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資訊節錄翻譯:鳥體結構方面 (1)

Blorian Yang
169 min readMar 28, 2019

--

※ 所有圖文內容並非做為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出版商所有 ※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publisher.

請善用 Ctrl+F、輸入關鍵字能更快查到需要的內容。

至190917

圖文來源: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Respiratory Physiology(認識呼吸系統─呼吸生理學)”.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68–570. (19/9/17)

九條呼氣肌(主要是肋間肌和腹肌)牽引肋骨末端,抬起胸骨並將肋骨向內拉,藉由氣囊內壓增加而呼氣。這迫使空氣流出氣囊,經過副支氣管(後胸氣囊)或氣管(前胸氣囊)。

後胸氣囊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近似於環境裡的空氣成分,這點經常被討論。實際上,後胸氣囊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可能是因為呼氣後有些無效腔(dead space)氣體停留在後胸氣囊。前胸氣囊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與呼出的空氣成分類似。吸入的空氣快速湧進後胸氣囊,其與環境氣體的相似性已用於解釋氣囊感染的表面盛行率,以及後胸氣囊與前胸氣囊病變;不過,應留意吸入肺部的半數空氣。出現在此的空氣層可能對應到普遍流行的後胸氣囊炎。

在鴿子身上,幾乎無法查覺的尾部動作已證實與(最低限度的)吸氣和呼氣相關。已發現尾股肌(Musculus caudofemoralis)、內恥尾肌(Musculus pubo-caudalis internus)和恥尾肌透過下壓骨盆及尾部、壓縮腹腔來參與呼氣。背最長肌(M. longissimus dorsi)被視為參與吸氣。這些發現意味著正常的呼吸結構中,尾部上下擺動是個過於誇張的動作;同時反映出肺部換氣所需的工作量增加。當鳥棲息在自己的龍骨脊上,或胸骨固定於適當位置時,尾部肌肉似乎參與了大部分的呼吸。

一隻鳥若無法移動自身的肋骨,將會迅速窒息。這可能發生在過具侵略性的束縛,或外科醫師於術間將手擺在體腔上時。包紮體腔的繃帶也可能干擾呼吸,尤其當它們緊緊纏繞在胸骨的後胸部分或肋骨周圍時。

獸醫文獻中經常談及吸入的空氣流經副支氣管或初級支氣管,直接進入後胸氣囊,藉此避開肺部的氣體交換。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吸氣時,吸入的空氣有一半會進入肺,另一半進入後胸氣囊;已在肺中的空氣進入前胸氣囊。呼氣時,後胸氣囊中的空氣進入肺。儘管所有生理學文獻都沒有明確指出,但肺中的空氣必須通過氣管隨著前胸氣囊中的空氣排出。為使系統運作,後胸氣囊、肺、前胸氣囊的容積必須相等(在任何一次吸氣中,每個都容納吸入空氣總量的一半)(圖 22.7)。

圖 22.7:空氣流經肺和氣囊
(a)吸氣的初始階段。流入的空氣以盒子表示,已在肺中的空氣以圓圈表示。注意氣囊已洩氣。
(b)吸入的空氣一半進入肺,一半進入後胸氣囊。已在肺中的空氣移至前胸氣囊。注意此時氣囊已充氣。
(c)呼氣的初始步驟。後胸氣囊的空氣往肺移動,肺和前胸中的空氣排出氣管。
(d)開始第二次吸氣。流入的空氣以星號表示。
(e)第二次吸氣結束,第一次的呼吸量(以盒子表示)有半數在前胸氣囊內。這些空氣會在下一次呼氣時排出。

進入氣囊的半數空氣需要兩個呼吸週期以完全通過禽類的呼吸道。表面上看來,這樣效率似乎相對較低;但實際上,這比哺乳動物的系統更有效率。對鳥來說,吸氣和呼氣時新鮮空氣(吸氣時新鮮空氣直接輸送至肺,或呼氣時新鮮空氣直接輸送至後胸氣囊)都進入肺。

有些研究指出鳥類具有流體閥門系統,控制通過肺和氣囊的單向氣流。另有作者表示前胸與後胸氣囊系統之間的壓差,控制空氣在呼吸道的流動。

「妳的鳥如果帶血羽管斷裂,而且妳沒有止血用的 Kwik Stop(止血粉)、麵粉或玉米粉,這裡示範如何拔出帶血羽管。」

Burge 醫師另外留言說明這隻鳥的毛囊出血是她從業 32 年來從未見過。無論她們加壓多久,在毛囊置入明膠海綿(Gelfoam),用外科凝血劑,血仍不斷流出。最後她們必須手術縫合毛囊。

「我們花短短兩分鐘錄這段影片是因為我們希望教其她人,從鳥飼主到獸醫學生們,如何以十分仔細的方式處理這種相當常見的緊急狀況。」

*非不得已請盡量由專業鳥醫師來操作

感謝 Julie Burge 授權翻譯 (190726)

文源:Sally Blanchard. (Jun, 2019). “Socialisation Revisited(重新審視社會化 II)”. Parrots Magazine, 257, 22–24. (190724)

保溫箱中孵化

鸚鵡親鳥餵自己的幼雛,特別是在頭幾週,已發現會強化牠們的免疫系統。即使雛鳥處於我喜歡稱之為「睡覺、吃和拉屎」的生命階段,牠們也在成長,親鳥給予的體溫和動作正向刺激著牠們。我看過初生幼雛在巢箱內的影片,親鳥會輕移牠們甚至「交談」。

當然,如今在圈養環境下,是有不擅於照顧自家幼雛的繁殖用鸚鵡。有的不照顧牠們,有的甚至殺死牠們,無論牠們是否刻意。想照顧幼雛的繁殖者應擁有保溫箱,且瞭解這種情形之下的操作方式。

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不是由自己本來雙親在任何時間點餵食的鸚鵡幼鳥、預防性抗生素使用過量,及缺乏接觸帶來不安全感的壓力,這些組合可影響鸚鵡幼鳥的免疫系統發育。以我們現今對免疫系統的認知,許多鸚鵡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感染且早逝並不讓我訝異。

隔離、少量或缺乏接觸

一隻社會化培養良好的幼鳥會很快與溫柔有愛的人類建立關係。在我馴化數百隻進口野生鸚鵡,贏得牠們的信任,讓牠們能夠與生命中的陌生人形成正向關係的很久以前就知道這點了。我絕不是在鼓吹捕捉野生鸚鵡作寵物產業之用,但在我馴化的野生灰鸚身上,我注意到牠們的情緒比制式飼養的灰鸚更加健康。為什麼?因為牠們藉由親生父母和野外族群來培養與適應社會生活。

強迫斷奶

方便起見而專橫或強迫性斷奶對雛鳥的需求來說並不理想。這是最糟的作法之一。完全忽略情緒健康與安全感的發展。甚至讓幼雛進入一種遭遺棄的飢餓狀態,促使牠到新的家庭時停止自行進食。

斷奶籠

我只在幾位繁殖者那裡聽過,但它不符邏輯。其想法為讓鸚鵡獨自待在小籠裡,除了種子或滋養丸之外什麼都沒有。我記得有個繁殖者甚至沒在籠裡放棲木,因為籠子太小了。這個大錯特錯理論是說如果鸚鵡無所事事,牠會自行進食。

野外的鸚鵡在完全斷奶前便學飛。由牠們的父母傳授食物來源,並觀察其牠鸚鵡吃些什麼。學飛期間,牠們從來自嗉囊的清淡食物進階到環境中真正的食物。牠們的父母將為牠們帶來真正的食物,讓牠們學習如何用自己的喙實際去「處理」。

羽翼豐滿後,牠們學會尋覓、選擇自己的食物,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牠們就幾乎要斷奶了。這個新世界充滿吸引力,牠們的好奇心、智慧與學習能力幫助牠們做出正確的判斷。有了身邊正在發生的所有探險經歷,牠們毫無困難便斷奶了。這就是鸚鵡會做的。把牠們放在枯燥乏味的環境讓牠們斷奶是個可怕想法,因為這無法激起任何對食物的好奇心。這段時期牠們也應學習在斷奶籠內缺乏的攀爬、玩玩具以及其它許多技能。

斷奶後只餵種子或滋養丸

不是所有人都想餵自家鸚鵡吃這些食物。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新鮮真實的飲食比大量加工過的滋養丸飲食更健康。鸚鵡幼鳥嚴格來說不會銘印,而是建立起一種漸進式的社會關係,但牠們似乎會「銘印」早期的食物來源。如果牠們斷奶後只吃種子和/或滋養丸,要改吃健康多樣的飲食或真正的食物會相當困難。對於像虎皮、玄鳳這樣的小型鸚鵡還有一些巴丹與灰鸚來說尤其如此。不過,為了妳家鸚鵡的健康而費時、費心、費力去做是全然值得的。

不允許學飛

多年來我拜訪過許多允許自家鸚鵡自然學飛的繁殖者,透過觀察這些鳥我學到了寶貴的經驗。牠們肌肉質量、呼吸技巧、平衡與協調能力發展得更好。牠們好奇心強,而且在團體中學飛的幼鳥能學到社交技巧。

我喜歡造訪一位出色的亞馬遜繁殖者,她有長長的日光浴室,兩邊盡頭都有樹枝棲木。那裡有五六隻幼鳥正在學飛,有些能熟練地在棲木間飛行,有些則需要多點練習。其中一邊盡頭的樹枝棲木比其它根高至少 30 公分。所有幼鳥都想降落在那根棲木上,這便成了「棲木之王」的友誼賽。這是造訪深愛自家幼鳥的繁殖者中,我最喜歡的回憶之一。

文源:Stephanie Jayson MRCVS, RSPCA. (May, 2019). “The fascinating anatomy of parrots”. Parrots Magazine, 256, 41.

鸚鵡的靜止心率一般是 150–350 bpm(相較於人類的 60–100 bpm)。

我在籌備關於凱克的書時(10),檢查了許多野外收集的凱克(Pionites spp.)館藏標本,牠們胸毛的顏色讓我印象深刻。除了青少年期的羽毛,經圈養的凱克胸毛是乳白色的。但我看到的這些館藏標本,幾乎每一隻的胸毛都是黃褐色,接近栗色。

館藏中偶爾會有一隻被圈養的鳥,妳可以立即發現,因為牠的胸毛更白。這讓我好奇這些凱克是如何以及為何擁有褐色胸毛。牠們是否裝飾性地改變自身胸毛的顏色,也就是刻意這麼做,或者顏色出於偶然,亦即牠們是在日常活動中無意間染上或弄髒自己(5,11)。

許多帶回歐洲的標本都記錄著牠們褐色的胸毛,彷彿這是凱克正常羽色的一部分。

1801 年由 Francois le Vaillant 所著的 1801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erroquets(8)經 Pacula 翻譯,我們發現「…頸部上半是紅褐色,但背側顏色比前側更深,並逐漸佈滿淺咖啡色,前頸下方、胸、腹與側腹也是如此…」

印自 Buffon 德版的 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 呈現出一隻胸毛帶褐色染漬的黑頭凱克。法國人常稱這種鳥為 Maipouri,這是她們對貘的稱呼,因為凱克的叫聲跟貘很像。

1783 年,Comte de Buffon 注意到幼鳥成熟時胸毛會從白色轉為淡黃色(3),這和我們對圈養繁殖鳥所認知的真實情況相反,Buffon 的 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 德文版插畫上也清楚地顯示鳥身上的褐色胸毛。Otto Finsch 寫於 1868 年的作品中,提到牠們的胸毛帶有一種「伊莎貝爾(Isabel)」色。伊莎貝爾是一種淺褐、淺黃色(7)。

1883 年,Anton Reichenow 寫道牠們的胸毛呈黃褐色(12)。出現次數如此頻繁之下,人們必須假設這些早期作家並不全是互相抄襲。這顯示他們是根據可取得的野生標本自己進行觀察。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可能從未見過活生生的凱克,雖然有少數被帶回歐洲,像是 George Edwards 在倫敦碼頭區所發現,並畫在他 1751年 A Natural History of Uncommon Birds(6)書裡的。他畫上的是白色胸毛。

印自 Barraband 為 le Vaillant’s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erroquets 所繪的黑頭凱克。請注意扇形的橙色胸毛。

有鑑於此,我到南美旅遊時,我親自確認野生凱克確實擁有染上褐色的胸毛。我在巴西 Cristalino 保護區觀察到的黃尾凱克(P. leucogaster xanthrus)胸毛染漬似乎特別明顯。在這次賞鳥朝聖,直到我指出牠們的胸毛褐色有多深以及受圈養的凱克胸毛幾近雪白,在場的多數賞鳥人,包含我的嚮導在內才意識到這點。

所以問題在於,這些鳥是故意替胸毛染色或者單純被弄髒而已?

德雷克賽爾大學自然科學學院中,黃腿凱克的外觀顯示染上黃褐色的胸部。此系列的每一隻野生凱克外觀皆呈現染漬。

我造訪一處博物館館藏時向館員指出,相較於我馴養鳥種的白色胸毛,我們調查到的褐色胸毛有多深。當我提到這點,她拔出標本胸部的一根羽毛並嘗試清潔,這是我無法自己辦到的。首先她試著用普通清水再用肥皂水。她能移除的染漬很少。這表示該染漬是永久性的,直到鳥正常換羽之前都不會消失,由於這些羽毛一次只替換少許,鳥的胸部看起來會始終帶有染漬。

我注意到這些經染色的羽毛標本還有另一個奇怪的特徵。如果妳仔細觀察一隻凱克的胸毛,妳會注意到其上的精緻結構。在羽片中最靠近身體的正羽基部,它通常是灰色的。這部分的羽毛一般會被其它胸毛覆蓋隱藏,無法看見。

照片中蛻換下的胸羽結構細緻,來自受圈養的凱克。接近身體的正羽羽片部份往往是灰色(見最左),再往外是淺灰到橘黃色,最外緣羽片疏鬆的部份則幾乎全是白色,使凱克呈現白色的胸毛。博物館所見到的野生鳥類,其疏鬆羽片的外緣染漬往往比羽毛其它部份更多。

正羽羽片上還有一截顏色稍淺的部分,而在最外緣呈扇形的,是疏鬆的羽片。國內飼養的鳥在疏鬆羽片的部分絕對是白色的,但在館藏標本上它的顏色比其餘羽毛更深。出現在 le Vaillant 書中 Barraband 所繪的兩幅黑頭凱克畫作之一,或許能以疏鬆羽片的扇形部分來說明。可惜我沒有索取那根羽毛,無法替它拍照。由於染漬大多分布在羽毛外緣,或許無法解釋為單純地被弄髒。這些羽毛可能演化成以特定方式來吸收染漬。

對寵物凱克的飼主來說,這些羽毛染上色彩的原因似乎顯而易見。凱克是出了名的會其飼主所稱的「衝浪」。這代表牠們會用自己的胸部磨擦所有東西,包括鞋子、衣物、牠們的棲木等等。留長髮的女飼主很快會發現牠們酷愛划自己的頭髮。有些人認為這和許多鳥種所做的葉浴類似,但 Rosemary Low 表示凱克會以一種「貓一般的動作」狂熱地磨擦硬木到磚頭等幾乎所有物體表面。她特別留意到牠們喜歡朝被牠們剝掉樹皮的細粗樹枝磨擦(9)。野生凱克很可能在進行同樣的活動,藉此來讓牠們的胸毛接觸單寧與源自植物的其它染漬。

這種磨擦的用意如果是要讓胸毛染上褐色,那麼這些鳥就是在裝飾自身的羽色。這帶出下一個問題,凱克為何要自行染色?鳥會替自身羽毛染色的原因可能是一種偽裝自身躲過掠食者的方式。北極圈的居民就是如此(11)。冬雪融化後,公岩雷鳥顯眼的白羽比雌鳥保留更久,以吸引雌鳥並建立領地。

不過繁殖季一結束,公岩雷鳥需要立即變換羽色避免吸引掠食者。牠們會把汙泥塗在身上。偽裝可能是凱克塗色妝扮的原因,但牠們已經身具反蔭蔽效果(counter-shaded)了。牠們背部是綠色的,從上往下看會和雨林濃蔭相融合,牠們胸部是白色的,有些人可能料想從下往上看時這有助於融入天空。然而在雨林環境裡,閃亮的白色胸部可能無法帶來助益,尤其是那些徹底反射紫外線的(https://people.rit.edu/andpph/exhibit-caiques.html)。另一個可能是單寧或其它化合物與牠們的羽毛結合,讓掠食者覺得牠們不太可口。

此外,染漬可用於驅除體外寄生蟲,幫助牠們抵禦昆蟲、蜱、蟎(1)和蝨(4)。這對在樹洞中築巢棲息的鳥來說相當重要。

染漬本身也可能在性擇或社會篩選上發揮作用。尚無證據顯示一種性別會優先選擇顏色本身,但這需要進一步調查。凱克被視為會終生交配,因此由單一性別改變顏色似乎幫助不大。不過染色程度顯然因鳥而異,可能也涉及到最初的擇偶。染漬本身在社交互動中或許也扮演重要角色(13)。

野生凱克彼此間的互動相當良好,染色深淺可能代表在族群中的優勢程度,面臨食物有限的情況讓更有優勢的鳥可以取得。另一方面,在選擇築巢和棲息樹洞方面它也可能為牠們帶來利益。總之,我們實在不知道凱克為何要替自己染色。

野生凱克的行為研究並不多,更別提牠們為何會替自己染色了。由於對較大且更瀕危的鸚鵡有更迫切的研究需求,凱克引起的關注有限。我們所知道的野生凱克大多來自軼聞、科學論文附帶的參考文獻與田野調查。如果凱克確實會塗色妝扮,牠會成為這麼做的極少數鳥類之一(11)。

其中一種可能是金肩鸚鵡(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2, 5)。金肩鸚鵡非常喜愛紅千層(Callistemon citrinus)的花,會用它們來替自己的腳和腿染上亮粉色(2)。希望有科學家可以對這種行為產生興趣好好研究,向我們解釋這種染色的本質以及凱克為何會這麼做。■

圖文來源:
John McMichael. (Mar, 2019). “Do Wild Caiques Practise Cosmetic Colouring?”. Parrots Magazine, 254, 35–38.

修剪翅膀的話題始終充滿爭議。經驗豐富的鳥飼主/訓練師 Sophie Piper 在此分享這個爭議話題的各種觀點。

作為寵物飼養的受圈養鳥類,要除去牠們的飛行能力,最常見的形式是「剪羽」,這是相對簡單的技術,通常涉及非手術性的初級(飛行)羽裁剪。這種除去飛行能力的做法是暫時性的,因為鳥在一年到十八個月內自然換羽、長回羽毛後會恢復飛行能力(Graham, 1998)。

回顧一下現有文獻的作者們鼓吹替寵物鸚鵡剪羽的大量例子。像是Hartman(2007)強調剪羽能更容易接觸鸚鵡。此外,為有助於訓練成功必須剪羽,也能在和新飼主建立關係的過程帶來幫助,否則鳥會直接飛走。(Molenda, 2009)與 Leach(2015)宣稱修剪幼鳥的飛羽能幫忙維持訓練上的管控。

但根據我的經驗,我已經成功訓練許多飛行能力完整的鸚鵡並建立關係,但我還沒訓練過任何被剪羽的鳥。Pamela Clark(2002 — 非洲灰鸚繁殖者)指出她還沒被剪羽的非洲灰鸚比那些被剪羽的更友善溫和。有證據顯示某些鳥被剪羽後更為膽怯(Noeth, 2014)。

不幸的是,很多繁殖者仍在不了解其終身影響之下剪羽,因為「規定」總說繁殖者應在幼鳥前往新家前剪羽(Clark, 2014)。然而Low(2014)表示面對像鸚鵡這樣的聰明物種,沒有規則(rules),只有常理(common sense)。Kalhagen(2018)指出,「有無數保持飛行能力的寵物鳥享受著與人類家庭的密切關係」。由於基礎訓練能讓妳好好控制會飛的鳥,任何鳥都不需要被剪羽(Glendell, 2008)。

Highfill(2003)點出經常建議鳥飼主替自家鳥剪羽的原因-避免鳥飛失,鳥更傾向於待在妳為了訓練而讓牠站的地方,這能阻止牠們啃咬傢俱,鳥往往也會變得較無攻擊性,因為有飛行能力的鳥也會發展獨立性,出現攻擊和咬人(Kennedy, K. A. and Draper, D. D., 1990)。

此外,有飛行能力的鸚鵡視整個家為自己的領域,所以剪羽是個經過證實、無痛的方法,以增進受歡迎的鸚鵡行為(Kennedy & Draper, 1990)。除了這點,首要是鳥的安全,由於沒剪羽的鳥很容易恐慌並飛撞窗戶、風扇、玻璃門或鏡子,進而傷害自身(Highfill, 2003)。居家風險清單很廣泛(Noeth, 2014)。因此,修剪鳥的翅膀有助於限制牠們接近這些危害(Kalhagen, 2018),因為事故太常發生了(Mercola, 2011)。不過 Glendell(2008, 鸚鵡行為顧問)表示鸚鵡飼主應視鳥的需求調整自家房子,而非為方便起見,透過剪羽使它失去功能,來讓鳥適應。

Hagen(2018)藉由安全上的理由支持這點,房子或飛行房就該對鳥起防護作用。飛行對鸚鵡來說是要被鼓勵的,不該在幾乎默認的情況下否決。透過教導牠們一些基本的飛行需求,飼主能擁有對自家飛行鳥所需的一切掌控,鳥在許多方面會更精實、更強壯、更健康(Glendell, 2008)。

然而,較舊的刊物表示以安全和行為的角度來說,不應鼓勵讓鳥保有完整的羽毛,好讓牠們運動和享受飛行(Kennedy & Draper, 1990)。而反駁這點的 Noeth(2014)聲稱牠們需要藉飛行來玩樂、運動並逃離危險,一隻無法飛行的鳥更容易膽怯,因為牠知道自己很脆弱。總體來說「失去飛行能力的鸚鵡是安全的鸚鵡」往往是經驗較少的鳥類行為學家提出的建議(Hartman, 2007)。

但如果我們為了鳥的安全而奪走飛行能力,實際上會造成什麼傷害?Glendell(2008)寫道無論有否剪羽,所有的鳥都容易因某些危險受到傷害,被剪羽的鳥容易遭遇不同的危險。例如牠們更常在地上行走,所以更容易被踩到或在開關門時夾到,甚至被家庭寵物攻擊。

此外,把鳥徹底剪羽的人們對於打開外門可能更為大意。被這樣剪過羽毛的鳥如果逃脫,牠或許不會走遠,但牠更容易遭狗或貓攻擊,或在戶外被車輛輾過。Noeth(2014)以指出一隻飛羽完好的鳥如果逃脫會有更高的生存機率來支持這點。美國鸚鵡大學(The Parrot University)擁有二十年以上與超過 4,500 隻具飛行能力的鸚鵡合作的經驗,並證實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面臨更高的風險,因為牠們較無法避開危險的狀況。牠們非但不能在必要時擺脫危害,牠們也不太清楚潛藏的危險,因為牠們生活經驗相當有限(Hartman, 2007)。Low(2014)也表示人們剪鸚鵡飛羽最常見的原因,是希望能對鳥進行一些控制,並處於支配地位。如果飼主仍選擇剪羽,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為鳥著想(Noeth, 2014)。一位鸚鵡飼主的心中不容許有這種態度(Low, 2014)。

那剪羽真的能阻止飛行嗎?Kalhagen(2018)聲稱修剪鳥的初級羽毛,即「飛行羽」,牠們就無法飛行。不過 Mercola(2011)強調修剪目的在於降低妳家寵物的飛行能力到僅能向下滑行的程度。儘管如此, Glendell(2008)提出鳥萬一到了戶外,牠或許能藉由迎風增加足夠抬升的力道,並相當正常地飛行。所以「較好」的剪羽形式其兩難在於,它雖然讓鳥在無空氣對流的室內不能起飛,如果有一些風吹來增加升力,卻無法阻擋牠們逃出戶外。

不同的作者對如何剪羽也有不同看法,有些飼主建議留下最外側的初級飛羽以保持美觀。Synder(1998)建議修剪兩邊翅膀最外側的五根飛羽。Luescher(2006)所述之不同做法為漸進式修剪,讓牠們介於完全保留和完全被剪之間,作為對許多鳥夥伴來說可行的替代方案。

為達到野外與國內成就的平衡,很多鳥需要被修剪,因為這能降低鳥的飛行速度,更容易捕捉牠們,更不容易撞到東西,而且如果牠們逃家,會更容易找回(Street, 2014)。也會修剪單邊翅膀,故意讓鳥在嘗試飛行時失去平衡(Glendell, 2008)。Glendell(2008)也提到這種單邊剪羽會威脅到鳥的安全,甚至性命。由於鳥類已花費數百萬年演化成技巧高超的飛行生物,對稱性對牠們來說極為重要。刻意讓鳥失去平衡以破壞對稱,也可能威脅到鳥的心理健康。輕微但雙邊翅膀均勻的修剪對鳥來說傷害較小。此意圖是,鳥能安全飛下來降落,但牠無法飛起來(無法產生升力)(Glendell, 2008)。

