之後,新形成的維生素 D3 前驅物被轉化成可利用的可溶性維生素 D3。

這種維生素接著從皮膚細胞膜釋放出來,被血漿吸收,隨著血液進入肝臟,在此羥基化為骨化二醇。然後經過體內循環抵達腎臟,再轉化成活性激素,它能調節並控制從腸道吸收的鈣。

不過,由於鸚鵡被一層絕緣羽毛覆蓋,大自然提供了第二種途徑,讓牠們能在體內合成維生素 D3。這個方法透過內分泌系統與「幸福感因子(feel good factor)」觸發,促使鸚鵡理毛。尾脂腺自血液裡收集 D3 前驅物,並將其濃縮在腺體油脂中。鳥在理毛期間,把腺體油脂分布到自己的羽毛上,它們便受到 UVB 的照射。

鸚鵡再次理毛時,吃下油脂中暴露於紫外線的物質,且以維生素 D3 前驅物的形式進入腸道,隨著時間轉化為維生素 D3,再被吸收到血液裡。如果沒有 UVB,天然的理毛行為會受阻,不常出現。

骨化二醇也在其它器官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控制細胞分裂,為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帶來益處,預防許多器官裡的細胞癌化。

供應如深綠色蔬菜、乳製品或大量的補品可吸收維生素 D2,但 D2 比 D3 單獨從 UVB 獲得的效力少 30–40 倍。維生素 D2 和鈣的補品搭配,在正確劑量下,對鳥類照護非常有用,但請留意過量是劇毒,必須嚴守使用須知。

金剛幼鳥,尤其是琉璃金剛與藍紫金剛,對大量的 D2 和鈣特別敏感,可形成嗉囊停滯或腎臟肥大。玄鳳、虎皮和草科也極易受到這種維生素過量的影響,因為在牠們乾旱的澳洲棲地,牠們大量攝取營養貧乏的食物,進化成有效地吸收及保存每一分營養,容納更高的暴食量。

所以如果牠們吃下太多補品,基於牠們的結構,玄鳳、虎皮和草科容易出現腎臟損傷、軟組織及大血管鈣化、夭折。這是因為維生素 D2 過量攝取時無法排出體外,而是在肝和腎臟緩慢累積。

不過,野外的新熱帶鸚鵡基本上每天依靠高營養飲食生存,因此無需從吃下的食物裡榨出所有營養素,儲存維生素 D 的容量也低很多,沒有那般脆弱。

維生素 D3 與 D2 的作用相同,但過多的 D3 無法在體內累積,因為另有紫外線自動將過多的 D3 轉變回惰性的 D3 前驅物。

足夠的維生素 D 相當重要,以便鈣質經由腸壁有效地吸收、進入血液。沒有了維生素 D,吃下的鈣質多達九成會被排出,僅僅因為身體無法吸收它。

一旦母鳥開始繁殖且鈣儲量擴增至極限,這種情況會變得很嚴峻。單是蛋殼成形就大量消耗她的存量:蛋殼由 95% 的碳酸鈣結晶、5% 的蛋白質構成,這些蛋白質充當穩定劑與黏合劑。

除此之外,輸卵管一帶也需要鈣質來強化肌肉,並產生痙攣性收縮,讓母鳥能夠排出並產下她的蛋。缺鈣嚴重的母鳥會盡可能從任何地方汲取鈣質,以滿足自身產蛋的需求,往往讓她們的骨骼結構大量枯竭、受損。

99% 的鳥是把鈣質儲存在自己的骨骼、喙、爪與輸卵管中 ─ 剩下的 1% 留在血液裡。這微量的百分比對於神經和肌肉(特別是心臟和輸卵管的肌肉)的正常運作非常重要。骨骼裡的鈣質與血液中少量殘留的鈣質之間,完全由維生素 D 來控制平衡。

文源:EB Cravens. (Aug, 2009). “Budgerigars Need Exciting Lives Too!” Parrots Magazine, 139, 11. (191231)

我堅決認為金絲雀、燕雀科、虎皮、愛情鳥等的心智容量被許多人類飼主嚴重低估。更重要的是,照顧這些鳥的方式往往缺乏創意又乏味,這將進一步壓抑牠們在人工飼養下展現奔放的理解能力。

圖文來源:EB Cravens. (Jun, 2009). “Consequences of Constantly taking Chicks from their Parents(不斷從親鳥身邊取走雛鳥的後果)”. Parrots Magazine, 137, 10–11. (191227)

不久前我和遠方的一位鳥類養殖者聯繫,詢問巢中的蛋或雛鳥不斷在孵蛋或孵化初期被取出,對正在繁殖的鸚鵡對鳥有何影響。當然我只能從我個人與做過這種事的繁殖者、友人的角度出發,但我曾經見過這些事情。

受此待遇的成年鸚鵡每年產蛋三到六回並不罕見,因為牠們在野外進化出這樣的生殖系統。當牠們的蛋與 / 或雛鳥被偷放到人工孵育器中,母鳥會再次進入生產程序,以滿足牠們的生殖需求。

這就是鳥類養殖者所追求的 ─ 更多受精卵,進而讓自己的繁殖對鳥產出更多鸚鵡幼鳥。但所有經驗豐富的飼養員都發現這會讓自己的鳥出現健康問題,所以她們必須進行調整。補充營養素是最常採取的調整方式,這似乎會引發「連鎖反應」。

鸚鵡們進入長期繁殖模式,耗盡自身儲存的關鍵營養素,為產出健康、大小完好的蛋最需要的鈣和微量元素,卻被添加在高維生素 / 礦物質 / 蛋白質的飲食中彌補差距。

專家怎麼說

許多繁殖者,以及支持她們的獸醫專家們聲稱這種方式不會對鳥造成長期損害。其她老前輩和純粹主義者(包含我自己)認為這是一派胡言,即使鸚鵡沒有出問題,像是卡蛋、泄殖腔脫垂、缺鈣性骨折或軟骨症等;那麼,牠們無疑有更短的繁殖壽命。

對於所有被壓榨十幾年以盡可能獲得每個蛋和雛鳥,接著因健康問題死亡或完全停止產蛋 ─ 而被淘汰或售出的鸚鵡們,似乎沒人對這些有什麼意見。相較於公鳥,母鳥的死亡率尤其高,在產量至上的場所與某些鳥種身上確實如此:不健康或毫無性致的母鳥被性奮的公鳥殺死。

自傲的繁殖

有趣的是,許多鳥類養殖者對這種系統吹噓不已。繁殖場有更多雛鳥、更多銷售額、更多利潤。

飼主可能強迫極為年輕的手養鳥進入激烈的繁殖環境,牠們的性器官幾乎尚未成熟,性情也遠不及適合育雛之所需 ─ 小太陽和亞馬遜的年齡落在一兩歲,巴丹與大型金剛為三至四歲。

我個人認為,鸚鵡繁殖應推遲至牠們更成熟,更能擔任親鳥角色,完全度過青春期為止。否則牠們很可能在育雛過程出錯,學到不良習慣,將來成為問題案例。

我想急於獲得授精卵的繁殖者很少會對重要的育雛技巧感興趣。不過,倘若建立關係的對鳥最終無法正確照護自己的孩子,鳥類養殖者為何會想催促自己的年輕鸚鵡?這代表繁殖者必須費無數小時在深夜起床,餵食嬌小、達到成為寵物的年紀時患病率更高的鸚鵡雛鳥。

相同的繁殖者時常有誇耀自家對鳥首次產出時多年輕,以及自己一年能從一對鳥身上得到多少雛鳥的傾向。我認識的一位獸醫會拿走 P 屬鸚鵡每次產下的蛋,放入孵蛋器,藉此逼牠們一窩產下九或十顆蛋,並對此感到自豪。另一個我熟識的繁殖者吹噓他的琉璃金剛對鳥一年可產出約十四隻雛鳥。

太早取走雛鳥產生的更多問題

那還只是生理健康方面。這些繁殖鳥有部分在心理上已團成一亂。到我這裡的繁殖鳥會完全止不住地每兩週產一次蛋,我必須讓牠們休養生息。即便妳讓牠們的雛鳥待在巢內,超過先前每兩週按例取走的時間點,母鳥會直接停止餵食牠們,並在牠們身上產下更多蛋,放任牠們死亡。

一對鳥可能要花數年訓練來破除這種失常的週期,學習餵自己的孩子 17、21、24、28、35 天,然後才開始學飛和獨立進食。

關注這些事的人們注意到,當蛋或雛鳥持續從母鳥與公鳥身邊取走,親鳥會變得相當焦躁、鬱悶、易怒,以此類推。當牠們產蛋並進入孵育模式,全天 24 小時照料著蛋,牠們的繁殖生活就像催眠一樣。