Molenda(2009)說明小型鸚鵡非常容易發生事故,因此應該一直替牠們剪羽。依據我的自身經驗,我養了五年以上的太平洋鸚鵡,牠們沒有剪羽,而且每天飛進我家客廳沒有問題。不過結果可能取決於每一隻鳥的秉性(Vriends & Heming-Vriends, 2012)。

Hesterman et al(2001)研究各種除去飛行能力的做法對受圈養鳥類生活福祉的影響,並指出雖然除去飛行能力會限制或剝奪鳥展現正常飛行行為的能力,但它能讓鳥展現其它行為(攀爬、探索、與人類飼主互動),否則若被關在籠內會受到壓抑。然而除去飛行能力並不保證生活福祉更好。此外,剪羽所面臨的問題是所有飛行鳥種,包含鸚鵡,都具有逃離危險的反應,它既是本能(非經學習而來的行為)亦為反射動作-鳥無法有意識地控制這種動作。

進行逃離反射動作時,鳥會跳到空中飛往更高、自覺更安全的棲木上。被剪羽的鳥不會也無法避免反射動作產生,鑒於牠們的起飛意圖和摔落在任何硬表面上,這能造成嚴重的傷害(Glendell, 2008)。Low(2014)也指出這種逃離掠食者的反應因剪羽受挫,會對許多鸚鵡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也因此,有些鳥將這種挫折轉為適應不良的行為,像是咬毛(Mercola, 2011 也如此聲明)、自殘、咬人或尖叫(Forbes & Glendell 1999;Hesterman et al 2001)。鸚鵡是未馴化的鳥類,但基本上和那些野生的保持一致,在牠們悠久的演化史中,鸚鵡為了掙扎求存淬鍊自身的飛行能力(Glendell, 2008)。Glendell(2008)與 Noeth(2014)也表示,由於野生鸚鵡通常以時速 56 到 72 公里飛行,並且能維持數小時,鳥的全身、行為和生活模式皆為飛行而改良,因為這樣的演化歷史,即便在圈養情況下,飛行也是一隻鸚鵡健康福祉的關鍵所在。所以受圈養繁殖與飼養的鳥類和牠們自由的同類一樣,對飛行具有相同的本能衝動(Mercola, 2011)。

修剪手養幼鳥的飛羽能對牠們整體未來造成毀滅性的影響(Low, 2014)。新資訊顯示手養的鸚鵡幼鳥在學飛之前被剪羽,牠們就可能永遠學不會了(Martin, 2007)。Engebretson(2006)也指出除去一隻鳥的飛行能力不確定是否會降低或消除牠天生的本能或對飛行的「渴望」,一般會試圖飛行,代表鸚鵡仍對其保有興趣。相較之下,Hagen(2018)和 Martin(2007)證明有些鸚鵡在翅膀被允許長回之後甚至不會嘗試起飛。

Chitty(2003)說除非絕對必要,否則最好避免剪羽,因為每隻寵物鳥確實都有權利擁有那最高貴的禮物-飛行(Hagen, 2018)。

世界鸚鵡信託(The World Parrot Trust)認為,一隻能夠飛行的鸚鵡是擁有自主性的。它讓鳥可以自己選擇想打發時間的地方、自己想互動(以及想避開)的對象與在特定時間內自己能進行哪些類型的活動。照顧受圈養的鳥類時,我們把牠們的選擇和對這些選擇的感知能力剝奪掉越多,我們讓牠們覺得無法掌控自身性命所冒的風險就越大。我們知道當人類自由被剝奪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不應預期像鸚鵡這樣聰明、社會化又複雜的動物面對同樣情況會有任何不同(World Parrot Trust, 2018)。Low(2014)也補充應根據對鳥最有利者來做決定,而非單純去迎合飼主經驗或能力的限制。

因此,隨著如今更多行為學家和獸醫建議為了鳥的身心福祉不要剪羽,並鼓勵使用基本的服從訓練來輔助控制具飛行能力的鳥,剪羽在未來數年內似乎可能成為過去式(Forbes & Glendell 1999, McCluggage & Higdon 1999)。

正如 Noeth(2004)真誠地寫道,「自人類出現以來,人類一直在觀察牠們,研究牠們,希冀效仿牠們所能做的,飛翔。」我們如此渴望的東西,卻這麼心甘情願從當初啟發我們的實際生物身上奪走,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文源:Sophie Piper. (Feb, 2019). “Wing Clipping Parrots”. Parrots Magazine, 253, 34–37.

上古鸚鵡
鸚鵡化石大多在歐洲被挖掘出來。最早可追溯至五千萬年前的始新世。完整的骨骼多數在德國和英國發現。這些鳥被視為重要的「鸚鵡祖先」。不過,近代鸚鵡化石與我們現今看到的骨架和外觀相同,它們大約有 2300 萬年歷史。

文源:Vivian Miller. (Feb, 2019). “Parrots in History, Legend and Folklore II”. Parrots Magazine, 253, 26.

一隻 25 歲的母折衷在麻醉執行卵黃腹膜炎手術三週後出現呼吸困難。放射線攝影、電腦斷層掃描與氣管鏡檢查顯示氣管的中段至末段形成 2.6 cm 長的氣管狹窄。組織病理學檢測發現輕度纖維化、發炎、增生與氣管狹窄的形成吻合。由於氣管患部的長度,切除氣管被視為是不可能的。狹窄處透過內視鏡切除,並於十個月期間在螢光透視的引導下重覆氣球擴張術,造成立即卻無法持續的改善。電腦斷層掃描用於測量狹窄區域。將一組4 × 36-mm,客製的鎳鈦合金金屬支架在螢光透視的引導下插入氣管內。支架安置後,持續出現輕至中度的間歇性呼吸困難,並對結合生理食鹽水、acetylcysteine和dexamethasone的噴霧治療有良好反應。數次嘗試讓患者脫離噴霧治療及轉換為無皮質類固醇的組合是失敗的。該鸚鵡最終出現併發症,進行安樂死與屍檢。組織解剖方面,氣管黏膜已廣泛侵蝕至潰瘍,積聚著腔內的滲出液與細菌,骨骼肌和氣管環嚴重退化,纖維化明顯,以及輕至中度的黏膜下發炎。這個病例的臨床病理調查結果顯示氣管軟骨軟化,過去尚未在鳥身上描述過。當無法進行氣管切除與吻合術時,鳥嚴重的氣管狹窄可使用客製的氣管支架。在鳥體內置入氣管支架的併發症可能包含氣管炎和氣管軟骨軟化。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份將氣管支架置入禽類體內的報告。

圖文來源:Author Johanna C Mejia-Fava et al. (2015). “Use of a Nitinol Wire Stent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cheal Stenosis in an Eclectus Parrot (Eclectus roratus)(以鎳鈦合金金屬支架處理一隻折衷鸚鵡的嚴重氣管狹窄)”. Avian Medicine and Surgery. DOI:10.1647/2013–041. (190502)

啊,春夏之交,意味著某些人家的鸚鵡夥伴開始四處踱步、蹲下身子、拍擊翅膀、喘息、尖叫,或發出其它怪異的聲音。

雖然可能有個別鸚鵡在其它季節出現繁殖行為,但春季是許多鸚鵡感受到自身荷爾蒙增加的時候。

鳥的性行為有幾種外在影響,包含光線增加、光線角度、溫度、濕度、可利用的巢和巢料,以及食物來源。

在野外,荷爾蒙刺激著鳥在雛鳥食物最為豐富之前進行繁殖。食物在雨季期間和之後更容易取得,因此濕度對鳥的性刺激也有影響。

鸚鵡夥伴自然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刺激,白晝開始延長時,成熟的鸚鵡往往便展開性行為。不過我們室內人工光源、溫度與氣候控制所產生的刺激育雛因素可能會讓我們和鸚鵡感到混亂。

有些鸚鵡品種可能不會每年都受荷爾蒙影響,但其牠的一年通常影響一次以上,這包括很多小型鸚鵡和一些巴丹。一位巴丹繁殖者曾告訴我她的戈芬氏行為始終積極,卻一兩年才育雛一次。她也提到她不得不阻止自家傘巴全年育雛。

撕碎紙張和增加木料咀嚼量對成熟的鳥來說可能是築巢行為的徵兆,但也可能是正常的玩耍行為。我認為判斷其中差異的一種方式是依據牠們的啃咬強度。

無論妳怎麼做,那些討喜、可愛、天真的幼年鸚鵡終會變為成熟的成年鸚鵡,牠們很可能將擁有正常的生物繁殖衝動。

鑒於現實中的人們已把單隻鸚鵡當作令人滿意的夥伴飼養多年,良好的照護與養育環境顯然能凌駕於大部分的「繁殖需求」。有些鸚鵡夥伴其實很少表現出性行為或在成熟時出現繁殖傾向。跟幼童早在性成熟前就會「扮家家酒」一樣,幼年鸚鵡早在荷爾蒙刺激之前就會開始「追求」自己的照顧者。一隻鸚鵡展現性行為並不代表牠成熟到足以繁殖。

未性成熟的行為會持續一段時間才性成熟。最終演變成性行為的最初行為之一是反芻。

妳家鸚鵡如果對妳求偶或展現性行為,難道牠是真的想和妳安頓下來育雛嗎?無論牠是公是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順帶一提,公鳥偏愛女人和母鳥偏愛男人是個舊迷思。對某些鳥來說可能如此,但絕非常態。妳家鸚鵡是在對他或她認定的伴侶-也就是妳做出強烈的生物衝動反應。雖然看起來有些荒謬,但鸚鵡確實會與某些人形成伴侶關係,但和鸚鵡相比,這通常跟人更有關係。

接受培育引導與教學互動的鸚鵡大多不會和自己最愛的照顧者形成性關係。鸚鵡展現性行為不表示牠們就需要身處於繁殖狀態,也不代表妳家鸚鵡想要育雛。它只代表他或她在不自然的場合-妳的客廳中展現自然行為。

除非經歷過長期引介,國內自產的一些鸚鵡其實不會知道如何與鸚鵡伴侶共處。我認為阻止自家鸚鵡和我們形成性關係是很重要的,單純成為夥伴彼此都會更愉快。更深入瞭解妳家鸚鵡成熟後會影響性行為的因素,能幫妳滿足牠們所需,成為培育良好的終生單身夥伴。

要擁有一隻終身行為良好的鸚鵡,關鍵在於從一開始便建立指導原則並制定規則。雖然鸚鵡行為大多是出於本能,其中很多也是學習而來。動物越聰明,牠們的行為越受到教導和模範的影響,而鸚鵡,即便是國內自產的鸚鵡,對於如何適應作為人類夥伴的生活毫無概念。牠們不會從蛋裡出來就自然地成為好寵物,我們必須透過教學互動來教導和引導牠們,我們需要成為牠們的代理父母或族群領袖。接受這種指導的鸚鵡,到了成熟期比較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或受自身荷爾蒙影響。

我看過很多人用一種方式接觸撫摸自家鸚鵡,我叫它全身衝擊。人們的手會從頭開始慢慢下移至背部,然後抓著尾巴再抬起來。過程中,人們在鸚鵡的背部施壓,如果妳仔細看,拇指常常正好撫過肛門。人們大多不曉得自己正在和鸚鵡親熱,但相信我,牠們知道。無意識之下,人們的肢體關愛或逗弄被鸚鵡誤解為前戲,其實可能提升了與自家鸚鵡的性關係和性行為。

在牠們荷爾蒙影響劇烈的期間,有些互動可以安然無事不出問題,也可能對牠們造成性刺激與嚴重的困惑。

這段期間,如果牠們表現出性行為,最好避免撫摸翼下、拉動尾部、包覆身軀、施壓在背部或臀部、觸碰肛門附近區域,以及扭轉喙部。如果妳從未見過鸚鵡交配,這些通常都是過程的一部分。

性成熟鸚鵡、繁殖季與肩膀的組合往往意味著「大」麻煩!鸚鵡與我們的臉産生共鳴。肩膀的情況是像這樣,妳們兩個一起站在一根「晃動的樹枝」上。鸚鵡視妳為牠的伴侶,而「入侵者」(妳的丈夫、妻子、孩子甚至是狗)威脅到和妳共享的領域(妳的身體!),鸚鵡自然會盛氣凌人地捍衛築巢領地。妳不幫忙的話,妳就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所以妳被咬,很可能是因為妳的伴侶試圖驅離妳。牠無法同時守護妳和領土,希望妳在一切安全之後再回來。

很多鸚鵡會自淫,有些經常這麼做。這對和鸚鵡生活一段時間的人來說並不稀奇。經過相當專注的求偶和往往狂熱的「前戲」儀式後,配偶之間透過對準彼此的肛門來完成牠們的性結合。

許多性成熟的鸚鵡夥伴會藉由幾乎任何東西摩擦自身肛門來獲得滿足,包含但不限於牠們的玩具、棲木和籠子。請忽視它。人們也會從自家鸚鵡身上得到這種關注,當牠們的行為轉至個人,我會建議我的客人讓鸚鵡回籠或遊戲區,別小題大作。

鸚鵡夥伴這種形式的性行為是為了替代與生俱來的生物行為,不應因此受罰。基本上應予以忽視,既不鼓勵也不阻撓。

一隻受到性刺激的鸚鵡外表/行為如何?這部分取決於品種與性別,不過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激烈,對某些鸚鵡來說,增加捍衛領土的攻擊性是性行為的跡象之一。

擺動頭部吐出食物、瞳孔縮小、喘息、翅膀壓低拍擊(幾乎像在壓身騎車)、翅膀上下輕拍、喙重複輕咬,通常不像咬人那般用力、水平的身體姿勢、腳上下移動,彷彿牠們在簡短地跳舞全都是受到性刺激的最明顯徵兆。

有些鸚鵡會較輕聲地喘息並/或發出重複的叫聲。注意妳家鸚鵡肢體語言上的這些變化,才能知道妳的行為是否刺激到他或她的性慾。

我認為鸚鵡性行為延長的主要因素取決於照顧者接觸牠們的方式。很多人相當肯定地說是飲食太過豐富才讓寵物鸚鵡們維持「過於熱情」的狀態,但我仍然大力擁護營養豐富的多樣化鮮食。

我擔心的一點是加工飲食中黃豆的含量。雖然黃豆曾被視為「奇蹟」食物,如今已有證據顯示它可以是一種荷爾蒙干擾素,使人類的性功能發生問題。我和幾位與鸚鵡共事的人討論過荷爾蒙超載的問題,我們都懷疑牠們飲食中的黃豆是延長牠們性行為的因素之一。

讓妳家鸚鵡和妳擁有性關係為何是個大問題?除了攻擊她人之外,和飼主建立性關係的鸚鵡會在荷爾蒙超載的情況下持續受到刺激。牠們無法完全消除這種精力,連續分泌荷爾蒙與其它神經化學物質可導致攻擊性過強和破壞羽毛等行為問題。不幸的是這種不間斷的荷爾蒙超額生產也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早逝。

有些人提到自家心愛的母鳥在自己大腿上下蛋,但照顧者可能根本沒發現養育良好的鸚鵡有性行為。最重要的是確保妳家鸚鵡獲得大量的運動鍛鍊,好讓牠有機會消耗掉一些性能量,或許隨後再讓牠洗個冷水澡?

圖文來源:Sally Blanchard. (2015, Jun). “Sexual Behaviour in Companion Parrots( 鸚鵡夥伴的性行為)”. Parrots Magazine, 209, 28–30. (190425)

「一隻貓帶著她的小貓住進一個巢箱內,兩隻尚未勤奮下蛋、擁有自身家庭的灰鸚心血來潮,認定這些小貓是牠們的孩子。牠們持續與那隻老貓競爭,一旦她離巢,其中之一常會進去和小貓待在一起,即使母貓在家牠們也時常在場。」
Charles Buxton,英格蘭,1880年

距離首次記錄到西方的鳥類養殖者圈養繁殖一對非洲灰鸚已超過290年了。數百萬名鸚鵡飼主對這種舊世界鸚鵡保持著長久的熱愛。這些禿鷹般的灰色鸚鵡雙眼敏銳,擁有大師級的聲音表現,對牠們的需求多年來似乎只變得更加強烈。非洲灰鸚會成為地球上最受獵人迫害的其中一種鸚鵡,這是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人工餵養的灰鸚幼鳥在國際市場的新圈養來源似乎永遠無法飽和,有點像試圖在九月獲得會鳴唱的公金絲雀一樣。「抱歉,完售了,謝謝!」進口的全盛時期,隨著許多紅尾和提姆納灰鸚對鳥的駐紮地點獲得經常性地成功,人們會覺得更容易找到一隻灰鸚。並不盡然。我認識一些養了幾隻鸚鵡的人寄來想找幼鳥的電子郵件,聲稱「我一直想要一隻灰鸚。我一直在等價格降下來!」

這肯定是個運氣不好的等待策略。連手養提姆納的價格都完全能與較大的紅尾灰鸚媲美了,而南美檢疫站附近那些愚昧商人宣稱提姆納是「垃圾鸚鵡」的謠言早已消逝。時機已到!

「提姆納素來被視為窮人的灰鸚,」一位經驗豐富的鸚鵡繁殖者說。「但我們發現我們的提姆納幼鳥是最棒的灰鸚幼鳥。牠們外向、滑稽,比我們的紅尾灰鸚更吵雜,比較不會呆站在原地。」「我發現提姆納性格更平靜,比較不會焦慮,我的繁殖鳥一半是自產,一半是野外抓的。自產的鳥可能不會為我產出太多幼鳥,但在地震之類的情況下不會受到驚擾。」另一個在洛杉磯附近值得關注的業餘鳥友說明。

我飼養提姆納的經驗

數年來我看顧過許多提姆納寵物灰鸚,一度還養了些繁殖鳥。這些曾是我們場內專門生產推廣的品種。我必須同意在不愉快的環境條件中,這些較小的非洲灰鸚鵡屬咬毛機率更小。

想像一下:紅尾灰鸚幼鳥來到他的新家,被家人討好摟抱幾週。接著家人的日常生活回到常軌,例如孩子回到學校時,情況開始變調。新的灰鸚就像個失去吸引力的玩具,額外的食物、點心和關注減少,他待在籠內的時間更多了。很快地!咬毛緊隨無聊和沮喪而來。我們曾聽說可愛的紅尾灰鸚幼鳥被賣到看似合宜的寵物家庭,結果十八個月後帶著咬毛習慣回來!有這種情況的為什麼是灰鸚,每個人都在問,而且為什麼特別是更大隻的紅尾灰鸚?西北部一位長期繁殖鸚鵡的鳥舍顧問這樣解釋。「你得記得灰鸚的數量龐大,」他說。「在亞馬遜身上,如果十隻裡有一隻咬毛,我們不太會在意。不過,在灰鸚身上,如果一百隻裡有十隻,或一千隻裡有一百隻咬毛,我們就會將它視為問題。」

這些鸚鵡接受詳細觀察的次數太過頻繁又太長久,讓寵物飼主和繁殖者不斷爭論牠們的習性和性格傾向。例如,非洲灰鸚是否比其牠許多鸚鵡更聰明,牠們一定有機會展示才華嗎?Irene Pepperberg博士的已故受測灰鸚「Alex」附帶剃自身羽毛的習慣,他只是被推測具有認知能力的眾多灰鸚之一。事實上,科學家如果選擇黃頸亞馬遜、綠翅金剛或黑頂吸蜜用心共事,持續數年的訓練可能也會在這些鳥種身上發現一些令人驚嘆的相同智力。自十五世紀法國人前往加那利群島首度「發現」以來,非洲灰鸚始終擁有炫耀自身心智的最佳機會。新墨西哥州的Feathered Friends of Santa Fe二十多年來刻意專注於將提姆納灰鸚視為寵物。業主Darlene Parker有隻可愛友善、二十多歲的提姆納Pearl,還有另一隻來自收養機構的年輕提姆納。

進口的故事

我們對這種鸚鵡的迷戀全始於1986年一隻名叫「Bingo」的提姆納,他可能在五歲時從西非野外被進口,通過檢疫站,五年內經歷了寵物零售店、一位飼主、另一位飼主、回到商店以及第三位飼主。Bingo很棒。他羽毛完好,會吃多數食物,上任何人的手,不發抖、低吼或咬人。我們越瞭解Bingo的平靜成熟,就開始聽到越多這個灰鸚亞種的相關適應能力、嬉鬧和語言天賦。數季的手養自產提姆納證實了直覺,這種鸚鵡做為寵物是個不折不扣的寶藏。明顯小於紅尾灰鸚的提姆納往往更為靈活。「當成肩上寵物尺寸很剛好,」顧客說。「對我、我先生和孩子都同樣友善,」另一位買家觀察到。待在新家幾個月後,要非洲灰鸚站上原餵食者的手或肩膀牠會猶豫不決。少了自己飼主的催促,十隻紅尾灰鸚有七隻可能會拒絕上前飼主的手。提姆納較少不情願。這種鳥似乎更喜歡與人互動。

別誤解這裡的用意。這不是在主觀比較非洲灰鸚亞種之間的「優劣」。依我看來,好好養大、飛行能力佳、充滿自信的紅尾灰鸚可能是現今美國市場中可買到最優秀的長期寵物鸚鵡之一。對一個用功、專心的21世紀寵物飼主,或一個深居簡出、勤奮好學、只養一隻鸚鵡的飼主,還是一個積極、活躍、喜歡夜生活的鳥飼主來說,我們所檢視的微妙差異/脾性可能很重要。

「剛果」是個被誤用的名字

灰鸚就是灰鸚,沒有分別(A Grey is a Grey is a Grey),對吧?嗯,也不完全是…比方說被大量濫用的「剛果」一詞。大型紅尾灰鸚過去長期進口,連經驗充足的養鳥人士也會落入牠們的稱謂陷阱裡,視其為高貴的「剛果」灰鸚並圈養繁殖數代。實際上在1984年後,真正的剛果(即比屬剛果,如今的薩伊)鸚鵡很少被帶到美國,繁殖對鳥中仍保持純正道地的更少。我們現代的紅尾品種大多來自喀麥隆,源於剛果盆地的西北端。牠們比真正的剛果品種輕100到150克,公鳥往往羽色更深,不像真正剛果灰鸚的兩性有極端的銀/白色。

「妳一旦看過真正的剛果灰鸚就再也不會搞混,」我的已故鳥友,令人尊敬的Dale R. Thompson明確表示。「大多數人會說,那是什麼意思?我指的是,牠們很大隻!600到700克。」非洲灰鸚亞種往往因地理分布而四處分離,較大的紅尾品種從迦納邊境以東往雨林分布,較小的由西至提姆納所分布的獅子山、賴比瑞亞和鄰近區域。

寵物歷史

幾個世紀以來紅尾灰鸚被譽為居家鸚鵡,一開始是出自貴族、神職人員與富人,如今幾乎所有鸚鵡愛好者都費時尋購牠們。讓牠們與眾不同的正是牠們的說話能力和氣宇軒昂的行為。紅尾灰鸚在這部分是近乎完美的靜棲鸚鵡,牠們能愉快地生活在無籠網的鳥房或站在中庭樹上,不發出過度的噪音,啃咬木料(在給予大量四處覓食的機會且非繁殖模式之下),或在周遭冒險。當提供幽靜的環境,其牠寵物鳥展開「探索」時,幼年期後的紅尾寵物灰鸚往往會定在原處不動。一盤含豐富油脂的種子和堅果的有趣食物、一個大水盤、多樣化的樹枝和棲木用來練習攀爬技巧並持續修磨腳爪與喙部、消遣用的玩具,也許再來扇觀景窗和美妙的音樂。瞧!一隻完美的鸚鵡。這種淡灰色鸚鵡能符合寵物市場的老少陪伴需求,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或許是非洲灰鸚發展出相當鬆散的配對關係。19世紀期間,觀察家們在普林西比島的野外描述到紅尾灰鸚族群築巢的各個階段,有時會在一棵樹上使用兩三個樹洞。這可不是許多南美鸚鵡會經歷到的!