飼養員以搶走牠們的蛋來打斷這個步驟,是在讓自然程序緊急剎車。我不是指在野外不會因掠食行為而偶爾發生這種事,但肯定不會在鸚鵡的繁殖生活中每年出現三、四、五次。

蛋孵化後,雛鳥留在母鳥身邊如四、五、六甚至八週,她開始確信雛鳥們長出羽毛,較不需要全天候照護與餵食,她便在巢外待得更久,雛鳥則學習獨處。

母鳥開始減少全天候照護的執著和反哺時程,鳥類養殖者等待取出幼鳥的時間越長,母鳥依本能扮演育雛角色的滿足感越強。當延後交由人類撫養的時間,再從矛盾感更深的雌性鸚鵡身邊帶走雛鳥,這會反映在她們身上。

當然,這也代表這對鳥因自身的成功得到充分滿足,該年便不容易再產出更多蛋,我真心希望我的鳥能這樣,但許多生產導向的繁殖者會發現收益減少。

延後取出雛鳥還有另一個好處。對很多鳥種來說這很關鍵,因為當母鳥在巢外打發時間,公鳥會扮演其角色天性。雛鳥第一次與牠們的父親直接接觸。通常在午後媽媽出去休息時,他開始進入巢內一對一地餵食雛鳥。他獲得至高的滿足,後代也有了另一個榜樣。這是我們鸚鵡對鳥們的微妙訓練,且肯定能強化配對關係。

想知道鳥界何來那麼多性無能、暴力、懦弱又不中用的雄性繁殖鳥嗎?看看小兒子是被哪種榜樣養大的。

只被母鳥照顧過兩三週,夠幸運者是在母鳥身下孵化而非孵蛋器中,然後再人工餵養。這可能是下一代公鳥的災難,因為牠們對自然家庭價值與行為的概念知之甚少。據我估計,我們終將見到人工順利飼養、由親鳥餵食的某些鸚鵡品系出現崩壞。

這種不斷從巢內取出受精卵和新生鸚鵡幼雛的過時習俗,同時嘲諷了成為圈養繁殖者良知的那句古老名言 ─ 「鳥類養殖也是保育」。

我希望這能順便釐清某些飼養方式會影響到圈養繁殖的對鳥及其後代。我們在鳥類養殖中抹煞越多自然規律,我們最終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文源:Leslie Moran. (Nov, 2019). “Hyperactivity and aggression in parrots, the nutritional link(鸚鵡過動好鬥與營養的關聯)”. Parrots Magazine, 262, 20. (191223)

我們不會在人類的醫療保健中認為反社會、好鬥、暴力是「正常」的行為。那我們為何假定這些行為對一些鸚鵡來說很「正常」或僅限特定鳥種?幼兒的過動症(ADHD)─ 過去被稱為注意力缺失症(ADD)─ 與營養不良有關。同樣地,成人的反社會與暴力行為也與營養失衡有關。

鸚鵡具攻擊性、過度亢奮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牠們的飲食中缺乏均衡營養?研究員使用營養素和優質食物治療這些人類症狀時發現驚人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用這個資訊來降低鸚鵡的攻擊和過動行為嗎?

文源:Thomas Dutton, Ashton Hollwarth. (Sep, 2019). “My parrot has diarrhoea — what can be done(鸚鵡腹瀉如何處理)?”. Parrots Magazine, 260, 34–37. (191105)

腹瀉可對鸚鵡構成生命威脅。由於鸚鵡體型小,腹瀉引起的水分喪失會迅速導致脫水。鸚鵡脫水可使體液循環量減少,在極端情況下,這會造成血壓降低、心臟問題與電解質異常。

壓力

承受壓力期間,鸚鵡會排出牠們泄殖腔內的物質。若在尿液有時間被腸道吸收前發生,排泄物的尿液成分便增加。這會軟化排泄物中的糞便,形成腹瀉外觀。就醫時最常出現,因為很多鸚鵡不習慣搭車,所以這通常是短暫的現象,而非病徵。每日監測妳家鸚鵡的糞便,妳將能發現這些變化出現的時機,也能判斷它們是否與壓力有關。

沙門氏菌

鸚鵡免疫系統脆弱時可能感染沙門氏菌。這種感染常出現在較年幼的鸚鵡或因病而影響免疫系統的鸚鵡身上。若妳家鸚鵡可進出室外,野鳥是感染源之一。其它因素包含衛生條件不良及飼養密度高。…受感染的鳥腹瀉往往呈綠色,嗜睡且食欲不振。開始腹瀉後,受感染的鸚鵡通常體重下降,多數將因感染而不幸殞命。倖存的鳥有些會繼續成為帶原者並散播沙門氏菌,這些鳥一般出現慢性腹瀉,有時是血液中的細菌自腸道往關節擴散,使關節腫脹。診斷方式為經器官的活體組織切片或關節液鑑定致病原。許多健康的鳥可能在糞便中出現沙門氏菌,所以糞檢不一定可靠。

耶爾森氏菌(Yersiniosis)

比起單獨個體,耶爾森氏菌更容易在成群鸚鵡中出現。由耶爾辛氏菌屬引起,臨床症狀包含鳥群有顯著比例的嗜睡、膨毛、腹瀉。受感染的鳥大多會死亡,有些則成為終身帶原者。診斷是透過感染鳥隻的屍檢,在肝、脾、腸道各處往往有多發性肉芽腫。…細菌不易培養,可經由組織或糞便樣本嘗試。因這種感染一般會影響鳥群而非單獨個體,治療上較棘手。患病者應全數遠離那些無臨床症狀者,並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通常是加在飲用水中。

酵母菌感染

酵母菌是腸道菌叢的正常組成之一,但在一些情況下,酵母菌過度增長可引起腸胃問題。同時施用抗生素、飲食中維生素 A 不足、腸道活動問題、衛生不佳或併發症等誘病因素也常出現繼發性的酵母菌感染。…常見症狀為腹瀉,伴隨嘔吐及嗉囊停滯。載玻片染色時,顯微鏡下的嗉囊抹片檢查會顯示主動分化或「出芽」的酵母菌…療法為口服抗真菌藥,但此療法並非由腸道吸收,而是覆蓋於酵母菌所處的表面。

重金屬中毒

鉛容易有甜味,鸚鵡往往因此受其吸引。臨床症狀取決於鸚鵡的攝取量,及攝取後歷經多久。鉛量越高,間隔越短,出現的臨床症狀越嚴重。…療法包含以螯合劑結合血液中的鉛。這接下來使鉛從骨骼釋放出來進入血液,一併被結合。…鋅最常見的來源之一是鍍鋅籠網。讓妳家鸚鵡入住新籠或新鳥舍之前,可用鋼刷加醋酸清洗籠網,以移除所有粉末或鋅屑。浸鍍鋅(dip galvanized)的籠網更可能是鍍鋅後再電鍍,故應向供應商詢問製造技術。籠網若有粉層,當塗層隨時間流逝惡化,鋅可能會裸露。

在家如何處理?

腹瀉應認真治療,一旦確認,應立即與獸醫諮詢。等待鳥醫師約診期間,重要的是為妳家鸚鵡提供流質(fluids)並鼓勵牠飲用。市面上的益生菌粉或電解質與 / 或營養補品可加入水中,幫助降低腹瀉所流失的營養。餵食灑上額外水分的新鮮蔬果可補充流質。替妳的鳥保暖,最好能置於無風的地方,確保牠承受最低限度的任何壓力。若不及時治療,腹瀉可導致繼發性感染、泄殖腔脫垂、脫水,嚴重時甚至死亡。及早判別妳家鸚鵡糞便的任何變化相當重要,以便進行初期診斷和適當的干預。

文源: Malcolm Green. (Jan, 2009). “What about supplements?www.BirdCareCo.com)”. Parrots Magazine, 132, 24–27. (191028)

上一期雜誌中,我們刊登文章介紹經擠壓的完全飲食。本期,理學碩士 Malcolm Green 著眼於鳥類營養的另一面向,並為補品提出理由。

歐洲經驗

北美滋養丸 North American pellets(完全飲食 complete diets)於 1990 年初隨著巨額的廣告預算和試用活動大張旗鼓抵達英國。狂熱風潮席捲英國的繁殖者、寵物飼主與供應商。連我們都販售它們。畢竟滋養丸是完全食品的說法相當有說服力。不過英國繁殖者在短短幾年內完全拒絕了滋養丸。為何如此?答案很簡單 ─ 繁殖效果一落千丈。英國的鸚鵡繁殖者恢復她們更習慣的飲食:以混合種子、新鮮食物和補品(supplements)為主。小型鳥繁殖者延續她們的種子、軟食、補品主食。

很多鳥飼主也試著使用滋養丸。拒絕它們的大多是因為適口性。已換料且仍在使用滋養丸的人多半會用種子和人類食物來稀釋它們,這代表她們的鳥仍在攝取不均衡、補充不完全的飲食。

幾年後,歐洲大陸再次重演英國經驗,如果滋養丸能佔歐洲寵物鳥食市場的 1% 我會非常驚訝。繁殖者的滋養丸配比小到無法估算。

在美國發生什麼事?

我開始定期到美國旅行有將近十年了。考慮到每家鸚鵡雜誌都認為滋養丸是當今的主要鳥食,一開始最讓我訝異的是繁殖者對滋養丸的少量使用。雖然有極少數繁殖者使用 80% 的滋養丸飲食,但她們顯然佔少數。滋養丸在炎熱潮濕的州似乎成效最好,自飲食中排除新鮮蔬果可降低感染率,因而提高繁殖者的產量。

多數人以種子和一些新鮮食物來「稀釋」牠們的滋養丸。我估計美國的寵物鳥約有半數被餵食一些滋養丸,它們通常佔飲食的 15% 左右。滋養丸製造商是對的 ─ 這並不是最好的作法。畢竟,滋養丸只補充極少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再次用種子、新鮮食物和人類食品稀釋它們,效果會大幅降低。由於滋養丸不像補品那樣濃縮,它們無法平衡其它食物的營養缺陷 ─ 它們本身就是完全飲食。

可惜的是,美國鳥食工業大力研究的是滋養丸而非補品。所以在英國和歐洲普及多年的尖端補品美國人無法接觸。進口產品大量填補這個缺口,許多美國繁殖者追隨自己的歐洲同僚恢復餵食種子與補品,並發現有優質、現代的補品支援免疫系統及消化功能,連新鮮食物都能放心地重新納入菜單。比起因食用無菌飲食而從未經歷挑戰、功能低下的免疫系統,這些鳥在免疫系統受到適當挑戰之下確實長得更好。

寵物鳥飲食

有個研究在 1990 年中旬於紐約進行,並在 1997 年於漢諾威的一次寵物鳥座談會中報告,內容提到被調查的寵物鸚鵡所獲得的關鍵營養素,有 98% 低於建議攝取量。這很嚴重!作者沒有向與會代表們報告的,是有半數左右的樣本在吃滋養丸!所以嚴格說來,被餵食滋養丸的鳥有 96% 仍處於營養失衡!

這並非對滋養丸配方的抨擊,但這確實突顯出依從滋養丸的問題。介紹滋養丸的雜誌文章大多不遺餘力說明如何讓妳家的鳥吃它們。為什麼?因為這可能很難!許多飼主都失敗了,幾乎所有飼主都用非補品類的「點心」如種子、新鮮蔬果和餐桌上的食物來降低自家鳥的滋養丸比例。

我可以用在英國東密德蘭一家寵物鳥聚樂部的故事來說明這個失敗的結果,那裡的飼主大多餵自家鳥種子、鮮食和補品。大約兩年前,她們與一家美國的鸚鵡滋養丸進口商洽談。由於演講者同時也是位獸醫,他的論述比一般人更具份量。成員們大多買回滋養丸或至少帶回一些滋養丸樣品。我預訂在下個月的聚會上演講,不確定結果會如何。事實是,在場的 45 位成員只有兩位仍在餵食滋養丸。其中一位即將放棄,另一位對新食物相當滿意。結論很簡單,鳥更喜歡牠們原本的食物,飼主也對牠們的健康狀態感到高興。

要說補品沒有依循上的一些問題是言過其實。但其困難度遠小於試圖讓鳥吃下枯燥又不自然的滋養丸飲食。

滋養丸效果良好的一部分是控制肥胖。不過預防肥胖的補品已存在超過十一年。這一切所需的是正確的蛋白質量與正確均衡的限額胺基酸。食物補品可以輕易做到這點,雖然水溶性補品在技術上更加困難,它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就如市面上有較好與較差的滋養丸,補品亦同。一份直截了當的維生素補品無法預防肥胖。由於這是造成寵物鸚鵡死亡的最大成因,妳必須確保妳的補品供應商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繁殖鳥飲食

營養上的變化是繁殖反應的主要影響之一。野鳥在食物品質更好時繁殖,圈養鳥對這些變化的反應方式也一樣。不過親鳥的需求和幼雛不同,且幼雛的營養需求隨著牠們成長每日變化。

比利時對賽鴿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幼鴿孵化前,成鳥選擇蛋白質佔 15% 左右的飲食。孵化後成鳥選擇 19% 的蛋白質。在辛巴威,鴕鳥養殖業最強調發育中幼鳥的需求變化。牠們年紀越大,所需的蛋白質比例越低。所以若要讓牠們維持在肉品需求的最大生長曲線上,幾乎必須以每週為基礎來調整飲食。

奇怪的是,滋養丸製造商似乎讓蛋白質在保健用的滋養丸中佔 14–15% 左右,繁殖用的蛋白質量 16–18%,手餵食品的蛋白質量 19–22%。當成鳥自己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比手餵食品更低時,牠要如何將 20% 的蛋白質餵給自己的幼雛?

滋養丸飲食不變的營養價值既不會向成鳥傳遞食物正變得適合繁殖的訊息 ─ 蛋白質含量增加是繁殖者的關鍵刺激物 ─ 也無法在幼雛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改變時,讓親鳥調整餵食的蛋白質量。

使用種子和補品,我們可以穩定地提升食物的營養價值,藉此提供親鳥一個模擬自然的訊號。同時提供高與低蛋白成分的食物選項,牠們可以,而且確實會選擇最符合自家幼雛當天營養需求的平衡點。換句話說,我們給予高蛋白食物(例如 24%)以及低蛋白食物,種子約佔 10–15%,並讓成鳥選擇適合幼雛發育階段的正確蛋白質量。我應該指出這是個稍微簡化的說法,因為實際上,蛋白質百分比有些誤導性質。真正重要的是攝取的蛋白質與總能量之間的平衡,但我所要強調的以百分比形式更容易理解。

鈣是透過補品比滋養丸更好控制的一個重要繁殖營養素。滋養丸皆含生物利用度較差的鈣源。她們別無選擇,因為更高生物利用度的鈣不應每日供應。不過正確使用謹慎配置的液態鈣補品,在蛋的尺寸、母鳥健康、蛋殼品質與幼雛發育上會產生巨大效益。

所以補品更好嗎?

滋養丸在歐洲功敗垂成的那些年,讓它們碰釘子的補品們相對而言更為必要。維生素、原礦物質與益生菌全都很普及。多數人使用設計給人類或農場動物的補品。有些製造商仍在生產這些基本產品,但少數現代的歐洲製造商正納入相當有趣的一系列成分,由我們「更環保(greener)」的人類食品工業供應。

鳥飼主如今有一系列補品選項,包含胺基酸、完整蛋白質、高生物利用度的礦物質、鈣、精油及一系列藥草與促進健康的成分,對她們鳥群的生產力或寵物的健康產生驚人成效。因為這些成分很多都是精心配置的補品組合,在鳥的生命週期中的不同時間使用不同份量,它們既划算又高效。它們對寵物飼主來說特別容易使用。

補品製造商能用的原料選項更多。妳無法將液態鈣補品加入乾燥的滋養丸中。當液態是最好的技術時,補品製造商能使用它們,滋養丸製造商則無法。

補品可使用熱穩定性較低的成分,因為它們在製造過程中不會被加熱。多種藥草、精油與有機酸可供利用。益生菌因此在補品中更穩定。不應每日供應的成分以滋養丸形式不容易使用,補品卻很簡單。益生菌和高生物利用率的鈣均屬此類。

所以現代補品包含一系列天然產品,幫助消化系統、對抗細菌、刺激免疫系統並預防肥胖。這些特點皆意味著更健康、更好的繁殖量,成長更快速的幼雛和大幅降低的死亡率。對寵物鳥來說這代表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