國內的灰鸚已成功集體飼養,有些繁殖者注意到母鳥確實會每一兩年輪流在各籠公鳥之間搬遷。某些繁殖非洲灰鸚的設施成排相連,完全看不到隔壁籠子,尤其在籠內的鳥可能傾心於鄰近灰鸚的情況下,會失去與指定配偶育雛的興趣。灰鸚之間的這種社交習性似乎和灰鸚是「單人」寵物鸚鵡的普遍結論相悖。不過野外狀態的社交互動不一定與居家環境的社交需求相當,因為很多非洲灰鸚寵物容易缺乏安全感。少了手足或族群,處理不安全感最簡單的方法是緊緊依附一位更喜歡的人類。我們數年來始終建議寵物灰鸚飼主讓自家幼鳥探索新鮮有趣的情境,把牠們介紹給合適的人互動,教牠們認識生活中可怕或危險事物的用詞和聲音(也就是寵物狗、馬、汽車、自行車、旗幟、飛機、手電筒、音響等等)。這才真正能創造出一隻適應性強、發展全面的寵物灰鸚,而不是透過日常防護、避免所有壓力日增的情況,或讓牠們養成「單一飼主」的早期習慣。

灰鸚可以快速接受一個固定的環境並認定是安全的。不讓妳家寵物幾個月進入臥房或車庫一次,妳的灰鸚最終可能不敢參與新環境,或在其中提心吊膽、充滿壓力。因此,在灰鸚幼鳥學會靈活的技術、跳躍和降落、攀爬或倒吊的力量之前剪掉牠的飛羽和指甲,這麼做的風險就是讓妳的鸚鵡變成一隻戰戰兢兢、怯懦的渡渡鳥。發揮出這些非凡鸚鵡最大潛能的秘訣是耐心,以及明白牠們會年復一年地學習。這個物種有無限的發展可能。要評估這類外向訓練的所有長期效益並不難:成效良好。像是我們知道有灰鸚喜歡搭車,有些覺得上陌生人的手算不了什麼。

非洲灰鸚對任何有抱負的養鳥人士來說確實是極大的挑戰。最重要的是,非洲灰鸚是獨立自主的鸚鵡。要讓牠去做什麼,牠首先得想要去做,要讓牠喜歡一個人,必須吸引牠並贏取牠的信任。請記住,身為鳥類,這些鸚鵡不黑也不白(neither black nor white)。牠們有其堅持。作為一位鸚鵡愛好者和學習者,我們應該希望牠保持本心…■

EB Cravens. (2015, Jun). “Once a Grey, Always a Grey 一日為灰鸚,終身為灰鸚)”. Parrots Magazine, 209, 12–14. (19/4/11)

所有菸盒上都清楚印有健康警告的標語,但健康受損的並非只有燃菸吸菸者。她身周非自願的被動「吸菸者」與鳥同受其害,香菸菸霧特別具有破壞性。

任何人與鸚鵡在同一間房吸菸,應警告她們正嚴重危害牠們的健康。菸霧、煙霧與空氣中的毒性顆粒對鸚鵡來說是致命的結合。牠們的呼吸系統與我們和其他脊椎動物不太相同,對汙染物質非常敏感,也因為牠們體型小,香菸和和尼古丁的影響會是致命的。

來自香菸的二手菸被歸類為A級致癌物質,石棉也是A級,該級別包含超過4000種化學製品、69種已知會致癌的化合物。任何人,或任何鳥吸入二手菸等同吸入甲醛、氨、氰化物、砷、一氧化碳、甲烷和其它數以千計的化學製品。

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致癌化學物質在二手菸中的濃度高於吸菸者直接吸入的菸霧濃度,甚至更糟的是,與我們或其牠寵物相較,鳥類的呼吸方式讓更高濃度的致癌物質抵達牠們的肺部。

鳥類的呼吸系統與其牠脊椎動物不同,因為鳥類擁有以牠們體型而言相對較小、接近硬質的肺部,牠們有九個連結到肺外的彈性氣囊,取代隔膜幫助呼吸空氣。這些不同形狀、尺寸、氣球形的氣囊以高比例填充在胸與腹腔,連結至骨骼中的氣室,這些彈性管路控制著鳥獨特、穩定、單向的空氣流動,通過牠們體內。

這種單向的氣流系統,通過比體型近似的哺乳動物平均長2.7倍、寬1.29倍的氣管,意謂鳥的肺只接收「新鮮」空氣,且速度很快。而哺乳動物體內的空氣流動是透過肺來回移動,因此進入肺的空氣總是混雜使用過的,稀釋其效力。

這種系統差異代表隨著鳥的每一次呼吸,氧氣都達到更高濃度,這對幫助牠們保持高代謝率是不可或缺的。這種單向系統也確保通過肺的空氣含量幾乎維持固定,使鳥俯衝爬升時的每一次呼吸讓空氣維持定量,同時發揮保持正常體溫的重要作用。

不過,這種高效率的呼吸系統並未考慮如何處理汙染物,因為只有新鮮空氣通過牠們的肺,這也意味牠們會將大量未經稀釋的毒素或汙染物直接吸入肺,花費時間也比同身形的哺乳動物更短。這就是為何哺乳動物仍可忍受的有毒菸霧含量會使鳥迅速死亡,牠呼吸越快,越容易受損。

另一個重要事實是,香菸菸霧加熱後自然上升,將鳥置於房間高處的風險最大。但當菸霧冷卻,重力導致其下降,微粒會附著在所有表面,包含鸚鵡身上的羽毛,牠們的棲木,牠們的籠架、玩具和食物。因此鳥不只暴露於有毒菸霧中,也在理毛時無意間攝取累積在羽毛、食物上的致命致癌物,牠們更經由腳爪與幾乎無所不碰的喙攝入更多致癌物。

牠們的羽毛不僅被刺激性的致癌物覆蓋,直到換羽脫落前,牠們全身羽毛可能長達一年都保留著香菸的強烈臭味。鸚鵡對異味相當敏感,牠們會藉由頻繁洗澡試圖避免惡臭,但羽毛潮溼時情況其實變得更糟,而隨後感到更加沮喪。為了擺脫令人不安的氣味,許多鸚鵡一勞永逸地拔除受汙染的毛,並開始習慣性拔毛。

即使鸚鵡不拔毛,牠如果和吸菸者住得非常近,往往有相同遭遇。也有案例是大型亞馬遜因腳趾和棲木上覆蓋了刺激性殘留菸霧,而自殘自己的腳。即便是吸菸者的手都覆有致命化學物質,並在接觸牠們或準備牠們的食物時輕易地轉移到鸚鵡身上。

吸入二手菸的鸚鵡也會導致呼吸困難、過敏性皮膚病、中毒、心血管疾病、視力和生育問題、肺炎以及肺癌。

二手菸雖然對鸚鵡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咀嚼或攝取菸草製品卻會快速致命。四處擺放的香菸、留在菸灰缸中的菸蒂、尼古丁貼片和尼古丁口香糖皆對好奇的鸚鵡構成嚴重威脅。一根菸蒂實際上包含約25%的香菸尼古丁。

鸚鵡罹患尼古丁急性中毒的跡象,最快可在15至45分鐘內出現,包括口吐白沫、嘔吐、腹瀉與突發躁動。若狀況持續下去,鳥將變得沮喪、肌肉無力、抽蓄、氣喘、心跳增加,最終崩潰,陷入昏迷或停止心跳,因呼吸麻痺而快速死亡。

所以,吸菸者可以養鳥嗎?

理想狀況下,吸菸者不該養鳥!鳥飼主如果一定要吸菸,應盡可能遠離自家寵物鳥。吸菸者在吸菸後,與鸚鵡、牠的食物、牠的玩具或任何籠中物品接觸之前,也必須徹底清洗自己的手。但最令人難過的是,那些忠貞親密、愛著飼主的鳥,最終受苦最深,若牠們的飼主是位吸菸者。

(2012, Jan). “Nicotine and parrots — A DEADLY COMBINATION(尼古丁與鸚鵡─致命的結合)”. Parrots Magazine, 168, 37–38. (18/12/12)

吸菸者在接觸鳥之前不洗手,會將香菸的焦油、尼古丁與其它刺激物轉移到鳥腳上。這會導致鳥形成腫脹、發炎、裂開、發癢或潰爛的腳。

Exoticpetvet

有隻提姆納灰鸚每晚站在他飼主的肩上數小時。該男子不斷抽菸,鳥每天吸入數小時的香菸或雪茄。鳥從未咬毛,但他死了。屍檢顯示他的呼吸系統嚴重受損。

Sally Blanchard. (2018, May). “Feather Picking and Plucking-Possible Cause and Possible Cures”. Parrots Magazine, 244, 29–30

菸霧中的尼古丁可能有毒。最容易受影響的,往往是那些長期暴露在吸菸家庭裡的寵物。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菸霧環境的鳥,其血漿中尼古丁的代謝物古丁尼(cotinine)顯著高於對照組。…禽類患者的臨床症狀可能包含結膜炎、鼻炎、其它呼吸系統疾病和皮炎。…攝入菸草製品可引起中毒及與攝取尼古丁相關的臨床症狀,包括亢奮、胃腸徵兆、神經系統症狀和死亡。

Teresa L. Lightfoot, Julie M. Yeager. (2008). “Pet Bird Toxicity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骨科問題常見於禽類實務。這包含不同骨骼、異常發育中的不同類型骨折諸如外翻腿或剪刀喙(特別是在鸚形目鳥種)、脫臼等等。這些問題可能源自創傷或潛在疾病如代謝性骨病(MBD)、病理性失調如贅瘤形成或其它飼養問題。畸形矯正狀況可保守地(輔以藥物、繃帶、休息)或透過手術治療。

本文中,我們將回顧禽類解剖學、生理學,與鳥常見的骨科問題。我們將介紹目前對鳥採用不同的保守或手術技術,我們也會以嶄新角度審視適合我們鳥類病患的先進且新穎的技術。

禽類骨頭

鳥的解剖結構與哺乳類如狗或貓有顯著不同,主要是牠們對飛行的適應作用導致。鳥的骨骼重量必須輕,但強健並足以承受飛行、起飛與降落的壓力。骨頭更加細緻且生性脆弱。鳥類的骨頭中心(髓管)大而骨頭外壁(皮質)薄。這些輕量級骨頭自其「蛋一般」的結構獲得力量,能透過薄薄的表層抵抗強大壓力,在適當部位藉由骨小樑的內部結構支撐(類似於艾菲爾鐵塔)。這種所謂的「結構性皮膚」經常被複製作為飛機與汽車的設計模型。

儘管鳥種間有不同變化,許多骨頭內為中空或有氣腔(pneumatic)及髓管,與氣囊連結。可在不同部位發現一些骨頭彼此的併合或骨化,為鳥帶來較其它脊椎動物更少的骨頭總數,提供牠們飛行時額外的穩定性。喙是鳥獨有的另一項輕量化適應作用。出現在其它鳥種的沉重下頜與牙齒已被這種輕巧但具抗性的角質化喙部取代。

圖1:制式化的鴿子骨骼

1. 顱骨,2. 頸椎,3. 叉骨,4. 鳥喙骨,5. 肋骨的鉤狀突,6. 龍骨,7. 髕骨,8. 跗蹠骨,9. 趾,10. 脛骨,11. 脛跗骨,12. 股骨,13. 坐骨(髖骨),14. 恥骨(髖骨),15. 腸骨(髖骨),16. 尾椎,17. 尾綜骨,18. 綜薦骨,19. 肩胛骨,20. 腰椎,21. 肱骨,22. 尺骨,23. 橈骨,24. 腕骨(腕掌骨),25. 掌骨(腕掌骨),26. 翼指,27. 小翼指

發育異常

鸚形目鳥類最常見的骨科問題為發育異常。特別是肢體彎曲變形之發育異常相當頻繁出現,為了最佳結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極其重要。飲食、飼養與先天性異常可強化這些變形的原貌。它們可使用繃帶與夾板保守地處理,而手術治療可囊括截骨術(osteotomy 切割骨頭),隨後以正確的角度藉由固定器將肢體放回原處。無論使用何種方法,關鍵原則是肢體變形應盡速校正,且肢體正常生理位置的校正必不可少,以預防肢體持續成長時額外的異常發展,與其對負重的反應。

「外翻腿」在幼鳥被撫養於光滑的巢基底時發生,因此當牠們試圖站立或走動,腿會滑至任一側而非維持在身下。裁剪(適當直徑的)橡膠管至跗蹠骨長度的尺寸,置於骨頭周圍並封上膠布,接著雙腿以膠布纏在一起置於管子兩旁。

​圖2:虎皮與外翻腿
圖3:用於外翻腿矯正的足枷

鳥也會腿骨變形(彎曲、偏移或順著長度旋轉),影響單邊或雙邊的股骨、脛跗骨或跗蹠骨。若四肢偏移存在,則它很可能產生肌肉或肌腱排列不正,進而影響它們的機能並衝擊骨頭任一端的關節功能。這特別是可能已滑出適當位置的腓腸肌肌腱脫落腿背,並覆於跗間關節(踝部)的脛跗骨畸形狀況。某些情況下,為了達到腿的正常排列與功能,可能需要幾種骨頭手術,包含矯直或(內旋)矯正術。較佳的腿也進行手術前(若有必要),只要鳥在四週的恢復期間能嘗試以另一條腿站立,情況最糟的腿要優先修復。

圖4:灰鸚幼鳥運用夾板矯正較下方的脛骨骨折
圖5:大綠金剛幼鳥的多發性骨異常,源於代謝性骨病
圖6:同圖5患者的後續手術
圖7:跛腿的藍紫金剛幼鳥,手術前
圖8:同圖7之患者,數月後期盼擁有正常生活
圖9:腿部骨折以不正確角度癒合的灰鸚幼鳥
圖10:同圖9患者之側視,顯示關節中關節炎的骨刺
圖11:同圖9、10患者的後續手術

脊柱的生長

異常:會出現這些,通常是蛋中胎位不正導致。這隻灰鸚幼鳥無法正確排列牠的頸部。

圖12:頸椎前凸(無法伸直其頸部)的灰鸚幼鳥。設計一頸部夾板,將頸部維持在正常的生理位置
圖13:同圖12患者,支撐頸部以維持在正常的生理位置。夾板治療僅三天後,幼鳥已在其一生中保持正常
圖14:同圖12、13患者,短短三天後,期待往後的正常生活​

創傷性斷裂

鳥受傷後常出現裂傷。禽類骨頭廣泛的髓質與薄皮質讓它們比貓、狗或人類更容易因創傷而破裂。微小的軟組織覆蓋於肢體末稍的骨頭,肢體斷裂的鳥掙扎避開被保定時,有更大機會造成開放性破裂(如皮膚破損導致高感染機會及傷口癒合不佳),與血液或神經破壞。任何這些因素都將對完全復原的可能性產生負面影響。所幸鳥的骨頭癒合進行相對快速,一般在三或四週內,年輕患者甚至更快。

治療骨折時,獸醫必須將每種情況和幾種因素都分別考慮在內。鄰近關節、開放或封閉性骨折,當然還有性格、術後護理方面及提供患者品質合格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完善程度。籠中的寵物鳥相較於一定要康復的野鳥可以不需要完美的飛行能力。鳥的骨折治療原則與為狗或貓建立的那些相似。固定術需足夠結實以牢牢地穩定骨折處,同時也能在初期正常地使用任一側骨折處的關節。手術中,必須小心避免破壞血管、神經與其它功能性軟組織。術後,患者一般獲益於簡化的活動量,因此關節能活動,但對修復而言過多的壓力要避免。

保守操作

有些如鳥喙骨或鎖骨的斷裂往往以籠內靜養和緩解疼痛來治療。其它情況下,若經費有限或骨頭極嚴重碎裂,在周圍組織受創(如吊扇撞擊)或可能受感染的部位做外部包紮(輔以夾板與繃帶),可以是優先的治療選項。這種修補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上述可活動的關節與斷裂部位下方的關節必須被固定-這對股骨骨折而言難以實現。一旦固定,應謹慎監測繃帶,由於它們能對周圍皮膚或腫脹的腳造成磨損。這種情況下繃帶將需要變更。鸚鵡通常需要一個項圈以阻止牠們咀嚼或移除繃帶甚或自殘。疼痛控制在所有骨科案例中是至關重要的。

圖15:封閉性脛跗骨骨折(吊扇傷害)的外部接合

手術操作

數年來禽類骨科手術的主軸一直都是「混合式(hybird)」或「連結於固定器」的。此法包含單根髓內釘的使用,結合一些外固定釘。

圖16:(左)混合式固定器準備中
圖17:(右)完成後混合式固定器的X光
圖18:Fessa固定系統,替代釘針的壓克力固定器
圖19:用於修復主要掌骨骨折的混合式固定器

此技術達到良好的穩定性,不妨礙骨內膜的骨髓癒合,並對血管、神經及軟組織形成有限的干擾。或者選擇一種FESSA系統的輕型管狀固定器,其釘針是由夾壓裝置固定。這可用於外部取代骨水泥柄。

這種混合式固定器常用於不同類型的骨折。掌骨骨折歷來以夾板療法治療取得的結果不佳,目前以混合式固定器治療產生更好的穩定性與更高的成功率。

開放性骨折方面,由於感染風險提升,髓腔中的釘針在術後不會立即放置或移除。某些情況採用手術修復後會置入臨時夾板,而感染受到控制。

關節脫位

鳥的韌帶若破裂或受損會出現肘節或膝關節異位。位移起先會減少(reduced)。關節在紀錄中隨後會由繃帶包紮固定三週,這點我們如今知道是錯誤的。儘管腿關節會忍受2–3週的固定,肘節的固定不能超過5–6天。小型患者的膝關節異位中,髓內釘可置於每一個股骨和脛跗骨內,接著以樹脂接合在一起。
跗間關節的異位,縫合螺釘可有效地用於穩定內或外側韌帶的破裂。這些螺釘被固定在兩層皮質之間,因此當關節彎曲與伸展時,中間的螺絲維持標準長度且有足夠的軟組織覆蓋它們。

用於骨折修復的新技術
「一次性修復」技術適用於難以追蹤或對患者造成極大緊迫而無法追蹤及給予重覆治療的長骨骨折鳥類,如湖中鳥群裡的一隻火烈鳥。在此過程中,髓內釘與骨水泥合併使用以提供骨頭穩定性。這有個優點是人們只需處理鳥一次,且骨水泥留在髓腔內,然而手術是有高風險的,技術過程十分苛求,應只在及少數的情況下使用。
一旦水泥硬化,重新調整或修正是不允許的。
兩側腿骨折的情況,混合式固定器用於雙腿是具有挑戰的,由於鳥將無法在復原期間站立。有種替代技術利用聚丙烯梭子(polypropylene shuttle)在髓腔內不干擾骨頭關節任一端,透過外部釘穿過骨頭兩側及中央塑性層固定至適當位置。此技術具有不干擾後膝關節、即便伴隨兩側骨折也允許鳥站立的優點。

圖20:跗間關節其中一側的縫合螺絲用以穩固脫位
圖21:梭子與全釘針的外固定器用以修復兩側脛骨骨折
圖22:初始的釘針和張力帶藉由連接至外固定器來強化

肱骨或股骨近軀端骨折的情況,穩定會有難度,且外固定器可能不夠牢固。二到八根基爾希訥氏絲(K-wire/Kirschner wire)的數量可接著跨越骨折位置以增加額外的穩定性。

若一條腿比另一條更長或肢體畸形,牽引式骨生成術對增加骨頭長度與周圍組織體積是個良好的手術選擇。骨頭被切割並分成兩段。置入儀器好讓兩段以一定速率逐漸拉開,使新骨頭在間隙中形成。當達到所期望或可能的長度,停止分離讓骨頭能完成其癒合過程。相同技術已被用於下方案例,以加長幼雛期受損後較短的喙部一端。

圖23:小天鵝喙部偏移
圖24:小天鵝術後

剪刀喙

這種情況很常見,特別是在手養金剛身上,喙仍維持軟質且持續增長時矯正是必要的。輕度案例中,每日兩次的物理治療能完成矯正。若未達到,需在上喙偏移側塑造一引道(ramp)進行手術彌補,以便將其推回正軌。這種義體由不發熱的牙科用壓克力製成,且10–14天後最終必然脫落,但矯正在此期間內應已完成。

若鳥在喙成長完全後就醫,矯正會更加困難,將需花費數月且包含許多義體的重新調整。基本上是將釘針橫向穿過額骨(眼睛前方的顱骨內)。釘針彎折九十度,用來逐漸將喙拉回一直線。

圖25:具剪刀喙的琉璃金剛幼鳥
圖26:壓克力引道對琉璃金剛的後續應用,喙將快速恢復正常
圖27:成年琉璃金剛在釘針移除前先矯正剪刀喙

頜骨歪斜(Bragnatism/wry jaw)也常見於幼雛,特別是巴丹。
這能透過建立延伸物至喙頂,使其閉上時牽曳喙頂覆過下喙。

圖28:粉巴幼鳥頜骨歪斜
圖29:下頜喙部擴展的頜骨歪斜矯正

創傷性喙部傷害也很常見,尤其出現在繁殖鳥(特別是金剛和巴丹)。下頜聯合部骨折(下喙破裂)必須盡速修復。斷口必須被清乾淨,再並列和穩定。下圖30顯示投入治療六週的案例,鋼絲與壓克力在更換過程中被移除。
對喙頂的創傷傷害也常發生,一般為咬傷的結果。這無法像缺乏血液供給的末端一樣被取代。

在它癒合時,良好的疼痛緩解與壓克力保護的應用是必要的。鳥將迅速學習吃軟食,而下喙需要定期修短,其中一些會重新長成具功能性的喙,但恢復期間必須做定期的獸醫整形。

圖30:治療六週,金屬線和壓克力移除後
圖31:被壓克力覆蓋前替換金屬線,以做更進一步的治療
圖32:紅肩金剛在一次爭吵中失去他的喙頂
圖33:另一個在癒合過程中以壓克力保護下頜喙部的創傷案例

Daniel Calvo Carrasco LV CertAVP Resident ECZM(avian) MRCVS and Neil A. Forbes BVetMed DipECZM(avian) FRCVS. (2015, Aug, Sep). “Update in avian orthopaedic surgery(禽類骨科手術的最新資訊)”. Parrots Magazine, 211, 20–22. 212, 22–23.

數隻公鳥照顧一隻母鳥的情景,在約克角半島的折衷鸚鵡身上並不罕見。鸚鵡大多是一夫一妻制,但約克角折衷是多夫多妻制,意味母鳥可能和數隻公鳥交配,公鳥也可能和數隻母鳥交配。研究顯示約克角的母折衷可同時獲得七隻公鳥的求偶與餵食。公鳥也非一夫一妻制,有時會得到不只一隻母鳥的求偶和餵食。在其中一個例子裡,公鳥養育著相距7.5公里的兩個家庭。鑒於公鳥必須為母鳥和幼雛供食,他鐵定忙碌極了。公鳥負責多數覓食工作也說明為什麼我在雨林冠層看到的折衷全是公的。

多夫多妻制的鳥類,像是瓣蹼鷸屬和鷸科,公鳥大多會照顧幼雛,母鳥則尋找另一個伴侶。這些鳥種往往是母鳥擁有更鮮豔的色彩,因此其性別角色基本上是相反的。但折衷並非如此,因為母鳥會守護巢穴和她的幼雛,而公鳥們會餵她。她再接著餵養所有幼雛,公鳥們會在幼雛羽翼豐滿後餵食牠們。母鳥不會像其她多夫多妻制的母鳥般下蛋後就棄蛋離去。

約克角折衷為何採多夫多妻制?在約克角,折衷成鳥的性別比例較偏向公鳥,因此母鳥數量不足以讓每一隻公鳥都配對。不過在許多鳥類中,公鳥如果無法找到伴侶,他可能只會持續過著單身漢生活。其牠鳥類的幼鳥如果無法找到伴侶,可能會留在原處幫助家人養育雛鳥,通常是自己的父母。這是天擇幫助動物將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的方式。

然而動物也能透過幫助父母養育更多親屬來傳播自己的基因。這種理論被稱為「親屬選擇」。…不過約克角半島的折衷鸚鵡遺傳研究,顯示公鳥們的血緣通常與他們的求偶對象並不親近。…折衷不尋常的繁殖行為是公鳥性別比例偏高的結果,以及缺乏合適的巢穴。年輕母鳥死亡率比公鳥更高,公鳥數量因此比母鳥更多。還有些母鳥因為無法找到好巢穴而未能繁殖。好巢穴很罕見,因為折衷不單要找到一棵有洞的樹。樹洞在暴雨期間還得不淹水或迅速排水,否則折衷幼雛很容易被淹死。

折衷一般在洞口面向側方而非上方的樹築巢。…數隻公鳥與一隻母鳥交配,代表在繁殖季節裡,奉獻的折衷公鳥會幫忙養育非自己親生的幼雛。但公折衷如果要有任何後代,就必須向母鳥求偶,即便她可能正在接受其他公鳥的求偶。…有些公折衷也會和一隻以上的母鳥交配以提高自己養育幼雛的機會。

公母折衷在養育幼雛的角色上似乎解釋了牠們羽色南轅北轍的原因。…光學測量顯示公鳥大範圍的綠色羽毛,和他們覓食其中的綠樹相互融合。這讓猛禽不容易注意到他們。公鳥每天花費數小時覓食,因為他們不只要餵飽自己,還有一到兩隻母鳥,或許還有些羽翼剛豐滿的幼鳥要養。母鳥偽裝需求沒有這麼高,她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巢穴裡或附近可躲避掠食者的地方。此外,母鳥有時也的確需要相當顯眼。她們必須和其牠折衷和常接管折衷巢的大葵巴競爭。母折衷會在自己巢外發出叫聲吸引牠們注意,她們的顏色在綠葉樹冠間跳脫出來。母鳥藉此讓其牠鸚鵡瞭解巢穴已有主人,牠們應該保持距離。這通常能避免衝突,但即便如此,母鳥有時仍需擊退入侵者,主要是其牠鸚鵡。折衷之間的戰鬥可以相當激烈,甚至致命。這讓我懷疑我在巢穴外看到的一隻母折衷是幼鳥,因為母鳥不太可能容忍另一隻成年母鳥待在自己的巢穴外。

掠食者雖然很難在樹叢中看到公折衷,但牠們對巢穴外的其牠鸚鵡來說非常顯眼。…光譜儀的測量顯示折衷的羽毛會反射紫外光,其牠鸚鵡看得見但人類和許多折衷的掠食者看不見。所以在人的眼中折衷雖然色彩豔麗,但在牠們彼此眼中卻更加耀眼。

Jessie Zgurski. (2018, Dec). “The Extraordinary Eclectus Parrots of the Cape York Rainforest”. Parrots Magazine, 251, 29–31. (19/01/28)

每年七月,我都會把鳥類專家、行為學家、新聞等提到各種鳥類生活環境的資訊彙整成篇。…以下是2002到2003年我最愛的幾個段落:

Birds, Their Life, Ways, World”,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某些複雜曲調一秒可涵蓋多達八十個音符。這種聲音以人耳聽來像一個連續音符,而且只能透過聲譜儀錄音來檢測差異。不出所料地,鳥如果能發出這種叫聲,同樣能接收它們。鳥類的聽力反應速度可能是人類的十倍。」

Jan Hooimeijer, DVM

「鳥界已接受的突變育種,使有生殖力的鳥繁殖量變少,更容易感染疾病且壽命縮短。對小鸚、玄鳳、金絲雀和虎皮來說,多數鳥皆已變異。突變育種是基於經濟因素,並未考量該物種的最佳利益。」

Rochelle Plasse and William Todd

「有些跡象顯示更高的蛋白質量可提升鳥類間的攻擊性(配偶攻擊彼此是圈養蕉鵑的主要問題),但相關驗證仍有待實驗對照。」

Warrick Remington

「所有成功的折衷繁殖者都提到餵食各種水果的重要性。」

Thomas Arndt

「小太陽不喜歡在金剛會去的科爾帕斯(colpas)攝取黏土。牠們在叢林內的黏土層覓食挖洞。其牠像是南達錐尾鸚鵡會吃路上的黏土。」

Howard Voren

「幼鳥並未演化成由下方受熱。這不自然,牠們也沒有防禦下方過熱的能力。」

EB Cravens. (2018, Nov). “Wing Quips: Inspiring and Endearing”. Parrots Magazine, 250, 18–20. (18/12/07)

我從其它研究中讀到鸚鵡具有相當集中的視力,可以分辨各種綠色調,牠們覓食的時候便能從空中辨別樹葉裡的果實。牠們飛越樹冠時能鎖定紅漿果。這些顏色甚至可能看起來像在震動,彷彿呼喚著鸚鵡下來吃。

Sally Blanchard. (2018, Nov). “What makes birds so colourful and what do they see?”. Parrots Magazine, 250, 13. (18/12/06)

棕頭鸚鵡,塞內加爾的親戚,在我們眼中牠的色彩並不鮮豔,除非牠張開翅膀或看到牠飛行。牠的學名其實是Poicephalus cryptoxanthos,因為牠們有看起來比其牠鸚鵡還大的頭部。塞內家族歸在Poicephalus一屬,古希臘語意味「由頭部構成」。種名則譯為被隱藏的黃色,這是妳發現鳥炫耀著翅膀下華麗色彩時的驚喜。

鸚鵡看到的某些顏色好像真的會讓牠們警戒甚至恐懼。我家灰鸚Bongo Marie會怕噴霧器上的紅色噴嘴,當我拿有藍色噴嘴的,她完全能接受。灰鸚的紅尾羽對牠們來說無疑是種閃亮的顏色。三十年前左右,我有個朋友確信她的灰鸚害怕黃色。我賣鳥玩具時,她堅持要我把所有黃色換成其它顏色。她住得離我很近,請我在她全家出城期間當鳥保姆。我想知道她對黃色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我給他一個用過的玩具,但部分換成黃色。我把它擺進籠內,平靜地告訴他這是很棒的玩具。他嚇壞了,我不得不馬上取出讓他冷靜下來。

Sally Blanchard. (2018, Oct). “Parrots and colours”. Parrots Magazine, 249, 14. (18/10/30)

妳知道亞馬遜的尾羽較為鈍短嗎?這和其牠許多鸚鵡,像是金剛或錐尾鸚鵡的長形尖尾羽都不一樣。不過以黃肩亞馬遜的身形來說,牠們擁有比其牠種亞馬遜稍微長些的尾巴。牠們的尾羽包含亮紅色、綠色、藍色,有時是紫色。

Echo. (18/08/10)

黃尾黑巴會用牠們強大的喙撕開樹枝,以獲取內部蛀木蟲的幼蟲,當作飲食中蛋白質的來源。
這隻鳥從灰葉木麻黃上成功找出一隻多汁的幼蟲。以下對黃尾黑巴這種行為的敘述出自Matt Cameron所著之《Cockatoos》(強烈推薦這本好書):
「黃尾黑巴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主食為無脊椎動物。牠的喙為挖掘木頭和取出蛀木蟲幼蟲而演變-上喙長而尖,下喙相對較窄。黃尾黑巴能透過表徵判定蛀木蟲幼蟲的存在,比如是否有排泄孔或測試啃咬的樹枝。鳥接著咬開樹皮和邊材,揭露幼蟲通道。然後擴大開口方便咬出獵物,通常是用上喙。」

Parrots Wild & Free. (18/08/06)

利用跨鼻竇釘針手術處理金剛的剪刀喙

改良後構成喙的外殼富含大量角蛋白。導致角蛋白代謝異常的任何病況皆可造成喙過度增生。鸚鵡最常見的情況不是營養方面就是肝病問題。
和許多飼主所想的相反,過於極端地修磨喙(去除過多的喙)常使修磨的需求頻率增加。由於喙的敏感組織受創,導致喙的使用與磨損降低進而加速生長。
若傷害影響到喙的生長板,可發育至畸形,因為喙可能無法均等生長。
要治療下頷骨折相當困難,當骨骼受損,它往往無法供血。喙產生的強烈壓力可延後裂開部份的修復或無法癒合。已經有些金屬絲/薄板和壓克力技術上的運用,並獲得各種成功。成功關鍵在於及早就診和控制感染。若修復失敗,許多鸚鵡能順利應付半喙,且毫無進食困難。

Thomas Dutton, Dr Tariq Abou-Zahr. (2018, Jul). “Disorders of the Beak”. Parrots Magazine, 246, 34–36. (18/7/17)

許多鸚鵡即便被剪羽,仍能透過展開尾羽來獲得飛升力。
營養影響喙部狀況,但有些鸚鵡天生具有較粗糙或鱗狀分布更多的喙。
下喙底部為下頷間隙(Intermandibular space),目的可能是在鳥進食時讓下喙、食道和氣管保持隔絕。
研究顯示比起甜味,牠們可能天生偏好苦味,但受到人類在牠們生活中的影響,伴侶鸚鵡往往變得嗜甜。
鸚鵡閉眼是抬起自己的下眼瞼,而非放下上眼瞼…和我們相較,鸚鵡只看一眼而進入大腦的訊息比我們還多。
與生活在森林裡的鸚鵡相比,生活在陽光明亮地區的鸚鵡眼睛比例更小。
替鳥洗澡時,我們要小心不要讓水進入牠們的耳朵。有些鸚鵡會產生蠟質堆積,偶爾必須讓鳥醫師清潔它們。
雞胸呈白色,是因為牠們缺乏飛行,故不需含氧血來維持足以飛行的強健肌肉。這也是羽翼未豐或沒機會飛行的鸚鵡為了學飛必須增強肌力的原因之一。
請確保妳家幼鳥的趾甲沒被剪得太短!在牠們發展自身平衡技巧時,幼鳥趾甲需盡可能具備鋒銳度以保持在棲木上的穩定性。

Megan Matthews. (2018, Jul). “Parrot anatomy”. Parrots Magazine, 246, 22–24. (18/6/8)

我們上個月討論了餵鳥吃乳製品的問題。乳製品是以乳汁製成的食品,一般來自牛。這些食物包含牛奶、脫脂牛奶、奶粉、奶油、酸奶油、酪奶、乳清蛋白、冰淇淋、濃縮/淡奶、乳酪(硬質、軟質與奶油)和優格。那優格真的有別於其它乳製品嗎?
優格由發酵中的乳汁和活菌產生。活菌加入前乳汁必須經過巴氏消毒,熱度能殺死脆弱的活性有機體進而破壞它們的有效性。簡單的原味優格是餵鳥的最佳類型。請選無糖、無添加色素或調味劑的優格。避免內含澱粉、明膠或木薯粉。優格在發酵過程中應自然增稠。
改善乳糖消化和防止乳糖不耐症帶來的不適,是乳製品與人體健康相關領域中最深入的研究。有個研究選擇了家禽,因為牠們缺乏消化乳製品內乳糖的乳糖酶。研究員想知道優格是否能使乳製品內的乳糖更容易消化,及優格是否具有改變乳糖不耐相關症狀的能力。她們觀察到食用乳製品的家禽體重被抑制,引發氣體形成,且使腸道的pH值稍微降低。但優格無法徹底改變這些影響。
家禽業將益生菌定義為「透過改善腸道微生物的平衡,而對宿主有正面效益的特定活性微生物」。我發現非常有趣的是,餵給家禽的主要益生菌之一與用來培養優格的其中一種微生物相同-即乳酸桿菌屬。
有些人擔心家禽做出的研究結果對鸚鵡的有效性。在我的研究中,我瞭解到雞形目(家禽被歸類其下)與鸚形目的消化道之間有許多相似處。最大區別為雞一般有發育良好的盲腸,鸚鵡則有退化(無用)的盲腸或完全不存在。
禽類的盲腸是種多功能器官,有以許多不同方式產生作用的能力。盲腸已知是發酵和進一步消化食物(尤其是分解纖維素)、利用與吸收水分、益菌及致病生物作用的位置,也是抗體產生的地方。雞形目的盲腸菌叢可能在維生素的合成上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研究員注意到馴化期間雞已出現遺傳變異,飲食中缺乏任何新鮮食物,加上幾乎普及全球的家禽飼料(混入抗生素),盲腸已失去自身多數甚至所有的天然微生物菌叢、動物群與生理機能。
我明白家禽業為何對餵食益生菌的益處這麼感興趣了。但既然家禽如今跟鸚鵡一樣出現具備無用盲腸的情況,我們或許能利用家禽業的研究成果,期望在我們的鳥身上看到類似的正面成效。
已有充分的研究證明提供家禽益生菌的益處。益生菌用於維持正常的腸道菌叢,降低細菌的酶活性並增加消化酶。這些發現改善了食物的攝取與消化。每週秤重之下,獲得益生菌的幼鳥體重明顯高於對照組。
…我發現一篇討論餵雞吃優格的論文。研究員比較了優格和Protexin(TM)的益生菌成效,後者為用於鳥和其牠動物的一種市售益生菌。這項研究發現,每天在飲用水中獲得5ml優格的肉雞,表現得比獲得Protexin(TM)的鳥或對照組更好。獲得優格的鳥體重增加更多,死亡率為零,但另外兩組的死亡率為5%。這些研究員確定優格的成本效益更高,是為雞提供益生菌的可行替代品。
對於罹患乳糖不耐症的人,優格可改善乳糖(優格中乳糖)的消化,並消除許多相關症狀。這些益處歸功於發酵乳製品中的微生物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一種乳糖酶)。理論上,活性微生物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通過胃仍能存活,並由膽鹽釋放到幫助消化乳糖的小腸(13)。鸚鵡吃下優格是否也發生這種情況尚不明瞭,但確實發生似乎也合理。透過上述研究員比較優格與Protexin(TM)的討論結果我們可以如此推斷。
跟其牠物種一樣,擁有資金專門探討鸚鵡如何自攝取優格、添加的益生菌中獲益之前,闡釋家禽業的資訊就是我們目前必須致力的方向。

Leslie Moran. (2010, Jun). “Is Yogurt the Exception to the Never Feed Dairy Rule(優格是乳製品禁餵規則中的例外嗎)?”. Parrots Magazine, 149, 14–15.

[羽色變黑]
讀者問:我很希望您能幫忙看看這隻難倒南安省獸醫的鸚鵡皮膚問題。我家琉璃金剛咬毛多年。這可以理解而且令人遺憾地常見。此外僅管她的飲食中含豐富維生素A和鈣,她的羽毛還是在變黑。她會吃水果、蔬菜和滋養丸。她胃口和活力也很好。
她頭部小毛在幾年前開始轉黑,目前在脫落。有位獸醫說她的皮膚更為敏感。但那無法真正解釋羽毛變色和逐漸稀疏的頭。頭部新長的毛和罹患PBFD的毛類似。她接受過多瘤病毒、PBFD、鸚鵡熱披衣菌測試。全為陰性。獸醫也沒發現她的糞便、血液或羽毛DNA有任何問題。她曾感染過馬拉色菌(Malassezia)並接受抗真菌治療。我知道單就這些資訊來評估很難,我只想問問您是否知道一些我們安大略這邊的獸醫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她顫抖情況幾乎沒有停過,無論在放鬆、緊張、大熱天或寒冷時。或許有關聯,我不曉得。我認為頭部羽毛掉落是出自疾病而不是行為問題。感謝您的閱讀。

Alan K Jones答:鸚鵡身上的藍色羽毛是結構色,即它主要透過羽毛簍空結構中的光線折射產生,紅黃色則由羽毛內的色素產生。若這些顯色正常的羽毛轉黑,有可能是結構受損-或許羽軸和羽枝發育異常,使光線無法散射-加上黑色素過量沉積。如果妳所做的檢測全為陰性,我會往油污沉澱在羽毛上考慮,像是人手撫觸過多、尾脂腺失常或住得太靠近廚房。此外,有可能是肝臟疾病,它會造成羽毛發育不良和顏色異常。最後,真菌性的皮膚疾病或羽蝨也會對羽毛產生這種傷害。顫抖肯定有器官嚴重受損或持續不適的可能。我會建議做肝功能、羽毛真菌或蟎蟲檢測。我也想知道這隻鳥幾歲了?

(2018, May). Parrots Magazine, 244, 40. (18/06/08)

Tariq Abou-Zahr. (2018, May). Nutrition for Parrots. Parrots Magazine, 244, 33–34. (18/06/07)

Tariq Abou-Zahr. (2018, May). “Nutrition for Parrots”. Parrots Magazine, 244, 33–34. (18/06/07)

科學家發現鳥眼中對藍光敏感的蛋白質Cry4,讓牠們在正常視線範圍中看見地球磁場的輪廓與帶電粒子束,並藉以測定自己的遷徙路線。
據研究,可全天供應的Cry4負責輔助鳥在夜間的遷徙,它參與動植物的生理時鐘,遷徙季節中的知更鳥會出現更多Cry4。

PHOEBE WESTON. (2018, Apr 4th). “Mystery of how birds navigate is solved: Scientists discover eye proteins that allow them to SEE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over their normal vision. (18/04/16)

問:
我在我家客廳籠養兩隻賽內。有人告訴我紫外線燈對養在室內的鳥有幫助,但有個朋友說紫外線燈對人來說很危險,會造成皮膚癌。請問我該怎麼做?

答:
很棒的問題,這也是許多鳥友所顧慮的。由於了解原因很重要,解答可能會很長。我們知道鸚鵡能看到紫外光的波長與光譜中的紅、綠、藍部份,這是我們人類只能憑空想像的。我們也知道紫外線輻射對皮膚內的維生素D3合成很重要。要預防的是在敏感的人身上出現皮膚癌的風險,其次為過度或延長曝曬於陽光-自然光或日曬沙龍-下的紫外線輻射。
簡單答案是用於鳥和爬蟲類的紫外線燈對人來說,若正確使用是完全安全的,因為它們沒有強烈到能灼傷我們的皮膚。它們仿照清晨陽光,而非正午的光線強度。阿卡迪亞的John Courteney-Smith已多次在本雜誌介紹過這方面的細節,詳見2014年十月、2015年九月、2015年十二月及2016年三月,在此僅列出幾則。
紫外光可大致分為三個部份。UVA波長使鳥能用牠們的四色視覺看到所有潛在的一億種色彩範圍。由於紫外光無法穿透玻璃,養室內的鳥無法得益於陽光中的自然紫外線,若不從旁輔助,牠們的世界將索然無味。這樣的生活方式被比擬為一個人(擁有一百萬種顏色的三色視覺)試圖在只有紅色安全燈泡可用的攝影暗房中生存。想像一下感覺如何!
UVB波長參與皮膚內維生素D3的合成。對這種維生素需求更高,或那些習於生活在樹冠下(非洲灰鸚和金剛)的物種擁有更多裸皮以善用這個效果。曾有假設說一些圈養在室內的鸚鵡咬毛案例,可能是為了暴露出更大的皮膚區域以便更有效利用可獲得的有限光照。
UVC波長完全被我們的大氣層過濾掉,所以無法在地球上發現。曬傷是長期過度曝曬於UVA與UVB導致,兩者皆在強烈的自然光照和日光浴浴床燈管中出現。長期過度暴露在這種輻射下造成皮膚細胞的基因突變,容易形成癌症。
市售的鳥與爬蟲類用紫外線燈只有在極短距離內有效。這種燈裝設在天花板將無法讓妳的鳥獲得益處:和鳥的密閉棲息位置必須介於8吋(20公分)和15吋(37.5公分)之間,取決於燈照強度。此外,燈的UVB成分不可超過總輸出量的2.4%。這種配置能提供鸚鵡的全光譜視覺,外加生產維生素D3的能力,同時讓牠們仍能移至「陰影」處,就像牠們在野外會做的。
人類對這種低強度輸出所要冒的風險,必須坐在離光源一英尺(30公分)內數小時!正如我開頭所說,簡單回答是人在自家鳥身上使用寵物紫外線燈,要曬傷或出現皮膚癌的風險微乎其微。
但有附帶條件:皮膚極敏感或服用特定藥物的人需更為謹慎。不建議讓鳥使用日曬燈或LED燈。清理籠子或近距離接觸這些燈時,建議把它們關掉,尤其是如果關閉程序需花些時間。安裝燈必須避免鳥有任何接觸電線的機會。妳的鳥必須有遠離燈源的足夠空間:長期持續在6–8吋近距離接觸燈光可造成眼睛白內障。

Alan K Jones. (2018, Jan). “Ultraviolet Lights and Skin Cancer(紫外線燈與皮膚癌)”. Parrots Magazine, 240, 42. (18/02/06)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肺.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21.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肺.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24.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肺.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25.

多數鳥擁有四對及一個不成對的肺部氣囊,連結到肺並提供龐大的呼吸容量。氣囊構造因物種而異。多數鳥,包含鸚鵡,被視為具有四對氣囊,包括頸部氣囊(cervical)、前胸氣囊(cranial)、後胸氣囊(caudal thoracic)與腹部氣囊(abdominal)。不成對的鎖骨氣囊(clavicular air sac)位在入胸嗉囊處,胸腔內外皆有分佈。胸腔內構造包圍著主要血管、食道和鳴管,與進入胸骨與胸肋的憩室。胸腔外構造呈現出進入胸肢的憩室。
前方氣囊由頸部和前胸氣囊組成;後方氣囊由後胸和腹部氣囊組成。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肺.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22.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Air Sacs”(認識呼吸系統-氣囊).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66. (18/01/24)

17/12/27
在明尼蘇達州的寒冬裡,我們想談談凍傷與水禽。
水禽因為有巧妙的血液系統,牠們基本上不會被凍傷,即便在最冷的溫度下。
不過受傷、生病或鉛中毒的鳥無法四處移動,將引發凍傷。
這隻年輕的黑嘴天鵝因久傷未癒無法飛行或自在移動而凍傷腳。雖然牠的其它傷口復原良好,我們仍在設法處理且有點擔心凍傷方面。
我們在等凍傷完全消失,這可能需要幾週,即便我們必須手術移除大部分壞死的蹼,只要讓牠保有約三分之一,牠會沒事的。
值得注意的是蹼不會再生,而天鵝需要牠們的大蹼足(看看它們有多大!)好讓自身龐大體型維持平衡,並於起飛期間在水面助跑-牠們不像鴨子能以站姿起飛。
— — —
18/1/5
凍傷已經自行消失,所有剩下的組織看起來很棒!我們預計在幾週後野放。

凍傷 (18/01/09)

鳥類的肺在形態和生理上都與哺乳動物相差很大(表22.3)。
有些常見且有誤的意見認為禽肺是固定的,無法擴張。儘管禽肺在尺寸或位置上受限,它是在呼吸週期進行擴張和收縮的動態器官。
側枝氣管中的介面活性劑用於防止液體進入氣絲(air capillary)區域,並避免滲出。這些功能的結合維持血氣屏障(blood gas barriers)微妙的完整性。
支氣管及開口的擴張和收縮由平滑肌控制。這些肌肉是非迷走神經,可以腎上腺素藥物緩解。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認識呼吸系統)”.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61–566. (17/11/28)

— — —

鳥類肺臟相對於哺乳動物要硬得多,因為其肺臟具有更多軟骨而不易被壓迫。鳥類肺臟小、呈海綿樣且相當緻密,相較於哺乳動物,其所佔的體腔空間較小。肺臟呈亮粉紅色,背側與肋架緊密相連,而使表面出現明顯皺褶。腹側面由水平中隔覆蓋。由於缺乏膈,肺臟在手術或內視鏡進入體腔時不會塌陷。
所有初級支氣管皆會分布至整個肺臟(在肺臟裡稱為「間支氣管(mesobronchi)」)並終止於後氣囊。進入肺臟時,各個支氣管會分為四組二級支氣管,其命名則依照相連的肺臟區域而定:內背側、內腹側、外背側、及外腹側。二級支氣管終止於又稱為「副支氣管(parabronchi)」的三級支氣管,此即為氣體交換處。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肺.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19.

圖22.5:鳴管(空心箭頭)和主支氣管(實心箭頭)在這隻吸收鋇的金剛體內清晰可見。在九十分鐘後拍攝的X光片上不會偵測到呼吸系統內的鋇。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認識呼吸系統)”.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67.

今年五月在柏林自然博物館(德國保存最多鳥類標本的地方)展出每一種金剛的標本。Rosemary Low參觀後寫道:

這次展覽不只和視覺衝擊有關。它也設計成讓妳駐足並思考。走私的可怕用一隻栗額金剛被塞進塑膠瓶中的插圖表達,掠食者的危險以在哈比鷹爪下的綠翅金剛呈現。提倡保育的圖例之一是假的金剛尾羽如今有時被巴拿馬人用於頭飾,旁邊則是藉由殺死金剛獲得羽毛製成的頭飾。

我特別喜歡這個展覽,它指出鳥類受到威脅及喪失多樣性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巴西的塞拉多是好幾種金剛的家園,為了密集種植大豆,多數已被破壞(我已親眼見證)。這些大豆大多出口到西歐,最終用於餵食產肉動物-牛、家禽和豬。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吃這麼多肉嗎?