滋養丸與獸醫

無庸置疑,推廣滋養丸的獸醫在英國和美國數量很可觀。我想這有很多原因。首先,犬貓用的完全食品在獸醫經驗中普遍為良性 ─ 儘管這些食品如今在獸醫界的反對聲浪也很強烈。其次,推薦完全飲食對獸醫來說相當簡單。可惜根據我的經驗,許多獸醫認為攝取滋養丸的鳥即獲得均衡的飲食。她們似乎忽略了依從與稀釋問題。這可使她們輕忽營養因素致病的可能性,導致診斷結果不良。我們發現經獸醫疏漏的缺鈣鳥數量極高。

六、七年前,由獸醫設計的鸚鵡滋養丸首次在英國面市時,我們補品對獸醫的銷量一夕間下滑約 50%。不過許多獸醫發現她們一旦售出滋養丸,飼主從未回購做為替代品,這可能是因為她們無法成功讓鳥改吃新食品。多數飼主乾脆恢復自己原先的供食內容,而不是另外付費諮詢,直接承認自己的失敗;其中大多在第一時間引起疾病。

然而接下來的五、六年間,我們透過獸醫銷售的補品穩定成長,有些獸醫現在所購買的補品甚至是她們之前買滋養丸巔峰期的四倍。讓寵物鳥改吃補品飲食遠比滋養丸容易。因此攝取率提高,鳥更健康,飼主也更樂於進診所單純購買補品,無需諮詢。寵物飼主對於只為了購買補品而造訪診所似乎特別開心,採取這種作法而更快樂的客戶,更傾向於定期接受獸醫預防性的健康檢查,而不是等待問題浮現。

純種子,種子和補品或滋養丸?

妳是否注意到支持滋養丸的文章總是拿「完全食品」與純種子飲食比較?乾燥種子無疑是失衡的飲食。牠們野生近親吃的食物比這更綠意盎然,更多汁,也更營養。所以如果只能在滋養丸和乾燥種子之間選擇,支持滋養丸是顯而易見的作法。但這不是唯一選項。

滋養丸無非是以種子、玉米或小麥為主,通過添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製造過程。補品不必與同性質食物結合即可運作。它們添加在各種飲食的表現相當好,其中包含種子和鮮食,或者許多小型鳥種適用的軟食。經過補充的種子飲食確實有些強大的效益。比起滋養丸,成本、彈性、健康及繁殖皆能以補品管理妥善。我們其實對此感受深刻,以至於在 1996 年停止販售滋養丸。在英國和歐洲任何地區參觀鳥類大型展覽或銷路,妳很難找到滋養丸的經銷商,妳肯定也無法找到使用它們的繁殖者。如果妳住在美國,並對自己完全誠實,妳會發現滋養丸遠不如雜誌和獸醫想讓妳相信的那麼受歡迎。■

標題:On the receiving end of Cockatoo neglect
作者:Wendy Huntbatch
圖文來源:Parrots Magazine, 111, (2007, Apr). 22–25.

來自加拿大 World Parrot Refuge 令人心碎的投稿,所有關心鸚鵡的人都應三思而後行

雖然巴丹如此美麗又無比忠誠,這些高智商生物同時也十分嘈雜,並對人類的房子具極大破壞性。為確定其牠家族成員或族群的位置,牠們發出的自然呼喚可以令人非常困擾。這些尖銳、響亮的聲音能成為牠們被移至獨居房間的直接原因。對巴丹身體與精神上的虐待相當普遍:遠比人們所知更常見。對於一般生活在大型家族的物種來說,因為無法休息或安全進食令牠們極為痛苦,這種隔離往往會是咬毛和自殘的起點。

這隻傘巴的咬毛狀況是那些進入庇護所的鳥所特有的 ─ 這一隻喜歡 Wendy的配偶 Horst Neumann

許多年輕的寵物鳥一開始被當成人類嬰兒般,得到牠們飼主的終日陪伴、百般呵護,會複誦諸如「我愛妳」等詞彙的鳥更是如此。歲月流逝,隨著結婚、離婚、出生、死亡、搬家、老化、疾病與殘疾,人類的生活歷經巨變。巴丹則期待每一天都會是一樣的。當這些變化發生,這些永遠在索求的鳥不是被數次轉賣,就是被放逐到籠內生活。這和過去時時摟抱所塑造出的討喜習性天差地遠。巴丹需要刺激的聰明腦袋往往被遺留下來,與一條覆滿羽塵的垂盪鎖鏈共享孤獨。缺乏刺激最常見的理由是鳥不跟玩具互動。但即便是隻瞎了眼的巴丹也能在破壞紙箱、木塊、松果當中獲得樂趣。

社交貧乏的巴丹需要大量鼓舞與激勵以克服牠們的恐懼。在我們救援中心裡,當牠們成為社團的一份子,極端叫聲便平息下來,也得到定位呼叫所需的回應。牠們發現自己參與許多活動之後,咬毛頻率變得更低;但當牠們見到某個長得像導致牠們悲傷的人,自殘會復發。我們試著將牠們的溝通叫聲變成讓大家都開心的聲音。牠們很快就知道這些叫聲之間的關聯。

飼主的兒子連絡我之前,有隻傘巴已經獨自在地下室的玄鳳籠中生活兩年。兩年前他母親被診斷出過敏性肺炎,她無法再和鳥共同生活,因為牠會構成生命威脅。當人們購買像巴丹這種會掉許多羽粉的鳥,這類健康問題比多數人所意識到的更為常見。這也是那隻巴丹待在地下室,牠的食物和飲水需求由兒子提供的原因。牠是六年前的一個聖誕禮物,那位女士覺得對牠有責任。兒子對明顯惡化的情況感到擔憂。牠的羽毛因過度梳理而零碎,牠也會連續尖叫數小時。我們已經收容這隻巴丹四年。她非常開心,拜訪了特殊需求單位裡所有的鳥。她到現在都不讓自己的羽毛長回。她獲得與人類和鳥的數小時接觸。曾被飼主視為「絨毛玩具」的她,至今無法弭平被單獨放逐於地下室的嚴重創傷。

另一隻來到這裡的傘巴是幾乎沒有羽毛的。她曾經乾淨且營養充足,但後來單獨住在地下室數年。她的罪行是咬自己的毛,她的飼主總因此咒罵:「妳是一隻很壞、很壞的鳥 ─ 妳好醜 ─ 我恨妳!!」那隻巴丹遵循自殘羽毛的衝動,日復一日複誦著這些話。她現在仍會啃咬羽毛末端,不過她更喜歡唱生日快樂歌,我們全都會跟著唱並拍手。她覺得太開心和備受重視時,就跑到一根樹枝上擺動她的喙來得到額外掌聲。

我接回兩隻被當作「捐贈品」的戈芬氏巴丹,牠們和「照顧者」住在一起超過二十年。牠們都有自己 60 cm x 60 cm x 108 cm 的高籠。每個籠子備一根棲木,一個骯髒的水盤,以及一個食盤裝著可以想見最便宜的超市批發種子。每個籠子在過去二十年間顯然只被清理十次。我當然婉拒了「慷慨附贈」的籠子,把鳥放入乾淨的運輸籠內。兩隻鳥都非常緊張,但極渴望被碰觸、讓牠們的頭毛被梳理。其中一隻鳥的胸肌在最血淋淋的位置有個 2.25 cm 深的洞。它感染嚴重,需要獸醫立即治療。我被告知不用擔心,因為這隻鳥一直都這麼做。令人驚訝的是,經過適當的照護、衛生狀況,及相當容易改善的飲食和維生素,牠們都過得很好,在療養中心裡飛翔。人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養這些悲傷、不健康的鳥有何樂趣可言?

另一隻小戈芬氏巴丹生活在人們工作繁忙還有學童的家中,並開始咬下他的飛羽。因為他破壞了心愛的昂貴擺設,他從未獲准出來飛行,所以他可能認為反正他不需要飛羽。在他致力於他的新專業療法時,他開始流血,他變成一個麻煩。獸醫帳單逐漸增加,鳥的情況日趨嚴重,因此他被安排安樂死。我們被視為最後的手段接到電話,他來到 World Parrot Refuge 居住。他現在有其牠同樣自殘的戈芬氏巴丹夥伴,這些淘氣的小鳥活像一群屁孩到處找東西破壞。我們大量提供可破壞的東西。他有時會回到之前的狀態,在翅膀上咬個洞,或把自己的胸部咬出血,但他得到愛與關懷。他的夥伴們都有類似經歷,結果似乎是一樣的。把一隻戈芬氏巴丹隔離在一個小籠子裡,罕有互動,妳終將見到一隻鮮血滿布、缺乏羽毛的尖叫者。在這康復的鳥如今和其牠許多鳥共同飛行,有很多事可以做。

我們最近接到一隻小葵花巴丹。電子郵件比牠搶先抵達,說明他羽毛完好,無飛行障礙,很適合這裡的大巴丹族群。然而他抵達時,我發現他僅存的少數飛羽被咬得像破舊纖維。完成移交手續後,該飼主驚訝地看到那隻鳥無法飛行,終於坦言他除了餵一些白花子和玉米,已經超過一年沒有花太多時間陪伴他。光是水盤就證明了全然地忽視。在飼養小巴丹 25 年之後,該男子認定這隻巴丹如果沒殺死自己的女伴,就不會一直保持獨身;牠們本可擁有許多後代。

50 歲的大葵花巴丹在她飼主過世後被安排安樂死。飼主的家人不打算照顧這隻十年前罹患中風的可憐老巴丹。幸運的是,獸醫建議她們帶她來這享受最後幾年的時光。她的飲食現在已從吐司、茶、葵花籽改為品嚐我們在此提供給所有鳥的每種堅果、蔬菜和水果。她會單用喙掛在她的籠網上,因為中風影響了她的腿。她殘存的羽毛是灰黑色,狀況非常差,薄而稀疏。我們在第一天為她洗三次澡,設法移除她腿腳、尾部所有的糞便。站在糞便裡讓她的腳嚴重感染。有了適當的藥物治療、許多次溫水澡、肌肉按摩,當然還有她的新食物,她不再像當初到來的可憐老太太。她住在 120 cm x 120 cm 高至我們手部的魚缸裡,墊料鋪好讓她感到舒適。她有很多軟玩具陪伴,特別為她裝的食盤讓她能搆著而不傾倒。她現在更強壯了。陽光燦爛的溫暖日子裡,她的專門志工會帶她到戶外吸收陽光。

我仍然記得那位打電話來傷心哭泣的人,在她們年邁的摩鹿加巴丹死在她們家之前拜託我們接走她。我仍然記得她們帶來這隻骯髒、發臭、完全被忽視的老巴丹時我內心的憤怒。她很可能是早期摩鹿加進口的倖存者之一。她的腳嚴重變形,在捕捉過程斷掉後癒合成殘廢的角度,顯示鳥罹患過皰疹病毒。有些腳趾歷經數年已腐爛,剩餘的趾甲長超過 5 公分且扭曲。因為無法移動罹患關節炎的雙腿,她被留坐在自己的糞便中,在她身下造成開放性潰瘍。喙增生過度使她無法張嘴進食。照顧者選擇從喙側空隙餵食蘋果泥,而不是帶她就醫,修磨喙部。這隻鳥的血檢結果證明她對任何實驗室來說都不只是個有趣的樣本。她的抗生素治療反應良好。洗澡、普通的指甲和喙部保養改變了她整個生活品質。我們終於發現她隱匿在腳中層層死皮下的殘存腳趾。儘管核桃無疑是她的最愛,她仍樂於嘗試所有新奇刺激的食物。她喜歡破壞硬紙板雞蛋盒與電話簿;這是種便宜的娛樂方式,過去卻完全不被列入考量。她和我們一起開心生活一年半。她的前飼主不曾致電過來。

住在圓形鐵籠,骯髒鐵鏽陰影中的,是隻完全放棄生存的摩鹿加巴丹。他和他住的車庫中四散的摩托車、零件一樣髒,籠子距離冰冷的地板只有 18 公分,凜冽寒風從門下吹入。他的食盤裝著玄鳳用種子和花生殼。水盤裡有半滿的灰色黏液。他站在一塊 6 cm x 12 cm 的木板上,甚至沒有試著去咬,因為他的喙嚴重地過度增生:下喙抵到他的眼睛,上喙則擠進他的喉嚨,所以他無法彎下脖子進食。他非常瘦弱。飼主簽下棄養表單後,我們直接驅車前往獸醫院。獸醫非常努力治療他,我們一起盡可能給他最棒的五年生活。他死於心臟衰竭。

這些摩鹿加巴丹帶著因自殘而加重的身體損傷不斷到來,我無法一一敘述牠們的故事。很容易說這些問題是直接源自身體虐待,再沾沾自喜地相信這有可能透過一個乾淨的房子、良好的食物和社交互動來改善,但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剛開始的十至十五年間,巴丹們看起來控管充分,過著極有壓力且孤獨的生活,吃下牠們認得但難以消化的東西。在那之後,這些鳥大多會出現身體惡化的嚴重跡象。大部分圈養鳥承受著營養失衡。有多少人能給予圈養鳥飛行的自由?多少人能替生活本質為安全與溝通的牠們提供不可或缺的族群?在加拿大或英國這類寒冷國家,又有多少人能讓自家鳥照射必要的陽光?

長大後因為尖叫和破壞行為而不再受歡迎的大量年輕巴丹我們雖然接手很多,我們發現來到庇護所的年邁鳥類日益增加。較年輕的鳥大多從寵物店到第一個家之後送來,飼主驚覺她們犯下天大的錯誤。她們知道自己無法和這隻鳥面對接下來的五十多年,但認清自身錯誤之下的愛與責任心引領她們找到一間庇護所,能為生命提供一個家,以及在族群裡飛行的自由。較年邁的巴丹,在多數情況下經歷過無數家庭。有些二十多年以來一直被宣稱是「二十歲」。牠們被一個又一個家庭轉手,對於牠們因徹底恐懼而攻擊人的嚴重程度卻未留下隻字片語。牠們說話實際上能讓牠們殞落。人類對「我愛妳」這等詞彙的情感依附,可能意味著那隻鳥將繼續留在家,即使大部分時間牠都完全孤零零地生活,常被毯子蓋著,壓抑溝通的叫聲。沒有身體上的直接虐待,那隻鳥卻受到殘酷惡劣的待遇。

要不是牠們如今被鸚鵡庇難所記錄在案,我不會覺得問題正在惡化。這些年邁鳥抵達供其生活的機構時,數年的營養不良、缺乏精神刺激、體能鍛鍊都要開始照料。少有人會刻意造成自家巴丹身體或精神上的痛楚。對牠們行為與需求更深入的理解會為如此眾多的這些鳥帶來極大的改變。帶巴丹到設制完善、擁有適當場地照護鳥類的庇護所並不失格。在這樣一個家為巴丹提供金錢援助,遠比眼睜睜看牠在籠中凋零更為仁慈。■

文源:Mark Hagen. (Dec, 2008). Avian Nutrition-Trends and Philosophies(禽鳥營養學─趨勢與原理). Hagen Av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Parrots Magazine#131, 30–34. (191003)

Mark Hagen 是赫根禽鳥(Avian)養殖研究院(HARI)的院長,擁有貴湖大學的農學碩士學位,專攻鸚鵡養殖。在他的眾多研究中,Mark 專注於營養學與動物學,並參與籠鳥醫學、營養與禽鳥科學課程。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研究同伴鳥類,於 1983 年寫下第一篇鸚鵡繁殖論文,1985 年建立 HARI。保育是他最關心的事項之一。他向學童講述雨林的重要,並透過加拿大世界自然基金會購買超過 100 英畝的雨林。Mark 分享自身經驗與知識的信念堅定,發表過許多與 HARI 工作相關的論文,包含孵蛋、油脂與營養、配方飲食、飼養管理與管制衛生疾病、籠子設計、通風設備、幼雛護理等。有部分已在每年於美國和加拿大舉辦的許多禽鳥養殖會議上提出。

最理想的營養可經由各式不同飲食獲得。但這並不容易,在試圖製作混合食物時,由於涉及到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與脂肪,重要的是瞭解各食物的一些利弊基本原則。野生動物和鳥類是由牠們父母在相當有限的食物類型中示範正確組合,以滿足牠們飛行、成長、繁殖、生存的需求!這些野外食物經過數千年演化而雀屏中選。

圈養之下,牠們身處不同環境,吃不同食物,我們還希望牠們能立即選擇最佳組合;但把牠們在野外吃的東西餵給圈養鳥不一定比較好。很多野外植物含有植物次級代謝物,或必需營養素相當少。有些繁殖者幻想著複雜、費工且原料昂貴的圈養飲食是最營養的。然而,餵食備料容易、划算的飲食是有可能的,且不會破壞必需營養素的適當含量。

攝取營養

與其解釋如維生素、礦物質等每種營養素,及它們在鳥類生理學中扮演的角色,我不如來討論如何以最理想的攝取量讓這些營養素進入鳥體。種子是寵物鳥、鸚鵡的常見主食,有些鳥種甚至依賴它們繁殖;但很難達到最理想的營養、下蛋數量或壽命。