這是個特別的展覽,遠超出我所期待。之後有望在歐洲其它城市繼續展出。柏林閉展日期尚未決定,但很可能還有幾個月。它有讓成千上萬人對美麗卻又飽受威脅、充滿魅力的金剛大開眼界的潛力。

展出標本栩栩如生,據Rosemary所述,這隻在老式圓籠中的咬毛綠翅金剛甚至連籠底糞便都還原得鉅細靡遺 圖源 影片

Rosemary Low. (2017, Nov). “The museum where Macaws come to life”. Parrots Magazine, 238, 34–36. (17/11/23)

鸚鵡似乎很能忍受翅膀切除術,不過飼主往往產生情緒上的狀況,動手術前會需要外科醫師詳細的諮詢。當切除術並非用在鳥的嚴重創傷,而是來自腫瘤、骨折無法癒合或慢性感染,手術會順延一至兩天好讓飼主有時間做決定。
源於腫瘤或感染的切除術,拍攝術前的放射線影像是必要的,以確保可能由近軀端蔓延感染至皮膚或軟組織的骨骼完全被切除。

:翅膀因槍傷被切除的鴨子,術後順利存活

切除翅膀
進行翅膀切除術時,希望盡可能靠近末端動手術。這能讓翅膀保留一部分正常的平衡功能。有些禽類患者在切除部位受創,可能需要一個更接近軀幹的切除位置。翅膀切除術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別:末端、翅膀中段和近軀端。翅膀末端切除術可解釋為由末端至腕關節的切除術。這種手術的適應症[1]包含翅膀末端無法動手術的腫瘤、嚴重創傷或慢性感染。這些一般出現在小型鳥如虎皮、牡丹或玄鳳身上,這些鳥種對切除術的需求並不罕見。
翅膀中段或肘關節切除術適用於有外傷、橈骨或尺骨無法癒合、腫瘤或三級飛羽末端受感染的中小型鳥。在這個部位執行切除,鳥將喪失飛行能力,但會維持翅膀的平衡運用。
近軀端或靠近肱骨的切除術適用在傷至翅膀末端的慢性創傷、腫瘤,無法癒合或開放性、被嚴重汙染的骨折與嚴重感染。鳥會失去翅膀的平衡能力,但多數鸚鵡似乎能適應無礙。

[1] 適應症:indication,又叫指征,指藥物、手術等方法適合運用的範圍、標準。

Soft Tissue Disorders-Miscellaneous Surgical Procedures-”AMPUTATION(軟組織病症的手術解法-其它外科手術-截肢/切除術)”. Clinical Avian Medicine, 35, 823–825. (17/11/15)

氣管(trachea)鬆散地出現在頸部右側、腹部至食道。氣管在胸腔入口沿著嗉囊下方前進至進入鳴管為止。鳥的氣管與哺乳類不同之處在於它更長且直徑更大-兩者皆為麻醉時結構上的考量因素。多數禽類的氣管由完整的軟骨環(cartilaginous rings)組成。這些軟骨環會隨鳥變老而鈣化。鳥種之間氣管長度、結構與組織的位置差異很大。有些鳥,如美洲鶴擁有延伸至泄殖腔、在連結至鳴管前先加倍繞回胸腔入口的氣管。其牠鳥種(灰鳳冠雉)有類似結構,但氣管是經過胸骨外側的皮下。
音調也由氣管的長度與氣囊是否膨脹或扁平來控制。長的氣管與膨脹的氣囊產生響亮、低頻的聲音。
牽涉到鳴管的病狀能在發現病徵時被診療是最好的。鳥若停止出聲或聲音有異,應立即評估鳴管周邊區域的病變發展(常是麴菌病)。
透過臨床診斷發現的漸進式變化如呼吸困難、咳嗽或氣管分泌物會更難以成功解決(圖22.4)。氣管和主支氣管含有杯狀細胞,內壁有帶纖毛的偽重層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成年灰鸚出現嚴重的急性呼吸困難,伴隨張嘴呼吸。放射線影像顯示出一個在鳴管位置(箭頭)的軟組織腫塊。影像中的肺和氣囊被視為正常。以氣囊管輸送異氟醚讓動物維持麻醉狀態下,用2.7mm的內視鏡進行氣管鏡檢查(Tracheoscopy)。採自鳴管肉芽腫的培養物,對麴菌屬呈陽性反應。(承蒙M. McMillan提供)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認識呼吸系統)”.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60. (17/11/15)

— — —
為了因應增長的氣管,鳥類氣管的直徑需較同體型哺乳動物寬以減少空氣阻力。…然而,這也導致鳥類的無效空間(dead space)為哺乳動物的4.5倍大。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鳥類增加潮氣容積,並具有較慢及較深(相較於體型)的呼吸速率。若體重100克的哺乳動物休息時的呼吸速率為每分鐘100次,同體型的鳥類則約為每分鐘30次。…鴕鳥則為所有鳥類中呼吸速率最慢的,約每分鐘3到5次。
鳴管依照位置可分為氣管性、氣管支氣管性或支氣管性鳴管。氣管支氣管性鳴管為最常見的分型(圖6.39),位於氣管分支處,並在分支處具有稱為「鼓片(pessulus)」的正中軟骨。鸚鵡的鳴管也屬此類,但缺乏正中鼓片。

鳴管由一系列特化的氣管支氣管軟骨組成,具有兩個可振動的鳴膜及可改變膜張力的肌肉。此薄膜位於內側及外側支氣管,在呼氣時,經過鳴管的空氣振動而發聲。周圍的鎖骨間氣囊推動這些膜使聲音共振。
雖然鸚鵡有驚奇的說話能力,但只具有相對簡單的鳴管器及三對鳴管肌肉。鷹僅具一對,而鳴鳥(songbird)則具五對鳴管肌肉。許多鳴鳥的鳴管兩側可獨立控制,使牠們可自行唱出二重奏。

鳴管為氣管狹窄處,因此為常見種子等異物阻塞或真菌性肉芽腫的部位。聲音出現變化的鳥類應進行鳴管內視鏡檢查。其他造成聲音變化的常見原因為甲狀腺腫大壓迫鳴管,或造成圍繞甲狀腺的鎖骨間氣囊受損。

Bairbre O’Malley. (2012). 禽類解剖與生理學-氣管/鳴管.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120–121.

妳聽說過如果妳碰觸幼雛或鳥蛋,親鳥會聞到妳的味道並棄巢嗎?這完全不是真的!多數鳥的嗅覺不太發達,絕不會知道妳碰過牠們的巢。不過,這規則有個例外。紅頭美洲鷲/火雞禿鷹(turkey vulture)擁有整個動物王國裡最好的嗅覺。牠們能聞到一兆分之一的稀釋物體,也能聞到遠至半英里外、十二小時前的新鮮屍體。人類不是唯一知道這點的-其牠包含烏鴉、黑美洲鷲、鳳頭卡拉鷹,甚至年輕鷹類都會尾隨紅頭美洲鷲,希望輕鬆撿到一餐!牠們的嗅覺有助於在更開放、其牠鳥類可能無法找到的區域發現食物。我們在美國老鷹基金會很榮幸能照顧兩隻紅頭美洲鷲。圖上的是George,三十二歲雄性。雖然他越來越老,他依然充滿個性、大膽且一定為每個人帶來笑容!

American Eagle Foundation (17/11/14)

山雀在秋天換上嶄新厚重的羽毛。牠們的羽毛比多數鳥更為密集,為牠們形成舒適的羽絨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山雀在夜間透過將自身體溫由華氏108度降至85度(攝氏42度至29度)以適應嚴寒。如此一來鳥保存了自身儲存的保溫脂肪。

How Does the Boreal Chickadee Survive Arctic Winters? (17/10/23)

母鳥腔道問題!這隻母虎皮被贈至我們救援所時帶著下垂的大肚子並在棲木上休息。我們先用注射器與針頭從膨脹處排出幾乎一茶匙滿所謂腹水的液體。腹水排出後我們能感覺出使人聯想到畸形蛋的堅硬塊狀物,起初希望在麻醉中把它從她的子宮頸和肛門口拉出來。我們擠出一些由蛋黃和白色無蛋殼物質組成的「碎蛋」,但較硬的部分無法通過。幾天後我們重新麻醉她,進行子宮切除術移除子宮。鳥類卵巢妳不能移除是因為它們接近大血管,風險太大。我們一年至少看到5至10隻鳥這樣子宮阻塞,或我們喜歡稱呼的「clogged plumbing syndrome」,因蛋發育過程出問題導致。物質和液體(以她的情況)也會累積並撐開腹部(嚴格來說在鳥身上稱為體腔)。這隻鳥在腹肌撐開直到破裂時形成疝氣。由於手術需要很長時間,她在子宮切除後復原時我們決定延遲幾週再修復她的疝氣。妳知道多數的鳥只在牠們身體的左側發育卵巢和子宮嗎?這是為了減輕自身重量而更容易飛行。所以,妳有在今天的案例中學到新東西嗎?

Julie Burge 禽類醫療案例日 (17/09/13)

尾脂腺分泌的蠟狀物運用在全身羽毛,它被假設能消滅真菌和細菌,進而潛在地為羽毛維護提供重大益處。我們分析了212種鳥的各式尾脂腺尺寸,以判定其機能與腺體大小的生態相關性。擁有較大尾脂腺的鳥種具有更多鈍角亞目而非絲角亞目的咀蝨(chewing lice),以及更多的羽蟎。與相對較大的尾脂腺有關的一個健康優勢是因為這樣的鳥種有更高的孵化率。這些發現和尾脂腺控制微生物群落的假設一致,有些咀蝨的分類群因這些防禦機制而分化。

(2010 Jun). Ectoparasites, uropygial glands and hatching success in birds. 163(2):303–11. (17/08/30)

尾脂腺感染與形成腫瘤的難以區別是因為兩者皆導致明顯的疼痛、腫脹和發炎反應。常出現腺瘤、腺癌及鱗狀細胞癌。永遠應採取活組織檢驗以進行鑑別診斷。透過刮除術、培養菌與敏感度測試治療膿腫,伴隨適當的局部與全身性抗生作用。自殘尾脂腺本身和周圍是常見於鸚鵡的特徵。復原期間頸圈的應用、豐富生活環境與手術移除尾脂腺都證明是有效的。

Neil A. Forbes. (2016). “Soft Tissue Surgery(軟組織手術). Avian Medicine (Third Edition), 294–311. (17/08/30)

靈長類和鳥類眼睛的一個有趣差異是,靈長類晶體可濾除400nm以下的光波波長,使紫外輻射看不見。但鳥的晶體在光學上是透明的,且看來可傳送低至約350nm的光波波長,讓鳥能看見其附近的紫外輻射,並只吸收對鳥來說不危險的那些紫外線波長。近期研究顯示鳥可能自尾脂腺分泌一種物質,塗抹在羽毛上,在紫外光譜範圍內可以看見。這被懷疑或許是鳥能透過羽毛上的紫外線顏色來肉眼識別其牠鳥性別的方式之一。雖然這尚未被證實,但已知鳥能看到正常人類可見的三種視色素,稱為三原色(trichromatic),有鑑於牠們能看到紫外光範圍,牠們可能擁有四原色(tetrachromatic)。
晝行性(白天活動)鳥類的錐狀細胞比桿狀細胞多更多。
有些鳥擁有出色的適應性。例如水鳥和生活在開闊平原的鳥種有個特殊的視網膜區域,能精確校準水平線作為參照點。晝行性禽類眼睛的生理特徵使牠更容易看到整個全景,如哺乳類能看到單一細節一般。像是鳥和人都能自250英尺高處看到一隻老鼠,但人只能在自己專注盯視時看到,而鳥可以不必直接看向牠便能辦到。此外,鳥可以只看一眼就一目了然地看到田中所有的老鼠,人只能透過區域掃描努力搜尋。鳥消化細節的速度比人還快,偵察與追蹤動向的能力也更好。貓頭鷹能比人更有效地收集光線,可以在我們認為是暗處的足球場另一端看到一隻老鼠。必須能看見水面下的潛水鳥種在視網膜有兩個獨立區域用於聚焦,由於牠們下水時眼球會因水壓變形。

視覺 (17/08/29)

施行睪丸切除術的症狀包含睪丸腫瘤、睪丸囊腫,以及對藥物治療無反應的睪丸感染與發炎狀況。腹腔鏡手術是睪丸生檢法的首選。閹割技術包括運用於雞的單純截取、雷射切除、血管抽取與完整手術切除。除非整個睪丸被完全移除,睪丸再生是極常見的。移除睪丸具有顯著的出血風險,不應用來取代行為治療、改變環境或與睪固酮相關行為疾病的外因性荷爾蒙治療。此外,遭閹割的甘柏氏鵪鶉和鱗鵪鶉維持華麗的繁殖期羽毛且展現明顯的侵略性,顯示這些行為是透過學習或荷爾蒙影響,而非因睪丸產生的睪固酮。手術前先進行藥物治療,以降低睪丸活性程度。

ORCHIDECTOMY AND TESTICULAR BIOPSY(睪丸切除術與睪丸生檢法). Clinical Avian Medicine, 35, 818 (17/08/25)

鳥有三個眼瞼,狗和貓也是如此。上下眼瞼有類似睫毛的小鬃毛。多數的鳥只在睡覺時閉上眼瞼,並單獨用第三眼瞼眨眼。第三眼瞼,也就是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位於眼睛最靠近鼻孔的那側。瞬膜在家禽身上每分鐘刷過眼睛約30–35次,若物體突然接近眼前或有東西碰到頭部也會如此。第三眼瞼像鏟子般將多餘液體清到眼角排洩處。鳥的瞬膜大部分是透明的,如此在眨眼瞼時便不會影響視線,這對許多身為被掠食動物的鳥來說很重要。據說有些鳥飛行時第三眼瞼會蓋住眼角膜,避免它在飛行期間乾涸,就像鳥的護目鏡。

眼瞼瞬膜 (17/08/25)

鸚鵡沒有辣覺嗎? (17/08/22)

所有野生辣椒具有不同含量的辣椒素化學成分與相關化合物(甜椒因其辣椒素含量低而被選擇栽培)。辣椒素不是蛋白質,它是與香草醛有關的含氮脂質。此化合物對某些哺乳類的痛覺受器(nociceptors)具有強烈刺激作用。1997年發現關鍵的受體分子,一種在細胞表面發現的蛋白質。當辣椒素與其接觸,便觸發細胞內一系列被大腦視為疼痛的反應。這些反應和熱傷害的結果相當類似,因此我們感覺辣椒很燙並非巧合。
辣覺其實不是一種味覺。味蕾只分為五種(鹹、甜、酸、苦以及近期發現的味精)。辣椒素本身無色無味。將我們所形容辣的「味覺」描述為辣的「痛覺」可能更好。對辣椒吸引力的可能解釋之一是身體製造止痛的腦內啡來抵抗疼痛,和嗎啡類似,且腦內啡本身是令人愉悅的。換句話說,我們吃辣椒是因為當我們停下來時感覺很棒。
雖然哺乳類攝取含量少於100–1000ppm的辣椒素,但鳥類會樂於吃下高達至少20,000ppm(注意,我們這裡談的是2%的純辣椒素)。差異似乎在於鳥的受體細胞大多對辣椒素不敏感。某些化學改質會讓辣椒素變得使鳥厭惡,顯示出分子結構才是關鍵。辣椒素的敏感度可能是鳥類與哺乳類受體之間最廣為人知的差異,雖然對哺乳類來說具刺激性的其它許多物質鳥似乎也不敏感(相反的例子是鳥類厭惡但哺乳類無妨的methyl anthranilate、葡萄香精)。這種差異被應用在混合物中添加辣椒粉或辣椒素,以防松鼠偷吃飼料的一些市售鳥用種子。
辣椒果實中含有辣椒素的原因看來是確保自己的種子適當分散。當鳥吃下野生辣椒果實,種子通過腸道未被消化,依據鳥的飛行範圍而落腳於遙遠、競爭較少的成長位置。若果實由較大型哺乳類攝取,種子要不是被消化,便是回到與親本植株更靠近的地方。研究顯示野生辣椒種子實際上幾乎由鳥在散播。
假如哺乳類對辣椒素這麼反感,人們或許會猜想鳥類是否能透過將化合物保留在身體或羽毛中來自我保護。儘管許多昆蟲都這樣做,這在鳥身上似乎不常見。(其中一個例外是新幾內亞的林鵙鶲Pitohui,牠身上所含的神經毒素顯然出自牠的飲食。)
文源
— — —
在過去,人們認為鳥的味覺並不發達。味蕾位於多數鳥種舌頭的根部。有些鳥在上下喙的末稍內部和鼻後孔附近的口咽頂部具有味蕾。鸚鵡的味蕾在鼻後孔兩側的口咽頂部,以及喉頭前端的口咽底部。相較於人類的10,000個味蕾與兔子的17,000個,綠頭鴨的味蕾不到500個。鳥確實擁有味覺,也明確展現出味覺偏好。
文源
— — —
有些鳥似乎有發達的味覺:
三趾濱鷸和黑腹濱鷸可區分出有蟲與無蟲出沒的沙子。
蜂鳥可辨別糖份濃度不同的糖水。
文源
— — —
由於鳥的味覺粗糙,當牠們對特定食物展現偏好,依靠的通常是其它因素。鳥選擇一種食物可能不是因為它的味道,而是它更容易取得、競爭較少、更適合用自己的喙吃它,或它對自己來說具備更高的日常營養需求。
文源

嘴內的口咽包含舌頭、聲門、鼻後孔、顎、唾腺、食道、等同於禽類耳咽管的開口以及喉頭(larygeal mound)。舌內有骨頭,用於集中、控制食物並吞嚥。…當鳥閉上嘴,聲門會剛好緊貼在鼻後孔狹縫中,於是從鼻孔到氣管便形成一封閉連結。人類自鼻孔呼吸時,空氣通過喉嚨後方,這是穿過喉頭前往氣管的開放空間。

…其中一個鼻竇位在眼睛後面,這是為什麼有些呼吸道與竇部遭感染的鳥,眼睛會出現腫脹和分泌物。一般在鼻後孔狹縫邊緣出現的細小突起,稱為乳突(papillae)。其它指向喉嚨後方的乳突可在口咽內發現。第二種較小的狹縫位在鼻後孔狹縫後面。這是通往中耳的漏斗形裂口,透過耳咽管(pharyngotympanic tube)連結。中耳遭感染的鳥往往具有紅腫裂口。這個裂口對飛行於高海拔的鳥來說很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平衡中耳內的壓力。我打賭妳不曾想過鳥的耳膜在牠們飛升時會向內或向外鼓起,就跟我們人類搭飛機時一樣!

Avian Anatomy (17/08/14)

鸚鵡沒有軟顎。空氣自鼻腔穿過鼻後孔狹縫(口咽 choanal slit/oropharynx)到達鼻後孔,接著進入氣管的聲門裂(rima glottidis)。鼻後孔狹縫的型態隨鳥種變化,但狹縫皆應略微濕潤。上顎的腹側表面及鼻後孔邊緣有大量指向尾側的鼻後孔乳突,在雞形目品種身上最明顯,同樣也出現在多數鳥種。

伴隨乳突突出部分脫落的腫脹、發炎鼻後孔組織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披衣菌症),以及在長期生病、營養失調或抗生素用藥不正確之後,繼發性感染念珠菌症的免疫抑制階段。乳突的存在與否不是近期呼吸道疾病的診斷指標,因為它們脫落後很少再生。病毒感染(痘病毒、疱疹病毒)、過度角化可造成喉部病變,其繼發性病因有維生素A缺乏症、念珠菌症、滴蟲病、乳頭狀瘤症與腫瘤。種子也可能卡進鼻後孔狹縫,導致呼吸相關症狀或為了清出種子而不斷移動舌頭。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認識呼吸系統)”.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59, 560. (17/08/14)

野生動物臨床解剖生理學 p.119, 120

鼻腔、眶下竇與有孔的顱頂互通,形成竇或鼻部通道中的發炎反應可影響頭部多數結構的情況。鼻部系統大量的凹槽與延伸使竇部感染難以治療。加上嚴重的慢性鼻竇炎,壞死的乾酪樣殘屑累積可造成鼻孔、鼻腔、鰓蓋和鼻甲骨的破壞。這種程度的破壞特別常見於受麴菌感染而罹患鼻竇炎的亞馬遜鸚鵡與非洲灰鸚身上。眶下竇中殘屑引起的發炎或累積會導致眼眶周圍腫脹。

慢性鼻竇炎可使眼球內縮入眼窩內(凹陷竇症候群 sunken sinus syndrome)。問題往往出現在單側,不過偶爾兩側都會發生。有些病例會在鼻竇炎治癒後發炎消退。(courtesy of L. Karpinski)

Thomas N. Tully, Jr. Greg J. Harrison. “PNEUMONOLOGY(認識呼吸系統)”. Avian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禽類醫學原理與應用), 22, 558–562. (17/08/11)

喙部尖端也包含赫氏體(Herbst corpuscles)。這些封閉神經束不僅提供喙部的觸覺資訊,也讓喙對疼痛敏感。因此鸚鵡的喙除非有生長上的問題,否則不應修磨。

慢性鼻竇感染可導致不斷彎曲或比另一側更長的喙。

只有幾種罕見鸚鵡具有相當特定的飲食,多數鸚鵡都是奉行機會主義的雜食性動物。鸚鵡幾乎會吃掉牠們覓食時所遇到任何可以吃的東西。每一天都能囊括樹葉、花苞、堅果、種子、漿果、蔬菜與所有類型的農作物、甲蟲幼蟲及昆蟲-甚至觀察到牠們吃路殺動物。這是為何有這麼多鸚鵡專家建議多樣化的健康食物而不僅止於顆粒或加工飼料的原因之一。

鸚鵡有對趾足(zygodactyl feet)。意味它們兩趾在前且兩趾在後。有這種足型的鳥最常出現在攀爬類。啄木鳥科與杜鵑科的鳥也和某些貓頭鷹一樣有對趾足。走鵑(Roadrunners)是杜鵑科的成員,儘管牠們不被視為攀爬型的鳥但也有對趾足。值得注意的是鸚鵡每支腳趾內的骨頭數量不同。鸚鵡的腳也有些微差異。例如,我發現凱克的兩支前趾看起來比其牠鸚鵡靠得更近。也許是因為牠們住在樹冠層,花費大量時間跳躍而不僅僅是攀爬?

幾年前有個關於鳥類視力的節目。它基本上解釋說鸚鵡視力敏銳到足以看出我們臉部微血管顏色的變化,進而確定我們處於哪種情緒。

多年來在生物學上探索出各種定律和規則,其中一種被稱為「Gloger’s rule」。這種定律指出,生長在高濕度環境的溫血動物其皮膚、毛髮或羽毛中容易擁有較暗的色素。雖然實際的羽毛色素可能是褐色,它的結構會使羽毛呈現藍或綠色。很多亞馬遜飼主注意到的一個例子,是當她們鸚鵡的亮綠色羽毛浸濕,水阻止我們看到結構色,我們只能看到羽毛中的色素。在為何熱帶鳥種的羽毛色彩變得更豐富且更深是有益的研究中,研究員表示潮濕氣候下的羽毛剝蝕地更快,因為它們有更多細菌滋生。較暗色的羽毛較不容易分解,所以擁有更多色素和色彩的鳥易於擁有更健康的羽毛。

鸚鵡是鳥類當中最瀕危的科別之一,沒有我們幫助強化世界各國政府對環境上的關注,很多將隨著其它K-擇汰物種自野外消失[1]。當然,這對生活在我們稱之為地球的生物圈上的所有動植物來說都是如此。

[1] K-擇汰物種(K-selection)是擁擠的生態區位中強而有力的競爭者,並更集中投資在較少的子代,每一個子代個體有比較高的機率存活到成年。

Megan Matthews. (2017, Jul). “What Makes a Parrot a Parrot?”. Parrots Magazine, 234, 18–20. (17/07/11)

布拉格查理大學的科學家測量32種不同鳥類的腦細胞數量,包含烏鴉、鸚鵡、鴯鶓(澳洲鴕鳥)及貓頭鷹。她們發現鳥類大腦一克腦細胞的平均值是哺乳類的兩倍。例如研究員發現,嬌小的戴菊(goldcrest)體重雖比一隻老鼠輕九倍,其腦細胞卻多出2.3倍。

但鳥類國度的重量級思想家是烏鴉與鸚鵡。像渡鴉(raven)的腦重量是10.2克卻有1.2億個腦細胞。相較於捲尾猴(capuchin monkey)腦重量是多出四倍的39.18克,但僅存1.1億個神經元。

作者寫道她們發現了「一個直接的解謎方法:鳴鳥和鸚鵡的腦含有極大量的神經元,其神經元密度遠超過哺乳類身上所發現」。她們補充:「由於這些『額外的』神經元主要位於前腦,大型鸚鵡和鴉科擁有與腦部更大的猴子相同或比牠更多的前腦神經元數。」

擁有更多腦細胞只是鳥類腦部的優勢之一。透過更緊密地包束神經元,同時加快了它們處理訊息的速度,研究員表示,這也「進一步提高這些鳥的認知能力」。

作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寫道,鳥如今在許多方面看來已是黑猩猩、大猩猩與紅毛猩猩在智力上的競爭對手。她們寫道:「鴉科(烏鴉、渡鴉)與鸚鵡在認知上似乎優於其牠鳥種,和眾猿於許多心理學領域相媲美。牠們製造並使用工具,富洞察力地解決問題,推論因果機制,在鏡中辨別自身,計畫未來需求,並使用自身經驗預知同類甚至人類日後的行為,上述都只是些顯著的能力。此外,鸚鵡、鳴鳥(包含鴉科)與人類及其牠一些動物享有罕見的聲音學習才能,鸚鵡能學習字彙並用於和人類溝通。」

作者寫道,鳥變得更聰明的一項重要因素看來是鳴唱複雜曲調。鳴鳥如大山雀擁有比原雞(red junglefowl)小五十倍的腦-腦神經元數量卻大致相同。

即便如此,較不擅鳴唱的鳥,具有相當於靈長類皮質中所發現的腦細胞密度。

儘管無法唱出悅耳聲音,烏鴉和渡鴉的腦部似乎是鳴鳥腦部複雜結構的「放大版」-顯示牠們的祖先可能比如今更常鳴唱。

Colin Fernandez. (14 Jun 2016). ‘Birds found to have more brain cells despite organ being much smaller’, Science Correspondent For The Daily Mail. (17/06/17)

圖一中強健柔韌的羽莖(scapus,標示為Sc.),方便起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羽軸(rhachis,標示為R1),二是羽軸根(calamus,標示為C);披針形突起的羽枝(rami/barbs,標示為R’)並排固定於羽軸兩側,朝向羽毛尖端。羽枝之間可以觀察到間隙,充滿極多又小的突起,以肉眼辨識更像是鬃毛(bristles);這些是羽小枝(radii/barbules,標示為R),這些是我們必須解釋的羽片(vexillum,標示為V)中主要結構。要注意羽片是個緊密接合、有彈性的網狀組織(德文稱其為鬍子),羽枝和羽小枝由下述方式互相連鎖組成。

剛才提過羽枝彼此的間隙充滿稱作羽小枝的極小突起;其中每一枝突起都會發現兩排,一排指向羽毛背側,而另一排朝向其外側或內側邊緣,視情況而定,且既不指向羽毛尖端,也非羽毛基部。現在如果我們用鋒利的刀沿著這些羽枝切下,我們將順利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一些羽小枝,雖然它們只有這些共同點,它們都可被比擬為層狀組織(lamellae),進行我們所熟知的縱向「纏繞」過程。可看到那些朝背側的羽小枝(圖四)約自身長度一半的分層,分層可想像成被切成多條長、細、線狀的突起,有些尖端呈鉤狀。呈鉤狀者被稱為「hamuli(鉤狀突起)」,其它的一般稱作「cilia(纖毛)」。鉤狀突起局限於羽小枝的腹側邊緣,但纖毛會出現在背腹兩側。