在美國的趨勢是餵鸚鵡更多豆類、義大利麵與配方飲食,並大幅(非全面地)排除牠們飲食中的油性種子。如今至少有十二家不同公司販售經配置加工的飲食,據我估計,至少有半數繁殖鳥吃下這種商業配方,而不是混合種子。適當補充少量種子,強迫鳥「吃自己的蔬菜」和其它補充食物可帶來良好效果。水果和多數蔬菜為種子主食帶來水溶性維生素 / 礦物質補充物。

然而它們本身貢獻並不大,深色蔬菜主要含有大量水分、一些纖維,少量維生素與一些礦物質。由於衛生問題、準備它們的工夫和成本、鳥在其中挑選後常浪費掉的剩料清潔,我個人不喜歡它們。

種子主食最大的問題並非它們有所不足(這可透過補充品彌補),而是無法在餵食前先移除它們過多的脂肪。三種最常食用的種仁裡,脂肪含量高到讓它們被稱為「油性種子」。儘管白花子較小,也不如葵花籽美味,它的脂肪量實際上高於葵花籽。鳥或許不愛白花子的苦味,在以它為主的飲食中會傾向吃下更多類型的種子。由於水是脂質代謝的副產物,攝取高脂使糞便小而結實、飲水量少。

熱量平衡

配方飲食會產生更大的糞便,特別是低脂顆粒飲食,鳥的飲水量也更大。總膳食中正確均衡的熱量和鳥對熱量與生長的需求是個重要課題。較冷的環境、較大的籠子、自由飛行的籠子、繁殖活動皆需更多熱量;但多數籠鳥的久棲生活伴隨不斷獲得的食物,無可避免地導致進食過量。加上攝取油性種子、堅果與其它高脂食物,使更多其它含配方飲食在內的營養食物食用量受限。不應視某些高含脂量為完全有害。配方飲食中即使有 8% 到 12% 的脂肪,仍佔油性種子含脂量的 1/5。發芽種子可降低脂肪含量,並增加一些維生素。發芽的問題在於真菌汙染如念珠菌的風險,及準備發芽所需的空間和時間。

飲食的熱量密度很關鍵,因為這決定鳥最終吃下多少食物。因此熱量等級會影響鳥每日從吃下的食物獲得多少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為維持自身體重,鳥需要吃下更多顆粒食物,實際上幾乎是高熱量種仁的兩倍之多。每克脂肪的能量值比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高出兩倍以上,這是能量有差異的原因。餵鳥的成本不是依據食物每公斤的價格,而是可消化能量每千卡的價格。

擠壓食品(extruded foods)能更有效地將脂肪併入「粗粒」結構。要生產極經濟實惠且保健效果傑出的飲食,更高的消化率與稍高的能量值是其趨勢。顆粒飼料(Pellets)是在碾碎的乾燥「糊狀物」中添加少許蒸氣和大量壓力,從大型鋼模擠出製成。這種程序更常被農民用於生產低成本的雞豬飼料。擠壓加工的烹調使用更高濕度,也更常作為人和寵物的食品。雖然只在極短期間達到更高的烹調溫度,但足以殺死可能出現在一些原料中的多數致病細菌,糊化澱粉進而提高消化率,並將更多成分混入最終粗粒的烹調模型裡。大部分的擠壓食品無疑比配方相同的顆粒更可口。當鳥咬顆粒時,它們也容易產生細粉造成浪費。經擠壓的粗粒容易崩成仍可食用的碎塊,而不是炸成粉末。

胺基酸的平衡與消化率

蛋白質的質量,即其胺基酸的平衡與消化率,和飲食中蛋白質的總含量同等重要。不同穀物、豆類、堅果、其它蛋白質來源的數量越多,胺基酸將越趨平衡。所以這種原料的混合除了明顯的適口性優勢之外,也幫助提升蛋白質質量。這些各式蛋白質來源的胺基酸組成不同,彼此互補,形成高生物價的優質蛋白質。

戴維斯加大的研究發現玄鳳的離胺酸需求為 0.8%,總蛋白質需求則佔飲食中乾物重的 20%。這與家禽的需求相當類似,我們接著能以它作為評估鸚鵡生長需求的起點。將這些胺基酸估計值與油性種子中出現的含量相較,離胺酸、甲硫胺酸 / 胱胺酸似乎全都偏低。羽毛中胱胺酸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因此在成鳥繁殖或換羽的羽毛最大成長期間,胱胺酸需求相對地增加。這或許能解釋以油性種子為主食的鸚鵡,羽毛結構為何發育較差。在種子飲食中補充鳥可以轉換為胱胺酸的離胺酸和甲硫胺酸,對美麗的羽毛發育大有助益。這個例子顯示出在飲食中補充更多真正有限(缺乏)的營養素的重要性,而非少量添加每種已知的必需營養素 ─ 它們在種子 / 蔬菜 / 水果飲食中很多都已充分達標。

許多人覺得配方飲食單調乏味,並表示「我的鳥怎麼能只靠一種食物過活」。然而和一些鳥最終吃下的油性種子主食相較,有些配方飲食的成分種類與蛋白質來源更多。有些人擔心鳥接收太多蛋白質,進而對排氮 ─ 蛋白質代謝的副產物 ─ 器官造成壓力。請記得鳥攝取的蛋白質總量取決於食物的熱量密度,因此我們必須將蛋白質以卡路里劃分,各種飲食的對照才有意義。熱量等級中最理想的蛋白質這部分仍需要大量研究。一年裡多數時候餵食相對較低量的蛋白質或許是可行且更好的。高蛋白食物的普及可能會刺激野鳥繁殖,但我們可能餵遠高於基準的飲食、堅果加太多或換成更高蛋白質的加工食品,而無法達到等同野外的刺激程度。營養素含量的這種細緻變化只有適當配製的飲食能真正達到:鳥沒有太多機會選擇另外的含量。

如上所述,高卡路里性質的油性種子限制了牠們的攝取量,可用於生長新羽毛、肌肉等的胺基酸量因此降低。所以,儘管油性種仁具有更高濃度(比例)的蛋白質,鳥並未獲得足夠的蛋白質,這進一步說明吃種子主食的鳥為何羽毛生長不良;反之,鳥可能要處理顆粒類飲食中過多的蛋白質,而出現必須吃下更多這類飲食以滿足自身熱量需求的副作用。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使用的概念為,針對所有的動物營養需求刊物,根據特定飲食的能量值來呈現所需的營養量。

纖維

種仁內的纖維含量比混合種子包裝袋分析表上所呈現的要低得多。由於鳥會剝除種子和堅果殼,這些高纖外殼不會被鳥吃下,卻必須涵蓋在整袋種子的成分分析裡。這導致蛋白質與脂肪的低估,及纖維的高估,讓種子包裝袋上的營養訊息喪失意義。鳥選擇高卡路里的種子,剔除能平衡脂肪的低脂穀類,造成營養失衡與肥胖。配方飲食以其它預拌粗粒中的營養素和纖維保持平衡,鳥無法挑出高脂成分。高纖外殼在籠子附近造成的髒亂是養鳥的缺點,也藉由配方飲食來排除。把食物當玩具既浪費且不健康。提供咀嚼用的木料、皮革、繩子玩具對鳥的長期健康而言是更好的。

維生素含量

最理想的維生素含量更難測定,在鳥身上偵測很容易漏失。缺乏數種維生素可造成繁殖不良。對疾病的抵抗力與整體健康不易衡量。在浪費成本或鳥接收過多之前,飲食中需再添加多少維生素 A、E 或 C?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添加更安全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 A 前驅物或 β-胡蘿蔔素,鳥能在需要時將其轉換為維生素 A。受到壓力或年紀幼小時可能需要維生素 C,它相當脆弱,會在食物中迅速分解。藉由穩定化或螯合形式能更確保添加量被鳥吸收。有一家公司對使用她們維生素 E 補充劑的客戶提出警告:一旦進入繁殖期,要停止向公巴丹供應,因為對公巴丹來說過量的 E 與攻擊行為關係密切。維生素 E 不足將導致不孕;但添加過量不一定代表鳥會對其配偶暴力相向!添加超過鳥所需的維生素 E 有助於在配方飲食中扮演天然抗氧化劑的角色,保護脂肪不變質,防止其它維生素被破壞。比起其它任何維生素,過量的維生素 D3 已在配方飲食和自助餐飲食的進補意圖中產生更多問題。

飲食中維生素 D3 過量,特別對於年輕的金剛來說,其結果是軟組織器官如腎臟的鈣化,這在組織病理學的活組織檢查中可以輕易發現。禽鳥獸醫協會(AAV)美國總部成立了禽鳥營養委員會,專注於發布維護鳥食的一些營養量準則。我很榮幸能參與其過程,我們所提出最重要的一項建議是一份鸚鵡飲食(飲食總能量範圍 3200–4200 kcal/kg)的維生素 D3 含量不應超過 2,000 IU/kg。儘管可能有些商業機構不希望這樣公開交流私下的食物研究數據,但我們沒有理由應眼睜睜看著金剛幼鳥死於痛苦的維生素 D3 中毒。(請參閱 Feed Management, Watt Pub.,Feb 1998, Vol 49 #2)

吃種子主食的鳥常有蛋鈣化不良、卡蛋、骨骼脆弱、甲狀腺與肌肉收縮的問題。這些全都和種仁中數種礦物質不足有關。單純為種子主食各生產少許必需礦物質的補充品,就忽略了以下事實:有些種子內的礦物質含量可能已經夠高了。鉀和鐵兩種礦物質在種子裡含量很高。鐵補充過多可能在某幾種巨嘴鳥、八哥和其牠以軟食為主的鳥類身上形成肝病。必須仔細檢查每一種礦物質缺乏症,以配置適當的補充品。

多數穀物和油性種子的磷含量看來是充足的。有些磷因為與植酸結合,鳥無法吸收。磷與鈣的比例必須在約 1:2 的範圍內,即鈣幾乎是磷的兩倍。鳥專用的礦物質補充品大多有這種比例,不過與高磷搭配時,低鈣種子無法產生正確的膳食攝取量。油性種子的鈣量之低,讓非洲灰鸚食用短短幾年的種子飲食之後就可能造成肌肉抽搐或其它問題。由於牠們難以利用骨骼資源,這些灰鸚將需要獸醫的緊急補鈣。遺憾的是鈣過多,和與其相關的營養素維生素 D3,變成繁殖者過量補充在飲食中的問題。快速生長的幼鳥體內,鈣沉積在腎臟等軟組織中,將導致器官衰竭,說明了自製混合食物的風險。配方飲食在營養量上嚴格控管質量,對鳥以及,尤其是無經驗的寵物飼主來說更安全。

鸚鵡熱

鸚鵡熱對某些鳥種來說仍是個問題,但可藉由長期服用含藥顆粒治療。這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可在無臨床症狀的帶原者如玄鳳身上發現。紐澤西州的一家寵物店去年遭一名顧客起訴,該顧客被從店裡買來的鳥感染生病。根據美國產品責任法,顧客可以主張寵物店售出缺陷產品,造成個人傷害。該寵物店的保險公司以 40 萬美元賠償金在庭外和解。在 HARI,我們用預拌 1% 金黴素的配方飲食投餵 60 天,治療造成鸚鵡熱的披衣菌帶原者。還有其它配方需要進行修改,如更高的抗真菌量(丙酸鈣)和更低的鈣量。我這裡要表達的是,配方飲食是我們將此疾病自鳥舍根除的最佳解答。在飲用水中添加藥物並不是從帶原者身上消除此疾病的最佳方法。

瞭解需求

我們對圈養鳥類營養與行為需求的理解確實仍在初期階段。但如果我們明白自己所餵的飲食組成,以及鳥能從中獲得什麼,我們將會學到更多牠們對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的特定需求。鳥如果以自助餐餵食法挑揀,這幾乎是不可能釐清的。必須從提供的食物中快速收集、分析、扣除被浪費的所有食物,差異在於鳥到底吃了什麼。我在 1980 年攻讀碩士學位時曾嘗試過這個方法,但無法得出準確數據,因為浪費掉的實在太多了;不過我可以設計一種特殊的食物漏斗,餵食去殼葵花籽,並收集被鳥浪費掉的種仁碎屑。這次的研究對象為戈芬氏巴丹。在主動攝取的總收集量判定測試中,這些籠飼戈芬氏巴丹體內的葵花籽種仁代謝能值為 6,201 + 282 kcal/kg;強迫餵食之下的總收集量則是 6,094 + 86 kcal/kg。維持生存狀態的籠飼戈芬氏,每日生存代謝的平均值為 48 kcal/day/bird 或 185 kcal/day/kg。根據配方所預測的基礎代謝率,這大約是其 2.2 倍。瞭解鳥的能量需求與飲食的能值,可確保針對該部分添加或補充足夠的營養。

有幾種不同方式能讓鳥轉換至配方飲食。在轉換期間緩慢調整種子與顆粒飼料的比例易造成髒亂,因為鳥會找出油性種子,把顆粒飼料丟到地上。我們發現最好能使用多個碗,讓裝種子的碗透過大量減少來每日清空,並確保裝顆粒飼料的碗始終是滿的。在配方飲食中添加溫水,並混合一些葵花籽種仁有助於轉換。濕食對許多鳥來說更可口,但很快變質,應頻繁更替,甚至一天兩次。一旦轉換發生,慢慢切換至乾燥形式。近期在美國,轉換問題很少出現,因為出售寵物業界的鸚鵡幼鳥多數以配方飲食斷奶。我們發現這比補充種子和各式軟食更容易斷奶。若能滿足出色的生長及羽毛發育需求,很難說配方飲食是不完整的。成千上萬的鸚鵡若能以這些飲食飼養,在理解每種鳥對每種營養素真正精確的最低需求量上,我們便可少點擔憂。

配方飲食中的一些營養素近期遭受質疑。大豆雖然是絕佳的蛋白質來源,未加工狀態下它們確實含有抗營養因子,會阻礙蛋白質的利用。不過這在處理過程中會被破壞且失去活性。科學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迫使我們以有條理的方式 ─ 即科學方法 ─ 面對疑慮和問題,進而得出一些結論。繁殖者往往在自己的飼養方式上做出一些變化,把成功或問題與該變化進行比較。有很多變數可影響失敗或成功:天氣、無症狀(未診斷)的疾病、經驗、壓力等等。為了更精準地判斷新補充品或食物,盡量減少這些其它因素是很重要的。要更公正地判斷產品或營養素,有個方法是只將它提供給半數的同種鳥,另一半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請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始終自問,「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文源:Julie Burge. (Aug, 2019). “Avian Medical Case of the Day: Elevated Cholesterol or Triglycerides, a Common Cause of Early Death in Parrots. Part 3”. (190830)

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升高,是鸚鵡早逝的常見原因(三)

在五月,一隻 29 歲的亞馬遜因嘔吐及食慾不振前來就診。牠曾經稍微超重,經建議吃了滋養丸飲食;但他喜歡花生醬、鷹嘴豆泥、冰淇淋等點心,這些全都含大量脂肪。我們採血送實驗室,在等待實驗結果期間讓他住院,以針管餵食,施用抗生素和流質。

結果顯示他正在肝衰竭,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升高。他開始接受三種不同藥物:一種為降低三酸甘油脂,一種降低膽固醇,另一種則幫助降低他血液中因肝衰竭產生的毒性。他漸漸改善,返家後在指示下禁吃所有脂肪食物,並每日提供大量各式的蔬果與他的滋養丸。

八天後我們測量他的血液,之後十週再測,同時持續施用三種藥物。結果為:

SGOT(肝發炎指數,顯示肝細胞死亡數量,正常為 130 至 350)一開始是 4800,第八天降至 2928,第十週終於降到正常值 150。

膽酸(顯示肝解除血液毒性的程度,正常為 0 至 50)從 296、269 到 159,儘管尚未正常,但改善很多。

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不良的膽固醇應介於 11 到 60)一開始是 248,再來 125,如今達正常值 16。

他狀態很好,享受他全新的健康飲食。三種藥物我們已停了兩種。雖然肝最終會像我們皮膚一樣留下疤痕,但它是能自行修復的器官之一,並製造新的肝細胞。我們不曉得這隻亞馬遜的肝分析結果是否會完全恢復正常,或者能否順利過完他的一生,但目前為止看來相當不錯。亞馬遜、和尚、粉巴及某些其牠鳥種很容易肥胖並罹患脂肪肝病,牠們的飲食必須謹慎計畫。

在一些嚴重超重的病例中,我們開出降低滋養丸的處方以替代日常供給量。針對這些鳥,我們也建議提供特定蔬菜和少量水果,因為纖維、熱量與糖分差異甚大。我們不希望超重的鳥吃種子、堅果、肉類或其它脂肪食物;我們也會想辦法增加牠們的運動量。(我個人不建議餵鸚鵡吃肉、乳製品或蛋類,我認為牠們應是素食者)