近軀端的羽小枝除了纏繞之外,它們的上緣還會稍微明顯地朝中空表層摺疊過去,如圖三。在超過自身長度一半的位置,此邊緣騰出空間給缺口,其迅速縮小的尺寸很快與近乎線狀的尖端摻合,轉為這些羽小枝長出的末端部分。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在缺口邊緣,羽小枝以細微角度彎向自身,彎曲末端緊密靠近,如圖所示。

羽小枝的整體構造太多。這樣纏繞的理由和連鎖的實際方式都是我的讀者至此自然會問的。

或許看看圖二能比單純描述解釋更多。這張圖有橫跨兩根羽枝(標示為R)、與末端羽小枝平行,或等同於和羽軸(標示為P)平行的截面部分示意圖。正如我所述,這張圖不言而喻,但我想請大家注意以下細節。

圖二中可觀察到末端羽小枝的近軀端平攤,呈現出平坦、部分重疊的分層,約其長度一半處遇到突然往垂直方向的扭轉,接著分裂成前述之小鉤和纖毛。可以看到這些小鉤往下插入僅容許小鉤穿過的近軀端的渦形上緣之間。近軀端的羽小枝有點令人費解,或許是透過截面看的關係;然而作為圖一之參照,這是無可避免的,我想說明清楚。掌握了這些結構的真正關係,除了經折疊的上緣之外暫時不太有其它要注意的,其功能明顯是讓小鉤牢牢固定住,如剛描述的往下插入它們之間;藉由它們較低邊緣的逼近形成相對較深的溝槽。這些溝槽不會維持太遠,若有,則通過最接近軀幹的小鉤;就這點可以看出這些羽小枝截面的尺寸縮減,止於接近下一根羽枝的表面。此時只待讀者運用想像力,馬上看出必須在羽枝上施加稍強的張力來拉開它們,如果妳能在一些大羽上做實驗,妳會感到十分滿意;然後切開一些羽枝基部,看看透過反向拉扯末端,小鉤理所當然地沿著溝槽邊緣滑動有多容易拆散它們。

話說「纏繞」一詞。近軀和末端的羽小枝們呈縱向彎曲或「纏繞」,但圖二裡羽小枝外觀「平坦」且分層無彎曲!怎麼回事?嗯,我已選了顯微鏡下在原位的它們所呈現的外觀;除非看到截面,否則其扁平的層狀組織、沿著羽枝傾斜固定的外觀很難想到這些,即便在高倍率下檢查也無法展露物體的真實狀態。它們的實際截面型態如圖五,出現三根在靠近基部處被切斷的羽小枝。

論及近軀端溝槽部分時,我們現在要做的與其說是提出它們的構成原因,不如說是對那種末端給予聯想。細心的讀者率先想到的是,如果這些邊緣不受約束,且直指向下,它們可能不是小鉤的威脅來源,由於後者或許會頻繁地抓住自己下方而非上方邊緣;而目前的安排讓人聯想到雙重目的:首先,為提供翅膀(飛羽)下壓的防風表面,避免小鉤受上衝的空氣位移;其次,為導致優秀的羽毛彈性,小鉤自由滑過光滑中空的表面,但不容易使它們的抓握放開。當然這些觀點看來有些好理由。

羽小枝的相對位置如其型態各不相同。末端和近軀端序列都可能自羽枝隆起處出現,或者羽小枝末端可能出現在羽枝上部邊緣,但近軀端沿著下方邊緣相當靠近地蔓延。羽小枝末端通常由伸出的突出部懸吊,自扁長形的羽枝隆起處形成,在其之間根據檢查部位來自初級、次級、覆羽,或從羽片的內外邊緣能發現每種可能的層次變化。

更多圖示:1 2 3 4 5 6 7

Macmillan. (1893). ‘The Interlocking of the barbs of feathers (羽枝的交互連鎖)’, Natural science : a monthly review of scientific progress, v.3, 197–203 (17/04/11)

健康鸚鵡的消化系統可處理任何我們餵給牠們的健康食物,包含蔬菜、煮熟豆類、穀物和水果。有些蔬菜如果稍微蒸煮過會更好消化,但不該煮得過熟以免破壞營養成分。食物以化學或物理方式被分解的每一步都讓營養被身體代謝和利用-這就是關於消化的一切。

…消化持續進行,食物接著在前胃中被胃液分解。下一步是進入肌胃(砂囊),襯裡黏膜分泌的類角蛋白液在食物周圍硬化,幫助碾磨任何堅硬食物。此角蛋白表面硬到足以磨碎所有食物內容。這一步驟讓鸚鵡對砂礫(grit)或碎石(gravel)的需求變得不必要。事實上,砂礫太多可造成砂囊阻塞,傷害消化系統的襯裡也使食物中的營養素更難以代謝。這在鳥無法得到身體需要的適當營養時會形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市面上的鸚鵡產品仍有很多是無用甚至危險的,砂礫/碎石是其中之一。

食物從砂囊移入小腸的十二指腸,膽汁分泌物持續進行分解。然後通過小腸其餘部分並進入大腸作額外消化。最後,廢料短暫儲存於泄殖腔直到它們通過泄殖腔口。對健康鸚鵡而言這是相當完善的程序,蔬菜物質被分解、代謝,未被利用者作為廢料排出。

我們都見過「健康教科書」排泄物的照片-包圍一圈白色糊狀物,結實、蟲般盤繞的綠色外觀通常圍繞著清澈液體。綠色的是糞便,白色糊狀物是尿酸鹽,清澈液體是尿液。

這並非攝取健康飲食的鳥的排泄物,這種排泄物是以種子為主食。排泄物是鸚鵡吃下什麼的良好暗示。例如,攝取大量蔬菜和一些水果的健康飲食,排泄物看起來不會如上述。它們看來更像時而非常結實時而更濕的「一攤」。地瓜、紅蘿蔔和南瓜能產生淡黃色或淺褐色的排泄物。如果妳餵鸚鵡吃藍莓、覆盆子或甜菜,排泄物帶紅色妳不必急著帶牠就診。青花菜與其它綠蔬可帶來綠色色調。若妳的鸚鵡剛吃完一些瓜類、葡萄或蘋果,牠的排泄物水份有可能比平時更多。這被稱為多尿而非腹瀉,單純反映食物的含水量。緊迫之下的排泄物也會有濕稠度,不過鳥一旦放鬆後就不會持續。當鸚鵡吃下大量滋養丸,牠們的排泄物可具有黏土塑形般的稠度。含人工色素的滋養丸能產生非常奇怪的排泄物,對鸚鵡來說並不健康。

尿酸鹽呈石灰綠色糊狀的排泄物可能是鸚鵡熱的徵兆。番茄湯般白粉至紅色的排泄物可意味重金屬中毒,比如妳的鳥吃下含鉛的東西。淡黃色排泄物過多可能是肝臟問題的跡象。費力排便也應觀察。若只發生一次,可能沒什麼問題,但若是母鳥,這或許是卡蛋的徵兆。新鮮的鸚鵡排泄物不常有氣味,但有異味的排泄物可能遭細菌感染。

Vivian Miller. (2017, Apr). “A Healthy Parrot’s Digestive system is VERY Effective”. Parrots Magazine, 231, 30–31. (17/04/11)

鼻甲(conchae)是鳥喙中複雜的結構,它調節被吸入的空氣溫度,並回收利用被呼出的空氣水份。北卡羅來納大學的Raymond Danner Wilmington與其同事使用電腦斷層掃描來檢查兩個歌帶鵐(Song Sparrow)亞種的鼻甲,其中一種住在溫暖、乾燥的沙丘,另一種住內陸的潮濕棲地。在沿著濕氣梯度生活的鳥類鼻甲首次比較中,住沙丘的歌帶鵐鼻甲具有較大表面積,且在喙內的位置比牠們的內陸親戚更外側,理論上提升了牠們喙部冷卻空氣和再回收水的能力。

「我們一直在研究鳥喙作為散熱器的作用,專注於自外部表面的熱度流失與當地氣候的適應性,當我們開始想知道發生在喙部裡頭的體溫調節過程,我記得整個團隊第一次擠在一台電腦前,驚訝地看著第一張掃描影像。高解析度掃描顯示出許多身為經驗豐富的鳥類學家的我們從未見過或想像過的結構,我們立刻被構造華麗的前鼻甲和捲動整齊的中鼻甲所震撼。」

大嘴鳥喙調節體內溫度的研究

掃描顯示鳥類使用牠們的喙作為空調器 (16/11/12)

重要的是要記住,鳥一次只能承受失去自身體重1%的血量,如一隻500g的灰鸚或亞馬遜,籠底5ml藥匙的血是最大的安全流失量。若妳擔心妳的鳥已失血更多,緊急就醫做靜脈點滴治療很重要。

Neil A Forbes. (2016, Nov). “Wing-clipping remedies”. Parrots Magazine, 226, 24. (16/10/24)

p.380
臨床診斷活禽的心血管疾病會是困難的。鳥沒有明顯脈搏。此外,聽診對哺乳類來說是重要的標準技術,卻很難在鳥身上實行。
罹患心臟疾病的鳥往往向獸醫呈現出虛弱和嗜睡的病史。某些情況下,心血管衰竭可依據眼眶周圍皮膚(特別是灰鸚)變為藍紫色與腹部膨脹來懷疑。非專一性症狀如呼吸困難和運動耐力不足也可使初步診斷導向心臟問題,並指示更進一步的診斷程序。
放射線影像常見於禽類醫療,且成像技術建立完善。它可能(往往碰巧)透露心血管疾病的跡象,並指出更進一步診斷的需要,尤其是心臟超音波。心臟與內臟器官的位置、大小和形狀連帶主要血管的阻射率應被評估。
心臟形狀和大小的變化往往被視為心臟輪廓擴張。這可由不同病因造成(如肥大、膨脹、心包滲液、動脈瘤、發炎或贅瘤)。這些病因之間的放射線影像很難區別。在現存心包滲液的情況中,慣用的放射線影像可能指向心臟輪廓不規則的心肥大。

p.387
並行治療(Accompanying therapy)對維持循環穩定性及器官機能是很重要的。肝和腎功能會受到循環問題影響。肝會充血,腎血流量會減少,造成毒性代謝物和尿液排泄物增加,影響鳥的周身狀況。肺部機能降低可以是左心衰竭引起肺充血而直接導致。纖維化的肺會增加右心室的負擔。此外,氣囊體積減少會導致呼吸困難與低氧血症,破壞心臟。

圖12.14:罹患動脈硬化的灰鸚屍體剖檢。主動脈(箭頭處)管壁的增厚及變色

p.392
鸚形目鳥類的動脈硬化是最常被形容的血管病理變化。不同的病因皆被討論;最常見的成因是高脂血症、內皮發炎、中毒、免疫複合體、張力過高與/或壓力因素。年齡、數年的營養不良以及缺乏運動顯然在動脈硬化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常罹患動脈硬化的鸚鵡為亞馬遜(尤其是藍帽亞馬遜)、灰鸚和巴丹。
肉眼可見的變化包含動脈管壁增厚、內膜變粗糙、硬化與變淡黃色。鈣化可導致較大動脈如主動脈和頭臂動脈幹(brachiocephalic trunk)的斑塊狀或瀰漫性硬化。

動脈硬化通常在屍體剖檢時確診。臨床表現往往缺乏或僅導向初步診斷。可能的症狀包括嗜睡、神經性跡象(震顫、下肢麻痺)、運動耐力降低與呼吸困難。猝死可能發生。
供應均衡飲食與充足的運動機會是重要的預防因素。適當的飛行運動和飲食能預防此心臟疾病的主因,肥胖。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12 評估與治療心血管系統 p.380–392 (16/09/20)

各種吸蜜鸚鵡的田野調查已確認牠們的野外飲食以牠們覓食的花粉,及其它許多覓食時發現的食物為主。此外,牠們採很多花蜜,純粹提供牠們覓食工作所需的大量熱量。
當吸蜜鸚鵡被發現死於野外,牠們的嗉囊檢測顯示花蜜和其它許多牠們攝取的東西相較下份量更少。事實上,牠們的嗉囊內容物各不相同,且出現大量花粉、花卉、水果、漿果、種子、大量昆蟲、落葉、毛蟲、嫩芽、青草、被咀嚼尖細的樹皮與微量黏土等等。然後妳要觀察鳥收集食物的方式,顯然一切都從喙部開始。牠們喙部的尺寸和力量提示了牠們盡力取得的食物種類。Charmosyna屬的吸蜜擁有相當尖銳有力的喙部,適合採花粉、花蜜並收集喬木和灌木上的昆蟲,攝取軟質水果汁液匯聚處而不濺出太多浪費掉。Lorius屬的吸蜜有很大的喙部,普遍吃下上述大部分出現在野鳥嗉囊的東西。Glossopsitta屬的吸蜜有精巧細緻的喙部,不僅適合攝取花蜜和花粉,也能收集蚜蟲、小昆蟲及一些軟質水果等等。所有吸蜜鸚鵡都擁有刷狀舌,刷狀程度也明示了牠們吃什麼。舌頭越細緻且刷狀程度越高,顯示其飲食比舌上刷狀程度低的鳥更加精製。

因此這一切對餵食牠們的意義在於妳必須考慮鳥的種類以決定牠們的食物。對於我們飼養的多數吸蜜來說,花蜜很重要,但並非牠們的主食。我們一般會更多樣化供應,試著提供更多接近或等同上述牠們會在野外攝取的食物。我們應特別針對如同多數鸚鵡會做的事實,吸蜜鸚鵡一有機會的確會咀嚼柔軟的樹皮。牠們藉此自樹汁得到大量微量元素,但最重要的是牠們取得了生物素,在樹皮中介於表層和木質部之間的肉質部分。此生物素是樹汁的一部分,它將營養素帶往樹生長中的嫩芽,使其成長。它其實是種維生素B,幫助成長,特別有助於育雛的鳥。

Allan F. Manning. (2009, Feb). “What Knowledge Have We Gained?”. Parrots Magazine, 133, 21–22. (16/09/19)

尾羽和飛羽是鸚鵡身上最大最硬的羽毛,它們隔絕作用小但對飛行來說是關鍵。它們與其它羽毛不同處在於它們往往附著骨頭上,而非固定於皮膚內。
初級飛羽在鳥往下拍翅時提供向前的推力。…鸚鵡有十根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對飛行也同樣重要,它們幫助提供大量抬升力道。…多數鸚鵡有十根次級飛羽,不過數值可介於8–14根。
鸚鵡有十二根尾羽,同樣具有不對稱羽片。中央尾羽附著於尾綜骨。尾羽在操控方向與剎車上扮演重要角色。

Jessie Zgurski. (2016, Jun). “Fascinating Feather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are”. Parrots Magazine, 221, 38. (16/06/07)

整合療法(Integrative Therapies)自世界各地構成一十分廣泛的學科。這些療法許多可應用於治療寵物鳥,儘管它們都沒有特別針對禽類開發。由於鳥類尚未被馴化,留下的基因與演化方面接近其野生同類,牠們對自然療法往往非常敏感。某些形式,如整脊治療與針灸必須為禽類解剖和生理上的差異做修改。其它的可從人類或其他哺乳類身上輕易推斷,些微調整。一些例子包含順勢療法、花精、保健食品與許多草藥。其它療法如擴散芳香療法,必須謹慎使用以避免中毒反應。鳥類的整合療法在中國家禽藥學透過施行針灸及草藥療法已存在數百年。

獸醫的針灸術
針灸是以中國傳統醫學(TCM)著稱的整體健康系統之一。其它中國傳統醫學組成包含適當的營養、運動、草藥與妥善的生活方式。中國傳統醫學的主要前提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份,透過與自然界建立平衡以達到健康目的。這種自然平衡具有中國陰陽概念的特色,是事物如明與暗、溼與乾、熱與冷之間的平衡。
在鳥身上使用針灸會因牠們解剖學上的差異與生理特性出現各種挑戰。鳥具有高代謝率和相對較高的體溫(42.4° C),伴隨快速的心跳與呼吸速率。牠們中空軀體內有氣囊、含氣骨(pneumatic bones)及中空羽軸。相較於哺乳類,鳥較為乾燥,擁有極小的保溼腺體。這些特性讓鳥自然產生陽氣。因此,當鳥生病時,牠們有相對或實質上陽氣過剩的傾向。對被保定的鳥而言,使用針灸時壓力和內在焦慮也必須予以考量。此外,由於鳥出於本能地隱藏病徵,選擇針灸處之前牠們必須被徹底檢查以揭露牠們的真實狀態。
中國傳統獸醫學科中的某些病症更常見於鳥類。一般來說,這些包含肝陰虛、心陰虛、肝氣鬱結、腎陰虛、血虛、肺陰及肺燥。腎精虧虛常見於數代近親交配的玄鳳和虎皮。被描述為風濕與濕熱的外在病理因素常見於西醫診斷的微生物感染。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10 p.343–346 (16/05/05)

雖然禽類大腦只佔與哺乳類智慧相關結構的一小塊,近期對烏鴉和鸚鵡的研究顯示鳥使用牠們腦部完全不同的部位,一種被稱為medio-rostral neostriatum/hyperstriatum ventrale的禽類新皮質來思考學習。實際上,鸚鵡和烏鴉腦部與身體的比例和高等靈長類相似,兩種鳥類產生的*腦化指數不僅止於尋常的熟悉認知跡象如解決問題和使用工具,也囊括兩種長期被視為人類獨有的智能: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與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歸於心理狀態,如對自己和她者的意願、期望及覺察的能力。

腦化指數高的動物通常具有較高的智慧

對於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鸚鵡明白些什麼? (16/03/25)

平均來說,一隻鸚鵡幼鳥因嗉囊的彈性和排空快速,每次進食能容納其體重的10%。成鳥嗉囊的容量大幅下降為其體重的3%。此外,病鳥對嗉囊中的食物耐受性較低,且必須注意避免反胃和/或肺吸入異物。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7 急診與重症照料 p.221 (16/03/21)

鸚鵡具有如幼童般的相同腦波模式(見本專欄第151與152期)。這些類似的腦波模式讓我們的鸚鵡能和幼童被教導站上磅秤時會明白的相同方式理解我們對牠們說的話。

Leslie Moran. (2016, Feb). “Make your weekly weigh-in easy and fun”. Parrots Magazine, 217, 16. (16/02/25)

前往腳部與來自腳部的血管彼此十分靠近,因此血液回流身體時受到流向腳部血液的保暖。這足以供應腳部足夠的熱度避免凍結,同時大幅降低體溫流失。

Bird Cams (15/12/14)

骨骼系統
鳥類同時具有海綿狀與緊密的骨頭,其中包含骨髓膜與骨膜。禽鳥骨頭一般有使它們易於骨折的薄皮質。由於氣囊和一些骨頭如肱骨相連,與骨折有關的骨髓炎也可導致氣囊的憩室感染。諸如麴菌病的氣囊感染也能透過這些通道擴散入骨(請見第14章,放射線學)。
藍額亞馬遜含氣腔的骨頭包括肋骨、脊椎骨、肱骨、喙骨、鎖骨、胸骨、胯骨、坐骨、恥骨及顱骨。存在於骨頭中的骨髓含豐富脂肪。脛蹠骨是為進行臨床細胞學評估取得骨髓樣本最容易且最有幫助的位置。年長鳥類可因隨著鳥成熟的骨髓含量降低而更難評估。

中軸骨骼
中軸骨骼由頭顱、脊柱、肋與胸部的骨頭組成(圖4–5)。發育上鳥的顱骨數量比哺乳類更多,但成熟的鳥其縫合線往往因融合而不被注意到。

圖4–5:亞馬遜鸚鵡關節聯接的骨骼

翻譯名稱:
Sclerotic ring 鞏膜環
Premaxilla 前上頜骨
Mandible 下頜骨
Zygomatic arch 顴骨弓
Hyobranchial apparatus 舌鰓骨的舌器
Osseous tracheal rings 氣管環骨
Cervical rib 頸肋
Cervical vertebrae 頸椎
Coracoid 鳥喙骨
Clavicle 鎖骨
Patella 髕骨
Sternum 胸骨
Tarsometatarsus 跗蹠骨
Tibotarsus 脛跗骨
Fibula 腓骨
Uncinate process 鉤狀突
Femur 股骨
Pubis 恥骨
Ischium 坐骨
Pygostyle 尾綜骨
Vertebral ribs 椎肋
Sternal ribs 胸肋
Lumbosacral vertebrae-Caudal vertebrae 腰薦脊椎骨-尾椎
Synsacrum T-7 through C-1 綜薦骨T(胸椎)-7至C(尾椎)-1
Thoracic vertebrae 胸椎
Scapula 肩胛骨
Ilium 腸骨
Humerus 肱骨
Radius 橈骨
Ulna 尺骨
Ulnar carpal 尺側腕骨
Radial carpal 橈側腕骨
Minor digit 小指
Major digit 大指
Carpomeracarpus 腕掌骨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外耳道
Quadrate 方骨
Suprameatic process 道上突

圖4–6:顯示經資深作者鑒定的亞馬遜頭顱骨骼

翻譯名稱:
Operculum bone 鰓蓋骨
Lateral orbitonasal foramen 眶鼻孔側面
Medial orbitonasal foramen 眶鼻孔內側
Mesethmoid 中篩骨
Optic foramen 視神經孔
Temporal fossa 顳窩
Process suprameaticus 道上突
Supraoccipital 上枕骨
Exoccipital 外枕骨
Paraoccipital process 側枕骨突
Suborbital arch 眶下弧
Quadratojugal 方軛骨
Jugal 軛骨
Palatine 口蓋管
Prefrontal 前額骨
Pterygoid 翼狀肌
Carotid foramen 頸動脈孔
Occipital condyle 枕髁
Foramen magnum 枕骨大孔
Lamina basipara sphenoidalis 蝶骨板
Parasphenoid 副蝶骨
Vomer 鋤骨

圖4–6:續前。C. 背視圖;D. 舌鰓骨器官

翻譯名稱:
Parietal 頂軟骨
Entoglossum 舌三叉骨
Cornua 角狀物
Rostral basibranchial 喙側的基鰓骨
Parahyal process 外舌骨突
Caudal basibranchial 基鰓骨尾部
Cricoid cartilage (larynx) 環狀軟骨(喉)
Ceratobranchial cornu 角鰓節
Trachea 氣管
Epibranchial cornu 上鰓節角 (151116)

鳥頭部獨特的骨頭是在每隻眼中形成一環的鞏膜小骨。亞馬遜鸚鵡每隻眼有12個這樣的小骨。這些能藉由透照法,特別是對白化玄鳳及X光觀察到。小塊C形鰓蓋骨位於亞馬遜的鰓蓋內,阻止直接觀察鼻腔。亞馬遜舌鰓骨的舌器延伸至舌尖附近,不應與X光中舌的異物混淆。
顱骨以寰椎透過單一枕髁相互連接。熟悉哺乳類成對枕髁的醫師不應將鳥正常的單一枕髁診斷為病態。
前上頜骨形成上頜並由上喙包覆。下頜骨形成下頜並由部分下喙包覆。鳥嘴的機能解剖學是由Buhler說明。
亞馬遜的脊椎形式如虎皮一般呈現:C-12(頸椎)、T-8(胸椎)、LS-8(腰薦綜薦骨)及C-8(尾椎)。構件的融合使其難以辨明腰部、薦骨與尾側構件的數量。不過此區應在體檢時被觸診以確定異常性如可能由創傷、營養失調或孵化畸形而導致的曲率或骨膜增厚。這些發現可能與動作笨拙或無法理毛,特別是那些尾部的臨床症狀有關。
哺乳類的第二頸椎中有個齒狀突起。腰椎、薦骨、最後兩根胸椎及第一或第二尾椎骨融合形成綜薦骨。尾椎末端融合形成尾綜骨。與許多鳥不同,亞馬遜胸部區域具有凹陷尾錐表面的脊椎。滑動關節位在未融合的頸、胸、尾椎之間。亞馬遜的滑動關節一般出現在最後七根尾椎之間。肋骨分佈於頸、胸、腰部。頸肋呈現融合狀,除了C-12(頸椎)之外所有頸椎朝向近尾端的橫向脊柱。約5mm長的鉸接短頸肋嵌入與亞馬遜第十二頸椎聯合的腹側頸部肌肉中。
亞馬遜的前兩根胸肋僅由椎骨構成。韌帶在第三胸肋加入這些椎段。接著的五根胸肋具有脊椎骨與胸骨構造,關節介於它們之間。胸部最後一段胸肋可能達不到胸骨。
朝向尾部的鉤狀突起自第二到第六的每一根椎肋出現。此突起的存在可用來定位第七肋骨做為內視鏡、性別鑑定、診斷程序如放射線與外科手術,特別是前胃的標記。長而纖細的胸肋可自附著於恥骨上一長型肌肉延伸至與腹側平行的第八胸肋。在亞馬遜身上未發現腰肋。
氣體通道在亞馬遜肺部和胸肋的脊椎部分之間擴展。
長型胸骨和腹中的大型龍骨瓣作為主要飛行肌肉起點的附著處。龍骨瓣的背側突起是嘴狀突(rostrum)。觸診龍骨瓣是體檢中確認肌肉相對含量、平直度與礦化度的有用部分。龍骨瓣也替放射線攝影術患者的解剖引導做定位。
胸肋透過滑動關節連接胸骨的肋突。胸骨以關節連接介於嘴狀突與外側突的鳥喙骨(圖4–7)。 (151204)

圖4–7. 亞馬遜鸚鵡的中軸與翅膀骨骼(頭骨和前七根頸椎示於圖4–5與4–6)A. 外側前方視角

Carpometacarpal 腕掌
Intermetacarpal space 掌間空間
Phalanges of major digit 大指指骨
Olecranon 肘突
Medial epicondyle 內上髁
Scapula 肩胛骨
Pectoral crest 肩脊
Dorsal tubercle 背結
Ventral tubercle 腹結
Ventral process 腹側突
Carina of sternum 胸骨的龍骨瓣
Sternal fenestra 胸骨窗
Craniolateral process 外側前突
Uncinate process 鉤狀突
Ilio ischiadic foramen 髂骨坐骨孔
Acetabulum and foramen 髖臼與孔

圖4–7. 續前。B. 脫節的肩帶顯示喙上肌的肌腱通過烏喙上孔以提高翅膀;C. 第四胸椎,顱側視角

Pectoral crest with attachment of supracoracoideal m. tendon 肩脊與喙上肌附著(Muscularis supracoracoideus)
Rt. triosseus (suprecoracoid) canal 大鳥喙骨管
Aerocoracoideal articulating surface of clavicle 鎖骨的空氣喙突鉸接表面
Medial angle of coracoid 鳥喙骨內角
Coracoideal articulating sulcus of sternum 胸骨的喙突鉸接溝
Apex 薦頂
Pneumo-tricipital fossa with pneumatic foramen 肺三頭窩與氣孔
Dorsal tubercle 背側突起
Ventral tubercle 腹側突起
Humeral head 肱骨的頭
Humeral articulating surface of scapula and coracoid 肩胛骨與鳥喙骨的肱骨鉸接表面
Supracoracoideus m. 喙上肌
Lateral process of coracoid 鳥喙骨的側突
Costal articulating surface 肋鉸接面
Costal process 肋突
Sternal fenestra 胸骨窗
Dorsal spine 背脊
Caudal spicule of caudal articular process 尾側關節突的尾側針骨
Caudal spicule of transverse process 橫突的尾側針骨
Vertebral canal 椎管
Cranial articular process and fossa 顱骨關節突與窩 (15/12/07)

鸚鵡似乎是不會在白天或夜間進入深層睡眠,特別是如果有大量活動和燈光開著。認為只要鸚鵡的籠子被覆蓋著牠們就能在人類活動期間睡覺是個謬論。趁妳的鸚鵡打盹時觀察牠。牠們看起來睡著了,或許還眼睛閉上把頭塞進背部羽毛。即便是最細微干擾,牠們的眼睛會立刻睜開看看發生什麼事。

野生鸚鵡在夜間非常警覺,主要因為牠們是被捕食者。任何樹枝上的震動都可能是一條蛇正向牠們爬去或其他掠食者在尋找一頓飯。

我們的鸚鵡夥伴仍具備大量野生本能。牠們的骨骼結構也幫助牠們感知危險逼近。鸚鵡腿部關節(及其他位置)有封閉的神經束。它們被稱為赫氏體(Herbst corpuscles),給予鸚鵡更高的震動感知能力。…鸚鵡的腳有條肌腱確實地鎖定站在棲木上的腳,鳥因此不必考慮跌落。

受驚嚇的鸚鵡本能地自棲木起飛,但被關籠的鸚鵡會撞上籠網並恐懼地拍擊翅膀。在此期間,同時驚嚇脫落牠們部分或所有尾羽在玄鳳身上並不少見。這可能是本能反應,由於多數掠食者自後方攻擊。若掠食者攫住鳥尾而鳥捨棄尾羽,牠往往自攻擊中倖存。

Sally Blanchard. (2015, Dec). “Parrot Sleep and Night-time Rituals”. Parrots Magazine, 215, 20. (15/12/03)

  1. 暗紅色羽根只出現在如黃化的淺色鳥種身上;其它羽色的羽根為暗藍色。
  2. 儘管大型含血羽毛可流出顯著的血量,(若有發生)斷裂的含血羽毛很少危及生命。鳥擁有驚人的凝血能力,牠們可喪失基本血量(30%)且無長期問題便復原。這不是說斷裂的含血羽毛應被忽略。不過輕微出血可能除了監測以確保它自行停止外不需在意。多數情況下嘗試處理止血只會讓它變得更糟。若五分鐘內未自行停止出血,介入是必要的。絕不能使用的介入法是拔出羽毛。事實上,這麼做對斷裂的含血羽毛來說是最糟的。妳也不應做任何需要對鳥使用鉗子的事。
  3. 初級與次級飛羽和尾羽具有伴隨許多神經的深層毛囊,羽毛緊密附著毛囊。羽根近軀端直接附於骨頭上作為額外支撐。妳可以想像拔出這些羽毛是非常痛苦的。要拔出一根極為困難,且將其移出毛囊需要很大的力道。抵消拔出一根羽毛的力道是藉由抓握翅膀。這麼做有很高風險會折斷翅膀。
  4. 毛囊充滿血管。幾乎所有情況下拔扯羽毛導致出血更多,而非更少,甚至更難止血。羽毛被拔出後,毛囊內出血。此血液形成易感染的凝塊。
  5. 羽毛被拔出造成了許多傷害。此傷害可以是嚴重到阻止羽毛自毛囊長回,或若羽毛長回,它可能將不再是正常的羽毛。
  6. 拔出羽毛造成的劇烈且痛苦的發炎將持續數天甚至數週。
  7. 羽毛拔出後,毛囊將替換羽毛。新羽也會是根含血羽毛(如所有新羽一般)。當這根羽毛長得夠大而尚未成熟,它也會有斷裂的潛在可能,展開斷裂、拔扯、重長與再次斷裂的循環。

The Bird Hospital: Avian Veterinary Services (15/11/23)

診斷測試
獸醫治療鳥類(與其它外來物種)皆面臨她們治療貓狗的同事一般不會遇到的挑戰。許多鳥只有在病入膏肓時才出現在獸醫面前,一個快速的初步診斷往往攸關生死。鳥類表現牠們臨床症狀的範圍通常很有限,許多臨床醫師缺乏進行一徹底體檢的經驗。這些因素的結合導致禽類醫學越來越傾向對患者執行詳盡的診斷測試,卻對完整病歷與謹慎體檢關注不足,也很少嘗試完善或聚焦於診斷結果。診斷測試應根據被談及鳥種的紮實理解、透徹病史與體檢取得的結果做選擇,使醫師能制定鑑別診斷的簡表。

進行診斷測試之前,臨床醫師首先應詢問:

  • 患者是否足夠穩定以接受診斷測試,或在取樣前牠是否需要支持性護理?
  • 是否由結果的可能臨床價值判定對患者的自然風險?
  • 單一(多個)測試是否適合病患(如鳥種、年齡、性別)及其臨床症狀?
  • 測試是否已被驗證以確保獲得的結果很可能準確又具意義?

若這些問題的答案為「是」,應繼續診斷測試。
診斷測試應循步驟進行,每一項測試結果皆容許判讀與隨後診斷過程的再評估。適當情況下,在進行更多侵入性測試前臨床醫師應努力以微創測試(如糞便濕抹片、糞便浮選與革蘭氏染色)下手。每一層面皆執行後,獲得的資訊應讓臨床醫師縮小差異並進行測試導向明確的診斷。
醫師應知悉由實驗室提供的血清化學、血液學與其它參數「正常」值是概括的且不具種別特異性。這些數值有些並不準確,乃由犬科或貓科數值推估。醫師應熟悉該品種的標準值,或有一份標準參考文本可用(也可見附錄)。
臨床醫師也需熟悉其所使用診斷測試之優勢、缺陷與準確度。在當前使用禽類藥物相關的許多測試有爭議與良性辯論。實例包含:

  • 排泄物的革蘭氏染色是否為用於健康患者的適當診斷測試?
  • 革蘭氏染色中酵母菌的意義為何?
  • 如何詮釋泄殖腔和鼻後孔的菌種?應例行地收集這些菌種?
  • 患者未顯示與鋅中毒一致的臨床症狀是否應評估其鋅含量?
  • 可否透過單一血液含量評估做出鋅中毒的診斷?
  • 可否僅根據血清測試或培養來診斷或排除麴菌病?
  • 分枝桿菌屬種藉由血清學方法中的差異有多準確?鳥分枝桿菌人畜共通的真實可能性為何?診斷為此疾病的鳥應接受治療嗎?
  • 可否自無症狀患者的陽性DNA或PCR檢測診斷疾病?
  • 血漿電泳的適當解釋為何?
  • 何種情況下活體組織切片(如腎、肝、胰)是可靠的?險益比是多少?
  • 是否應取得嗉囊活體組織切片做為PDD的潛在診斷?
  • 鳥的皮膚測試是否足夠先進以產生臨床上有用的資訊?

隨著我們進入21世紀,僅以一本教科書做為這些與其它議題的參考可能不再足夠。參與網路上的討論串是種即時瞭解近期議題的無價工具。話題往往在它們出現於最新教科書之前便在網路上討論數年。
如同所有未經同儕審查的資料,準確度可能有問題。追蹤資訊的最初來源以充分評估資料是很重要的。刊物、教育CD、親手操作、年度會議與定期和同事討論皆有助於養護現有知識。相反地,紮實的禽類解剖學、生理學與疾病知識一般需要比藉由上述資源更深入的研究而獲得。基礎教材研讀、經驗及網路和以刊物為本的當前資訊結合會產生最佳的見識廣度與禽類實務必要的知識範圍。
再次重申,「不留神會使妳比任何時候的無知錯過更多」。唯有謹慎評估患者病歷、徹底的身體檢查與適當診斷測試的審慎使用能讓臨床醫師正確診斷並落實成功的治療。

圖6.73:
1. 正面 2. 冠 3. 後頸 4. 耳 5. 上嘴鞘 6. 下嘴鞘 7. 頷 8. 腋窩 9. 嗉囊區 10. 胸骨的龍骨 11. 胸 12. 腹 13. 肛門 14. 大腿(脛骨) 15. 蹠骨 16. 爪(腳) 17. 尾 18. 尾脂腺 19. 側腹 20. 小翼指 21. 手 22. 頸 23. 腕骨 24. 前臂 25. 肱部
體檢表 p.1(點擊上圖放大)
體檢表 p.2 (151104)
體檢表 p.3 (151105)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6 p.208 (15/11/03)

神經感官評估
神經系統的粗略評估應為體檢的一部分。鳥展現神經問題需要一徹底的神經系統評估(見17章,評估與治療神經系統):

  • 異常型態或姿勢
  • 任何或所有肢體的麻痺或癱瘓
  • 肢骨骨折
  • 單腳或雙腳虛弱或無法抓握
  • 頭部偏斜、角弓反張、斜頸
  • 心理狀態改變
  • 視力下降

眼睛
眼睛應當明亮清澈。眼睛分泌物和眼周羽毛的喪失或表面粗糙顯示有結膜炎或鼻竇炎。肥大性結膜炎常見於慢性結膜炎,特別是在玄鳳身上。玄鳳的併發症狀與黴漿菌(Mycoplasma)有關。需聚焦、放大並螢光染色以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嚴重或無反應的眼疾應盡量就診於熟悉禽類眼睛的眼科醫生。
測定視覺所必須的健全眼球與神經路徑會很困難。有必要向熟悉禽類眼睛的眼科醫生諮詢或轉診。
虹膜顏色可顯示性別與/或年齡。幼鳥往往有隨著鳥成熟而變淡的深色虹膜。這對琉璃金剛和灰鸚等鳥種而言確實如此。許多白色巴丹成熟母鳥的深色虹膜會轉淡至棕紅甚至橘紅色,而公鳥維持深色。
這在傘巴及朱巴身上不普遍,它們往往出現在此屬的黃冠或橘冠成員。此外,這並不是性別的保證,若不確定性別應採取DNA性別測定(圖6.70a-e)。
核硬化白內障與真正的白內障在鳥身上皆會發生。對於較大的鸚型目,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被選定的眼科獸醫專家完成。與貓狗相同,鳥降低或喪失視力的影響程度通常決定是否有嘗試進行白內障手術的必要。
如同其牠物種,眼瞼、角膜、虹膜與眼底的各種先天和後天疾病存在鳥類身上。此外,擁有禽類眼部解剖結構與疾病知識,且可指定轉診的眼科獸醫專家也越來越多。

圖6.70a:未成熟琉璃金剛的虹膜。
圖6.70b:成熟琉璃金剛的虹膜。
圖6.70c:未成熟灰鸚的虹膜。
圖6.70d:成熟灰鸚的虹膜。
圖6.70e:未成熟傘巴的虹膜。看起來跟成熟公傘巴的虹膜一樣。

耳朵
耳朵可藉由棉棒木質末端或類似工具分開耳朵覆羽進行檢驗。耳朵應開敞且無分泌物或紅斑。不使用內視鏡(見第24章,內視鏡與活檢的診斷價值)要觀察多數鳥種的鼓膜是很困難的。注意鳥的鼓室通常呈凸狀,不同於在哺乳動物身上見到的一般凹狀。

消化及泌尿系統
泄殖腔可自外部確認腫大與擴張(往往顯示母鳥的生殖行為)、脫垂、潰瘍或周圍黏膜與皮膚接合面的發炎,及括約肌張力的存在或喪失。潤濕棉棒可引入泄殖腔並用於分離和外翻泄殖腔黏膜。黏膜通常薄、粉色且光滑(圖6.71a,b)

圖6.71a:綠翅金剛的泄殖腔被外翻檢查乳突瘤病。九點鐘方向的小突起區域需以醋酸與/或活組織檢驗。使用醋而漂白(Blanching)據說具診斷性。
圖6.71b:受麻醉傘巴泄殖腔內的窺器。隆起乳突上肥大的輸精管開口顯示為公鳥。(151008)

生殖系統-糞便檢查
鳥的糞便由三種成份構成:糞便,尿酸鹽和尿液(圖6.72a2,b2)。健康的鳥糞便部分應均勻形成,伴隨極少氣味(家禽、水禽與食肉鳥種除外)。鳥被餵食滋養丸飲食時糞便應為各式深淺的棕色。種子飲食會導致糞便形成更綠的顏色。各種水果,特別是那些色素濃厚的如蔓越橘和藍莓,以及包含被上色滋養丸在內的人工染色食物,可能影響糞便顏色(圖6.72c)。

圖6.72a2:鳥攝取有機配方飲食時正常的亞馬遜糞便。
圖6.72b2:正常的雀形目糞便。
圖6.72c:雀形目糞便伴隨人工染色食品與輕度腸炎。(151020)

尿酸鹽應為純白色且略濕。若膽色素未自消化道充分吸收並由肝臟再利用,以膽綠素為主的過量膽色素將從糞便濾入尿酸鹽,使尿酸鹽偏綠。飲食、鳥種與興奮狀態可改變尿液與糞便在排泄物中的比例。請勿將真正的多尿症與「興奮多尿症(excitement polyuria)」,由興奮或緊張的鳥排出的多餘尿液混淆。多尿症及更進一步的診斷資訊見第十六章,腎臟評估與治療。因吸蜜牠們的流質飲食,通常會產生大量尿液。一仔細的排泄物檢查對臨床檢查而言是個有價值且無壓力的起點。檢查過去24小時鳥籠內累積的排泄物將比限制檢驗於到醫院途中或醫院內排下的緊迫排泄物產出更多訊息。

一些禽類排泄物常遇到的異常情況:

  • 腹瀉-糞便部分未成形(圖6.72c,f2)
  • 糞便中未消化的食物(圖6.72f)
  • 非常龐大的排泄物-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繁殖積極的母鳥;發育異常;滋養丸飲食(圖6.72a2,d,e)
  • 黑糞
  • 惡臭排泄物-細菌(梭菌或其它)或真菌過度增生
  • 發泡排泄物-也被稱作「爆米花糞便(popcorn stool)」最常見於罹患梨形鞭毛蟲症的玄鳳(見圖6.16)
  • 綠色尿酸鹽-往往顯示肝病和膽綠素尿(圖6.72f,j,k)
  • 黃色尿酸鹽-與厭食症及肝臟膽紅素過多有關(圖6.72h)
  • 粉紅色/紅色尿液-血液、血紅素或變性血紅素可能與腎臟疾病有關。一些鳥種如亞馬遜、折衷與粉巴的鉛中毒會顯現粉紅至褐色的尿液
  • 橘色尿酸鹽-可能源自過去幾小時內注射維生素B或飲食中的人工色素
  • 濃稠糊狀尿酸鹽-脫水
  • 多尿症-多重病因,包含:重金屬中毒、腎臟疾病、肉孢子蟲病(sarcocystosis)、糖尿病及腦垂腺腺瘤(圖6.72i-l)
  • 多尿酸鹽(圖6.72m-o)
  • 無尿症-病因包含:
    阻塞:糞石(fecaliths)或尿石(uroliths),卡蛋、泄殖腔脫垂、乳突瘤病
    機能性:腎臟疾病、嚴重脫水
  • 新鮮血液-泄殖腔病變(圖6.72p)

新鮮糞便樣本應收集做革蘭式染色、浮選法與流質抹片檢查之用(見第四章第二節)。若多尿症存在,尿液樣本可收集做尿檢。

圖6.72d:年邁而營養失調的母虎皮伴隨源自一塊子宮腫瘤的泄殖腔阻塞問題。當阻塞物被處理,8cc的糞便被排出。飼主選擇實施安樂死。
圖6.72e:檢驗前長途跋涉的鸚鵡排泄物正應力變化的觀察。家中排泄物(底部);診所內的排泄物(頂部)。家中深色的(黑糞的跡象)並不正常。

圖6.72f:糞便中排出完整種子。腺胃炎(proventriculitis)、腦室炎(ventriculitis)與胰腺炎等各種成因必須加以考量。
圖6.72f2:腹瀉鸚鵡的排泄物是種罕見觀察。
圖6.72h:鸚鵡排泄物顯示過量尿酸鹽與膽綠素尿初期。
圖6.72i:患有煩渴症(polydipsia)的大型鸚鵡稀糞。
圖6.72j:多尿酸鹽伴隨膽綠素尿與腸炎的典型糞便。

圖6.72k:患有多尿症/煩渴症與膽綠素尿的鸚鵡排泄物。
圖6.72l:患有多尿症/煩渴症的玄鳳排泄物。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是多尿症/煩渴症的常見成因,特別好發於飲食貧乏的肥胖成年玄鳳。
圖6.72m:佛羅里達(美)一輛停在樹下的車,雀形目鳥類吃下當地樹種的季節性果實,顯示牠們攝取這樣的飲食而排出大量尿酸鹽。
圖6.72n:剛切換至高脂高蛋白有機飲食的多尿酸鹽鳥糞。
圖6.72o:多尿酸鹽與脂肪。在尿液中的脂肪很罕見。已出現嚴重的腎臟損害,這隻鳥未活下來。
圖6.72p:在鳥吃下舊鏡子背面(水銀)之後尿液中排出全血。類似表現曾在鉛中毒中見到。(151021)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6 p.202 (15/10/06)

絨羽及半羽(Plume and Semiplume Feathers)
絨羽及半羽分布於成年鸚形目的軀幹。絨羽具有比牠們最長羽枝要短的羽軸。蓬鬆的外觀源自纖細的羽枝和絲狀、非連鎖性的羽小枝。這些羽毛通常位在廓羽下方並與其毛囊相結合。

圖4–4:大葵巴的粉絨羽

一些鳥已將絨羽改良為粉絨羽(圖4–4)。來自這些羽毛的粉末據悉是由羽胚內羽枝構成的組織產生的角蛋白成份。粉絨羽失去自身粉末並裂開時,它們看來像是普通羽毛。粉末功能未知,但據推測其充當羽毛內的黏著劑,幫助防水,或造成開展。哈里森的臨床案例中,一隻顯然先天缺乏粉絨羽的巴丹擁有骯髒、蓬亂的羽毛外觀。
粉絨羽的產量具種別特異性,可隨換羽階段而變化。羽粉「區塊」在幾種巴丹(傘巴、朱巴、裸巴、大葵巴、粉巴)和玄鳳、灰鸚與一些金剛身上出現在背側至股骨的羽區及腹側至骨盆的羽區。白色與摩鹿加巴丹產生最多羽粉。粉末可自處理者直接接觸這些鳥之一後於深色衣物上看到。羽粉區塊顯然在亞馬遜、虎皮、小鸚、折衷、椰巴、一些錐尾鸚鵡及一些金剛(琉璃、綠翅、緋紅)身上缺席。
半羽擁有蓬鬆(絨羽般的)的羽片,但其羽軸超過其最長羽枝的長度。纖羽(Filoplume feathers)是羽毛拔除後殘留在身體上細長的羽毛。
羽毛顏色受色素與細胞或油膜(oil layers)上的繞射光影響。顏色可透過荷爾蒙、飲食、漂白劑、污垢、表面油污、年齡、身體損傷、疾病及暫時地由水改變。
換羽,以新羽汰換舊羽的過程,受季節、溫度、營養、產卵、品種和性別影響。據悉所有的鳥一年至少換羽一次,許多鳥種為兩次,少數為三次。換羽週期普遍在繁殖季過後展開。亞馬遜似乎全年換羽不間斷。鸚形目婚後(Postnuptial)的飛羽替換可能延長超過數月,新的換羽週期可在前次週期完成前開始。
根據對年輕綠翅金剛與裸眼巴丹的有限個人觀察(哈里森),胸部和頭部羽毛率先替換,在三至四月齡時展開。第一次換羽可延長超過一年半至兩年,飛羽和尾羽最後換完。由於換羽速率不同,數代的羽毛能同時存在。一些雀形目如金絲雀往往在春季開始換羽,並持續整個夏季。
羽毛及其伴隨的血管供應成長期間,身體的代謝率增加30%。這導致鳥的營養需求提升,且可能產生顯著的壓力,增加鳥對產生疾病的有機體的脆弱性。

Clinical Anatomy with Amazon Parrot(針對亞馬遜鸚鵡的臨床解剖)-CH.4 p.36 (15/08/19)

正羽/廓羽(Contour Feathers)
正羽(圖4–2A)具有平坦、緊密接合的羽片,然而羽片基部可以是多樣化的絨羽(plumulaceous)。飛羽、尾羽、覆羽及身體、頭、頸的一般羽毛及肢體構成此組合。飛羽和尾羽的中軸為羽莖(scapus)。其最接近身體的中空裸露部分是羽軸根(calamus),基部植於羽囊。羽瓣(vexilla)或羽片擴展的羽莖部分是羽軸(rachis)。羽瓣由向羽軸兩側45度角延伸的羽枝(barbs)形成;羽小枝(barbules)自羽枝兩側出現。正羽上,羽小枝和其它鄰近羽枝的羽小枝透過一鈎狀系統或末端羽小枝形成的突起互相連鎖(圖4–2B)。羽小枝偏移時梳理能恢復其連鎖性。防水效果是由羽毛互相連鎖建立的天然屏障導致,而非來自尾脂腺的油狀物質對羽毛的應用。尾脂腺未出現於所有「防水」鳥種,且手術移除腺體顯然不會影響到鳥。

翻譯名稱:
Pennaceous portion of feather 羽毛的正羽部分
Plumeceous part of feather 羽毛的絨羽部分
Distal umbilicus 末端的臍
Proximal umbilicus 近端的臍
Vexilla 羽瓣
Rachis 羽軸
Scapus 羽莖
Calamus 羽軸根
Proximal barbule 近端的羽小枝
Process (hook) 突起(倒鈎)
Baso 底部
Distal barbule 末端的羽小枝

未成熟的羽毛或針羽具有含血管的羽軸根和羽軸,可使修剪飛羽後生長替代羽毛的寵物鸚鵡暴露於提升的創傷發生率中。這樣的損傷導致出血,治療需抽出羽軸根。
出現在鳥頭部,類似毛髮的修飾性羽毛稱為剛毛(setae)或鬃羽(bristles)。實例為亞馬遜和虎皮的睫毛。這些睫毛在水痘或其它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之下可能無法再生。
亞馬遜鸚鵡的外層羽毛示於圖4–3A。

翻譯名稱:
Occiput 枕骨
Crown 冠部
Periophthalmic region 眼周部位
Forehead 前額
Cere 蠟膜
Nare 鼻孔
Lore 眼前端
Cheek 頰
Chin 頦
Foreneck (ventral cervical tract) 前頸(腹頸區域)
Minor wing covers 小翅覆羽
Median wing coverts 中翅覆羽
Breast (Pectoral tract) 胸部
Dorsal major primary coverts 背側主要初級覆羽
crural tract 腿部
Dorsal major caudal coverts 背側主要尾部覆羽
Rump 尾椎
Scapulars 肩羽
Interscapular tract 肩胛區域
Mantle 翕(指鳥的翅膀、肩羽及背,其顏色與其他部分的羽毛不同)
Hindneck 後頸
Dorsal cervical tract 背頸區域
Ear coverts (auricular tract) 耳部覆羽(耳部區域)