再次提醒,未向妳的獸醫諮詢之前,請別嘗試徹底地改變妳家鳥的飲食。

文源:John McMichael. (Aug, 2019). “Tannins and Bark (單寧與樹皮)”. Parrots Magazine, 259, 38–40. (190807)

單寧是普遍存在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基本上有兩種形態──聚合性與水解性。單寧出現在樹皮、樹葉和其它植物部位,是植物對動物(尤其是昆蟲)的主要防禦手段之一。

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避免食用含高濃度單寧的植物,因為它們非常澀。這是植物試圖控制動物食用自己哪個部位的其中一種方式。所以成熟的水果往往單寧含量低,但在它們的葉與樹皮含量很高。

人們是透過化學感知系統偵測食物中單寧的存在,而非我們味蕾的味覺系統。偵測到時,這些激味分子(tastants)經由三叉神經向大腦發出訊號。我們以這種方式偵測的其它激味分子有:辣椒中的辣椒素,新鮮薑中的薑辣素,辣根(horseradish)中的異硫氰酸烯丙酯,及薄荷中的薄荷醇。兩種形態的單寧都為我們的食物帶來澀味。此外,其濃度和其它因素決定味覺是否令人愉悅。

妳如果曾咬過各種生柿子,妳會完全感覺到單寧對妳的影響有多大。生柿子的澀味幾乎令人難以忍受。澀味是單寧與妳唾液中大部分蛋白質結合的緣故。不過,一旦它們完全成熟或熟透軟化(bletted)*就變得香甜美味。

*熟化是使水果美味的處理方式。以柿子來說,這往往在它們經歷寒霜時自然發生。妳可以藉由冷凍它們如法炮製。這種現象更常在歐楂(Mespilus germanica)身上看到;比起北美,這種果實在歐洲更常見。

生蘋果、生香蕉及其它未熟水果皆含大量多酚與單寧,讓它們難以入口。即便成熟時,多數果皮中仍含高濃度的單寧。然而這無法阻止巴丹更偏愛生蘋果。

不過,單寧對我們的效果可以是令人愉悅的。像是我們喜愛它在紅酒中的低濃度。當人們提到不甜膩(dryness)的酒,所指不一定是它的甜味。有些酒(通常是乾紅酒)的主要味道是少許單寧所賦予;黑巧克力和濃紅茶中的單寧也讓它們擁有迷人風味。但這些食物中的單寧會讓某些人頭痛。她們在喝白酒、單寧濃度低的巧克力或較淡的茶時不會頭痛。這正是味覺因人而異的例子。

前面討論多與水解性單寧有關,現在我將探討所謂的聚合性單寧。聚合性單寧出現在樹皮裡。雖然玄鳳排斥濃度達 500 μM/L的水解性單寧,牠們攝取金合歡屬樹皮 10,000 μM/L 的聚合性單寧倒沒表現出什麼問題。因為單寧酸遠比聚合性單寧還澀,這種巨大差異並不令人意外。有些鸚鵡甚至搜尋樹皮食用。緋紅金剛與其牠在哥斯大黎加的野生鸚鵡會吃至少 16 種樹的樹皮。也有記錄提到其它地區的野生鸚鵡食用樹皮,甚至用來餵食幼雛。

野生鸚鵡食用樹皮的原因還只是猜測。吃樹皮可能近似於貓狗吃草的「食療」情況。德州農工大學的非科學文獻裡有幾份報告提到,在鳥的飲食中添加單寧和植酸會降低鐵的吸收作用。在狐猴飲食中添加它們之後已證明其有效性;狐猴是容易出現鐵貯積症的另一物種。對含鐵量高飲食很敏感的鳥已知有:吸蜜、鷹頭、巨嘴鳥、椋鳥、八哥、天堂鳥及鳳尾綠咬鵑。妳如果養這些鳥,請務必謹慎提供低鐵飲食。

另有論述提及瀕危的波多黎各亞馬遜為何只在繁殖季食用幾種樹的樹皮。這些樹的樹皮含鈣量高,是產蛋與幼雛發育所需。

最後,我們對侏儒鸚鵡(Micropsitta genus)所知甚少,沒人曾成功圈養牠們。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幾乎不知道牠們吃什麼。牠們飲食中的已知組成包含地衣、真菌、昆蟲和一種藤蔓類莖葉,新愛爾蘭島的原住民稱之為 Si’el Si’el。嗯,牠們也吃某些樹的內皮。

我有時會供應帶皮樹枝給我的凱克當棲木,牠們幾乎立刻剝除樹皮並咀嚼。如果妳為妳家鸚鵡提供這種枝條,它也能帶來很大的樂趣。但要確保它們乾淨,無殺蟲劑,且被視為是安全的。■

文源:EB Cravens. (Aug, 2019). “Interview with the Vet — Part 2(拜訪獸醫─下篇)”. Parrots Magazine, 259, 13. (190805)

我們在第二部分複習與 Brian Speer 醫師的會談。他在禽類醫學與外科領域是著名的專家。

許多鳥飼主試圖為自家鳥提供最優質的營養,但這麼做會讓牠們攝取過多的維生素嗎?

「嗯,反過來說也是如此──營養失衡的鳥、肥胖的鳥。但在維生素 A 中毒、滋養丸或奶粉(尤其是幼鳥用)的維生素 D3 過量情況中,維生素的過量使用正在提高。吸蜜要注意的是讓牠們轉換為蛋白質更高的飲食,似乎會讓梭菌有機體在消化道內滋長。每當妳因為改變飲食而施壓於鳥,情況會更加惡化。」

您對在飲用水中添加維生素有何看法?

「我覺得這有點不實際;意義也不大,因為浪費掉太多了。水溶性維生素的生物降解可助長水中細菌滋生。脂溶性維生素無法溶解。但我想舊習會慢慢改變。」

圖文來源:Julie Burge. (Aug, 2019). “Avian Medical Case of the Day: Elevated Cholesterol or Triglycerides, a Common Cause of Early Death in Parrots. Part 1”. (190802)

【禽類醫療案例日】
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升高,是鸚鵡早逝的常見原因(一)

我們今天將兩隻鳥的血液樣本送交實驗室;其一來自我們獸醫診所 Burge Bird Services 的患者,另一個來自我們 Burge Bird Rescue 供領養的其中一隻鳥。這些照片顯示血液樣本在離心機內旋轉後所呈現的外觀。頂層液體一般會是稍偏黃的透明液體。外觀傾斜的下一層,是一種分離膠,可讓血清和血球保持隔離。暗紅色底層是紅血球,它們比血清重,因此沉澱在試管底部。第一張照片是病患今天的樣本,第二張是正常樣本對照充滿脂血(脂肪)的樣本。

第一張照片左邊是一隻和尚的樣本,他以種子為主食超過十年,有高膽固醇與肝酶升高的病歷,可能有脂肪肝病的跡象。在我們這的五個月期間,他吃了滋養丸、水果、蔬菜及相當有限的種子,我們正在檢查他的數值是否改善。和尚似乎比其牠鸚鵡更容易罹患肥胖症、高膽固醇與 / 或三酸甘油酯。他的血清混濁不透明,頂部漂浮著薄薄一層相當濃稠的脂肪。

右邊的血液出自一名來磨喙的患者。多數鳥類可以終其一生不需額外處理自己的喙,但有些疾病或損傷能造成異常快速或不均勻的增生。這隻鳥過重,吃種子、堅果、水果、蔬菜;她還會尖叫直到有人餵她一些「垃圾食物」。她會把不想要的食物扔到地板或無視它們,像是滋養丸或紅蘿蔔。當我們與飼主談到我們擔心有脂肪肝病、心臟病與中風的可能時,她們同意進行血液檢測。從離心機流出的血液中,她的血清全都充滿脂肪。整體看來就像奶油。第二張照片的差異更為顯著,左邊是正常的,右邊則是高脂血。

實驗報告應該會在明天或週六出爐,所以請留意我們接下來更進一步討論此主題的貼文。甚至可能有第三或第四篇,以釐清更多細節且一併回答所有問題。

未與妳的鳥醫師討論之前,請別試圖極端地改變妳家鳥的飲食。當妳想藉由飢餓讓牠吃陌生食物,妳幾乎可以殺死牠。我們之後會在貼文中分享轉換滋養丸和餵食蔬果的訣竅。妳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擔心妳的鳥可能出問題,請與妳所在地區,身為禽類獸醫協會(AAV,請至 AAV.org 搜尋)成員的獸醫安排預約。未實際檢查患者之前,沒有獸醫能給妳一個精確的診斷或任何類型的治療建議。 ■

--

--

Blorian Yang

阿波的鳥奴魚酥,這裡專門放置我翻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