亞馬遜的飛羽可分為三類:(1)初級飛羽為腕骨區域向外編號且附著於腕掌與翼指的鄰近區域(圖4–3B)。初級羽毛藉由纖維組織牢固地連結至肌肉、筋膜與前肢骨,機動性比次級飛羽要少得多。初級飛羽的固定性造成罹患此區羽毛疾病者手術方式上的困難。(2)次級飛羽由前臂末端至基部編號。(3)鳥的翼指飛羽數量由兩根至七根不等,附著於小翼指。三級飛羽,自肱骨區域的延伸,也有所描述。(150727)

翻譯名稱:
Carpal joint 腕關節
Major ventral wing coverts 腹側大翅覆羽
Ventral antebrachial coverts 腹側前臂覆羽

儘管個體會發生變異,初級飛羽的數量據記錄具有種別特異性(species-specific),而次級飛羽的數量在鳥種之間更加多變。亞馬遜鸚鵡往往被發現具有10根初級飛羽(9至11之間),10至13根次級飛羽,及4根翼指飛羽。被稱為間隙(diastema)的一個缺縫存在於許多鳥種的翅膀中 就在第四根次級飛羽的基部。此介於第四和下一根飛羽基部的額外空間在亞馬遜鸚鵡身上幾乎無法查覺。次級飛羽為一般的連續編號。

覆蓋翅膀和尾部的剩餘羽毛被稱為覆羽(coverts/tectrices)。最接近軀幹的一組飛羽(圖4–3)被家禽業者歸於肩羽(shoulder feathers),鳥類學術語中的scapulars,或三級飛羽區域的覆羽(humeral tract coverts)。

亞馬遜一般擁有12根大尾羽(rectrices)自尾部(uropygium)形成。(150728)

Clinical Anatomy with Amazon Parrot(針對亞馬遜鸚鵡的臨床解剖)-CH.4 p.33 (15/07/24)

正常的成鳥羽毛請見圖6.49–6.56a-e。應注意以下範圍(圖6.57a-z-6.59c):

圖6.53a:這隻粟額金剛正呈現防禦姿態。羽毛顏色、結構不佳。改變飲食往往對這種羽毛有極良好的反應。
圖6.53b:約一年後,圖6.53a的鳥已由Jan Hooimeijer引導至圖中實例。飼主獲得一小時針對營養、飼養及行為的診所諮詢。飲食被改為有機礦塊。安排定期評估以確保不成為臨床上顯著的繼發性問題。鳥醫師已多次在這些只修正飲食的案例中見到改善時,未來的診斷建議通常會改變。血液常規檢查(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可保證判斷合併感染是否存在。可進行膽酸的血清化學。然而肝酶含量、鈣含量及其它參數的異常往往是慢性營養不良影響的反映。無臨床疾病之下,醫師可選擇制定一個著重於飲食修正的健康計畫。此情況下施用有機配方飲食、乳酮糖(lactulose)與乳薊。若鳥穩定但很可能罹患營養不良所引起的肝功能降低,這是特別明智的方式。由於潛在的凝血缺陷,這隻鳥不是靜脈穿刺術的理想後選者。即便是更有意義的肝臟活檢,其肝功能不全的存在可以是個致命程序,僅管它具有診斷性。
圖6.54:主食為種子的17歲玄鳳顯示毛囊過度角化,全身乏力,羽毛磨損且滯留針羽。
圖6.55:被餵食種子主食的野生捕捉葵花鳳頭鸚鵡,表現出羽毛狀況不佳。注意蓬鬆的外觀、豎起的冠羽及其位於籠底位置。體檢發現一顆滯留的蛋。接下來幾次就診記錄了營養不良。

圖6.56a:右翼延伸的羽毛,背視圖。
1. 初級飛羽 Primary remiges
2. 次級飛羽 Secondary remiges
3. 初級覆羽 Primary coverts
4. 次級覆羽 Secondary coverts
5. 前翅膜與前肢的上緣覆羽 Upper marginal coverts of the propatagium and manus

圖6.56b:右翼延伸的羽毛,背視圖。移除前翅膜與前肢的上緣覆羽。
1. 主要初級覆羽 Major primary coverts
2. 主要次級覆羽 Major secondary coverts
3. 前翅膜 Propatagium
4. 翼指的飛羽 Alular remiges

圖6.56c:右翼羽毛,背視圖。移除主要的初級與次級覆羽。
1. 插入尺骨背側表面的次級飛羽 Secondary remex inserting on dorsal surface of ulna
2. 覆羽附著處的羽囊 Follicles of insertion for covert feather
3. 小翼指 Alular digit
4. 後翅膜 Postpatagium

圖6.56d:右翼,腹視圖。
1. 後翅初級覆羽 Under wing primary coverts
2. 後翅次級覆羽 Under wing secondary coverts
3. 前翅膜的後翅緣覆羽 Under wing marginal coverts of propatagium.

圖6.56e:右翼羽毛,腹視圖。移除前翅膜的後翅初級、次級和邊緣覆羽。
1. 插入尺骨背側的次級針羽軸 Axial secondary pin feather inserting on the dorsal ulna.
2. 前翅初級覆羽 Upper primary covert
3. 尺骨 Ulna
4. 後翅膜 Postpatagium
5. 第三小掌骨 Minor metacarpal III
5a. 第二大掌骨 Major metacarpal II
6. 前翅膜 Propatagium.
I-X. 初級飛羽 Primary remiges. (I — VI插入掌骨;VII為小指 minor digit;VIII-X為大指 major digit)
1–9. 次級飛羽(一些額外的也被拔掉) Secondary remiges

圖6.57a:四歲母傘巴被餵食種子和餐桌食品。冠羽未能脫除圍繞底層針羽的角質。禿頂面積正常。
圖6.57b:同圖6.57a中的鳥和正常傘巴飛羽(b)相較下呈現破爛殘損的尾羽。
圖6.57c:此特寫顯示鳥攝取種子與餐桌食品的羽色發展和被握住的完善羽毛之間的差異對比。
圖6.57d:與完善羽毛相較,這些飛羽顯示不透明性的缺乏且具有髒污外觀。
圖6.57e:只攝取種子和餐桌食物的琉璃金剛,臀部與尾羽品質不良。羽毛缺乏俐落的羽片邊緣(未閉合的外觀)。羽色缺乏一致性且存在許多橫向(壓力)線。
圖6.57f:攝取種子飲食的虎皮尾羽未閉合。側向尾羽相較於它們所覆蓋但仍未閉合的純白色尾羽是暗沉的褐白色。
圖6.57g:這隻椰巴的父母被餵食種子、蔬菜及泡在含氯漂白劑中以去除黴菌、有臭油味的松子。這隻幼鳥攝取市售的高蛋白手養產品,其由70%脂肪與其它由20g葵花籽仁、40g蘋果和40g花椰菜的30%組成。除了異常的羽毛,糞便革蘭氏染色中亦缺乏正常菌叢。
圖6.57h:鳥同圖6.57g,更改前述飲食後兩個月。該鳥被供應有機高脂飲食。頭、頸和一些翅上覆羽已替換並再生為正常的質地與色澤。鳥膽小緊張的態度轉為愉快調皮。糞便細菌恢復正常。
圖6.57i:鳥同圖6.57g,更改前述飲食後六個月。色澤均勻正常。喙脫落了原先保留的多數角質。正常的紅色裸皮花三個月以上才出現。
圖6.57j:一根含殘留羽鞘的尾羽及正常脫落的羽髓物質。這是由於對羽毛不適當的養份利用和過度角化的結果。種子與餐桌食物為主的飲食為主因。
圖6.57k:兩側羽毛來自營養失調的鳥。該鳥被餵食種子與餐桌食物。與中間攝取適當飲食、正常發育的羽毛比較。可對照羽毛腹面的色澤、質地、強度和結構(紋理寬度)。
圖6.57l:同圖6.57k所述飲食情況的三根正常與三根異常羽毛背部。

圖6.57m:金太陽和金帽錐尾鸚鵡攝取相同的配方飲食。金太陽長出黃色的初級飛羽。添加的紅棕櫚油富含紅蘿蔔素與維生素E,讓新的藍色羽毛生長。為維生素B添加的小麥胚芽沒有產生這種顏色,其它的Omega3–6油脂,包含魚、亞麻、琉璃苣、月見草、玉米和向日葵也沒有。
圖6.57n:正常的紫冠亞馬遜攝取有機配方飲食。
圖6.57o:被餵食種子與餐桌食物的紫冠亞馬遜。過度增生的喙部和羽毛的黑色素根據經驗是與發展中的肝臟疾病有關。
圖6.57p:拔自身頸部羽毛並能以腳扯下冠羽啃咬的葵花鳳頭鸚鵡。飲食、行為與綜合療法往往是有益的。除非把握早期階段,完全治癒這樣的羽毛異常是少見的。
圖6.57q:這隻攝取全種子、堅果、餐桌食物飲食的黃頸亞馬遜有腳與喙部角質累積的病史。僅管可由黑色羽毛培養出真菌(通常是麴菌屬),在筆者(GJH)未針對真菌制定個別療法的照護下,飲食糾正已治療了數百隻鳥。支持性護理經常被使用,如針對肝臟再生的乳薊和乳酮糖。
圖6.57r:只餵食富含維生素的種子的虎皮。雖然肝臟疾病常見於虎皮,這隻藍虎皮尾椎的羽毛藍中帶黑,這是少見的。多數患有肝臟疾病的虎皮不會在自身羽毛上呈現任何跡象。
圖6.57s:處於疾病晚期的黃化派特玄鳳。黑黃色疑似與遺傳性肝病有關。雖然對這隻鳥來說為時已晚,若及早診斷,有機配方飲食和乳酮糖、乳薊形式的肝臟支援可能是有療效的。
圖6.57t:由於棲木過低,尾羽浸染於維生素水源、覆有維生素與糞便的含油種子中的黃化玄鳳。真菌在黑色羽毛表面生長,不過尾羽污染物移除後問題解決。
圖6.57u:帶有金黃色羽毛的八歲黃化派特。這隻鳥被餵食種子飲食。

圖6.57v:經過四個月肝臟疾病治療的黃化玄鳳呈現長回的白色羽毛。
圖6.57w:腹部體羽帶油的虎皮。這樣的鳥會變得體溫過低且因梳理油脂罹患消化障礙。洗澡、乾燥並置於86°F(30°C)的孵化器中是最低限度的治療。
圖6.57x:被餵食種子、餐桌食物和堅果飲食而長出異常黃色覆羽的27歲黃頸亞馬遜。
圖6.57y:同圖6.57x的鳥伴隨色澤不佳的黃色初級飛羽。
圖6.57z:同圖6.57x的鳥糾正飲食六個月後。異常黃色區域消失了。
圖6.58a:健康的羽毛具有彈性,色澤結構均勻。
圖6.58b:抓住羽毛尖端,羽毛會由尖端至羽軸逐漸彎曲。它應回彈至正常位置如圖(a)。
圖6.58c:紋理精細的羽毛在彈性測試中於中軸斷裂。這麼容易損壞的羽毛顯示營養失調。
圖6.59a:金絲雀尾羽中的羽蝨卵(nits)。
圖6.59b:手指上的個別蝨子。滴幾滴酒精獲得蝨子以呈現給飼主對健康的鳥來說是安全的。不應對虛弱的鳥使用酒精。(20倍)
圖6.59c:放大鏡下的蝨子(100倍)。

羽色-羽色異常可由多種原因造成。PBFD能使綠色羽毛轉黃、藍色羽毛轉白。它也將導致全身性的髒污,特別在巴丹身上。慢性肝病與/或營養失調可使羽毛變黑,在具備粉絨羽的鳥種身上會降低羽粉的生產。飼主頻繁接觸鳥可在羽毛上留下油脂沉積,進而促進黴菌過度生長,在羽毛上造成黑色色變。這在擁有粉絨羽的鳥身上看不到,估計是因為羽粉保持羽毛的清潔。

整齊的羽毛-鳥一般會讓自身羽毛充分梳理並保持整齊。若羽毛凌亂,缺乏直接的明顯原因(如近一次的接觸),臨床醫生應懷疑鳥是無法適當地梳理自身,或廣義的羽毛營養不良(如PBFD)。

羽毛損壞的證據-咀嚼與/或斷裂的羽毛應使臨床醫師懷疑過度梳理、自殘、籠伴創傷或營養失調。鋸齒狀邊緣可意味正常換羽失敗;因此,舊的、磨損的羽毛被保留下來。在破壞羽毛行為的情況下,應注意羽毛是否已被啃咬至皮膚層、拔出或羽軸是否被咀嚼。

羽毛營養不良的證據-滯留的羽鞘、滯留的羽髓、羽軸內出血、羽軸根縮窄及羽毛扭曲是羽毛營養不良的象徵,往往起因於營養、遺傳、外傷或病毒(如多瘤、環狀病毒)。

剪羽(若有的話)-應檢查翅膀以確定是否被修剪,若是,其是否適合該鳥種及性格。最近一次修剪時鳥所能達到的振翅幅度應透過向飼主詢問,及在安全區域「飛行測試」來確定。應確認飼主的滿意度與最近一次修剪的有效性。應檢查修剪部位以確定羽毛的修剪末端是否對鳥造成干擾。

缺乏或具備羽粉(Powder Down)-羽粉是由許多鳥種腿部上的粉絨羽(powder down feathers)產生,特別是巴丹和灰鸚。藉由接觸鳥之後臨床醫師的手與衣物上細白粉末的存在可輕易確認。缺乏羽粉導致羽毛染色及有光澤的喙和腳。喪失羽粉最常見的成因包含:營養失調的肝臟疾病、基因突變(特別是在玄鳳身上)與鳳頭鸚鵡屬的環狀病毒。

換羽模式-多數鳥每年春季及秋季大量換羽兩次,即所謂的「婚前」與「婚後」換羽。在這些年度換羽之外尚有舊羽穩定且持續性的替換。在鸚形目身上的最終結果是每一根羽毛通常一年換一次。持續大量換羽或突然喪失許多羽毛是異常的,如同換羽失敗(在磨損和斷裂羽毛滯留時)。

壓力線或壓力條的存在-羽毛成長時的壓力或疾病會導致羽枝橫向「破裂」。許多羽毛出現此種壓力線顯示鳥近期的問題。

皮膚狀況-應注意紅斑、皮膚創傷的比例或區域過大。可藉由棉棒分開或輕吹羽毛來檢查。

創傷區域-皮膚應徹底檢查創傷區域,尤其是翅膀末梢、胸骨、蠟膜、腹部尾綜骨與腋部。

羽毛彈性(圖6.58a-c)-攝取良好飲食的健康鳥,其羽軸在末梢朝基部下拉時應彎曲而非斷折;羽毛在鬆開時應回到正常位置。

寄生蟲-也應注意羽毛上的寄生蟲;顯微鏡檢查會是必要的檢測(圖6.59a-c)。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6 p.181 (15/07/06)

僅管雛雞與虎皮鸚鵡已被廣泛調查,較大型鸚形目的解剖研究較少被進行,且其中許多的臨床意義並不大。在進行中的文獻及個人觀察記錄中,筆者們盡力將臨床狀況下直接適用的解剖數據包含進來。進一步深入探討鳥類結構的描述可在本章最後的參考文獻中找到。

-體壁-

皮膚
鳥類體壁的完整論文已由Lucas與Stettenheim發表。鳥的皮膚位於皮下組織上,年老鸚形目的皮下組織往往厚而含豐富脂肪。充滿脂肪的也可能是皮膚,會使某些鳥易患黃瘤病(xanthomatosis)。除了眼瞼的瞼腺(meibomian glands),尾脂腺及外耳道口的全泌性腺(holocrine glands),鳥的皮膚是缺乏腺體的。不過,類脂質層(lipoid spheres)是由皮膚各部分的表皮層合成。瞼腺感染與非經常性的尾脂腺腫瘤已有記錄。
(15/06/11)
許多鳥的尾脂腺是雙葉型,位於背部至尾部的提肌與尾綜骨。其油脂腺乳突上的油脂腺圈(oil gland circlet)分泌導管是空的。亞馬遜鸚鵡缺乏尾脂腺。發展完善的尾脂腺出現在虎皮與綠翅金剛身上,而它們在玄鳳、雀科、金絲雀、巴丹、小鸚、灰鸚、折衷及琉璃金剛身上顯得較不完善。尾脂腺並未在藍紫金剛身上觀察到。
鳥類皮膚的變形採取多種形式。在鸚形目中這些包含腿和腳、爪子、喙、蠟膜、冠羽、裸皮與育雛帶上的皮層。鳥冠,位於鳥頭部後方,可以是骨頭突出的、多肉的或如巴丹與玄鳳一般羽狀的。這些變形存在種類變異。如亞馬遜鸚鵡的蠟膜上具有細微鬃羽,而巴丹的蠟膜完全被廓羽覆蓋。
這些變形結構許多往往都色彩鮮豔,且公母之間可能有所不同。當鳥警覺時一些鸚形目的裸皮能「變紅」。這不應解讀為一種病理狀況。此區也可能顯示受傷的證據,起初為粉紅色,稍後變為深色。
皮膚深處的平滑肌附著於羽囊壁,負責膨起羽毛,往往在鳥寒冷或生病試圖保持體溫時出現。冠羽藉由皮肌(dermocutaneous muscles)抬起。
翅膀皮層,或稱前翅膜(propatagium),位於背部與前臂之間的夾角。
(15/06/12)
育雛期鳥的腹部皮膚會改變形成孵蛋區域(育雛帶)。該區羽毛較少,血管增加,為蛋的孵化增加溫度。透過反饋機制,該區可能有助於針對鳥種調節一窩標準尺寸的產蛋數量。

羽毛
羽毛是類似於哺乳類毛髮的表皮結構,其涵蓋約10%的體重。羽毛作為維持體溫的絕緣體(往往介於華氏102度/攝氏38.9度),在求偶與戰鬥期間作為展示,作為巢料及飛行的必需品。羽毛自皮膚被稱為羽囊的管狀內褶形成。這些囊(圖4–1)以圖形或序列(羽區 feather tract or pterylae)來排列,由相對無羽區(裸區 apteria)分隔。血管、骨骼、韌帶和肌肉皆可透過裸區時常透明的皮膚看見,當羽毛濕潤、油膩或被移除時偶爾也會被誤認為撕裂或擦傷斑塊。
《Nomina Anatomica Avium》*將羽毛分為正羽(contour)、絨羽(plume)及半羽(semiplume)三類。

*《Nomina Anatomica Avium

翻譯名稱:
Rachis 羽軸
Feather sheath 羽鞘
Level of superior umbilicus 上臍層
Remnant of axial artery 遺留之中軸動脈
Pulp cap 羽髓帽
Epidermis of skin 表皮
Corneous layer 角質層
Germinative layer 生長層
Wall of follicle 囊壁
Calamus 羽軸根
Axial artery 中軸動脈
Dermis 真皮
Dermal papilla 皮乳突
Epidermal collar 表皮環
Inferior umbilicus 下臍
Hyporachis 副羽
Disintegrated sheath 解體鞘
Barb of aftervane 後羽片的羽枝
Barb of vane 羽片的羽枝
Proximal end of 基部末端的
Layers of feather epithelium 羽毛的上皮層
Intermediate 中間物
Basilar 基底

翻譯參考:鳥類學-羽毛雉科之總論Wiki

Clinical Anatomy with Amazon Parrot(針對亞馬遜鸚鵡的臨床解剖)-CH.4 p.31 (15/06/10)

鳥的種類是資訊的首要關鍵部分。許多客戶不知道她們的鳥的正確身份,或將其歸類至對她人而言不熟悉的當地名稱。玄鳳(Nymphicus hollandicus)以cockatiel或’tiel馳名天下,在澳洲除外(該鳥的原生地),牠更常被稱為Quarrion,或在西澳的Weero。臨床醫師需要能辨識常見鳥種且有管道確認學名的圖示文獻及查明不熟悉的品種。對鳥種的知識可提供臨床醫師更容易鑑別診斷病鳥的重要線索,及在健檢過程中適切的預防醫學與畜牧學。例如黑巴丹(Calyptorhynchus spp.)和一些金剛在牠們的飲食中比許多其牠鸚形目需要更多脂肪。將同樣飲食餵給粉巴(Eolophus roseicapillus)與虎皮(Melopsittacus undulatus)能導致肥胖、動脈粥狀硬化或脂肪肝代謝障礙。鳥種特有行為,如P屬典型的「吸氣」警報,往往使新飼主和不熟悉此行為的獸醫誤解為呼吸疾病。
僅管一旦獲得成年羽毛,鳥齡往往難以確定,但這是病歷的另一項重要部份。年輕的鳥更容易罹患佝僂病、多瘤病毒、環狀病毒與細菌感染,而成鳥更易受腫瘤、慢性營養不良與退化性疾病所苦。雖然飼主可能不確定寵物的實際年紀,她們通常知道養了多久,這或許足以建構鑑別診斷的具體年齡表。
許多鸚形目鳥種是性別單態性(monomorphic)─或至少對牠們的飼主而言是如此。瞭解一隻鳥的性別可以是至關重要的。例如,腹部疝氣在公鳥身上幾乎不存在,但在母鳥身上較為常見;卵黃相關腹膜炎與卵巢囊腫疾病明顯僅出現於母雞;公雞不會有難產問題。請勿接受飼主對鳥性別的說法,除非她們具有性別鑑定的證明(如產蛋史或與該鳥相關的性別鑑定證書)。若無法取得此證明,或性別無法藉由身體特徵確定,可能需要手術或DNA性別鑑定(圖6.4a,b)。

譯註:
單態性(monomorphic)-常無法僅由體型大小、全身羽毛顏色或親代裝飾(parental ornamentation)…等外貌鑑別的差異來分辨其雌雄性別,在從幼鳥至發身(puberty)後的各階段皆是如此。
性別雙態性(sexual dimorphism)-高等生物的兩性異型(sexual dimorphism),例如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有雄性與雌性,通常雄性與雌性有不同的型態。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6 p.155 (15/05/07)

妳知道鳥可以透過體側的洞呼吸嗎?這隻非洲灰鸚的氣管(攜帶空氣至肺部的氣管)內增生了麴菌屬真菌,造成呼吸困難。我們在她最後兩根肋骨之間做一個切口並插入妳能在照片右上角看到的紅色橡膠管,連接至供氧的黑管。鳥的肺部擴張和我們的不同,它們保持固定尺寸,但當它們吸入空氣移經肺部,進入稱為氣囊的氣球狀結構中,這些氣囊擴展至整個腹部、脖子,甚至延伸到一些骨骼中!插入氣囊內的導管讓鳥氣管中的真菌受治療時透過導管呼吸。氣囊使飛行時的鳥體重更輕,但也讓牠們更容易受空氣中毒素的影響。這隻鳥很不幸無法存活,不過許多鳥得益於此技術而存活。

Julie Burge-Avian Medical Case Of The Day (15/04/22)

當妳家年長的母虎皮長出像這兩位女士一樣的「犀牛角」該如何稱呼它?(見以下回答)這可以是這些女孩達到繁殖年齡時的正常結果。成熟母鳥的蠟膜表皮(喙部頂端鼻孔周遭的皮層)將變為米黃色或褐色,而公鳥則變成光滑的藍色。這在年輕虎皮身上難以分辨性別,由於牠們可能全都帶有淡紫色,但母鳥鼻孔周圍往往有一圈白環。我們有時會使用一點礦物油來軟化該組織並剝下一些分層,以防鳥的鼻孔最終被阻塞。這種情況的學名為蠟膜褐化肥大症(Brown Hypertrophy of the Cere)。(沒錯,綠色那隻鳥的喙部太長,與蠟膜無關)

Julie Burge-Avian Medical Case Of The Day (15/01/27)

-鸚形目排泄物的革蘭氏染色法-
僅管早期研究顯示牠們的糞便培養物中通常具有含量低的革蘭氏陰性菌,其他研究員堅持健康鸚鵡的原生菌落並非為革蘭氏陰性。鸚形目正常的排泄物是由100%革蘭氏陽性菌、無桿菌與球菌芽孢成形的菌落組成。一項黃頸亞馬遜野生幼鳥的研究指出60%的洩殖腔培養物含腸桿菌科。筆者(GJH)假設這組築巢的鳥處在來自盜獵者、守護巢的人與自然環境逐漸減少的過多壓力下。20年來,筆者(GJH)使用糞便革蘭氏染色法評估寵物鳥的正常菌落。野生鸚形目研究的最近一次試驗中證實革蘭氏陰性菌的缺席。革蘭氏陰性菌在非洲灰鸚自典型的種子主食轉為營養均衡飲食後幾乎降為零。Glunder發現它(大腸桿菌或克留氏菌屬)幾乎不可能定殖於攝取營養均衡飲食的虎皮腸道內。Joyner的MPVM論文研究觀察鳥舍中攝取種子主食的虎皮繁殖對鳥,描述洩殖腔有60%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存在,並說明視此為正常。這對此研究中以種子為食的虎皮而言可視為正常,但對一隻攝取均衡飲食的健康鳥類來說不應被視為是正常的。

自然常駐的微生物群保持抑制革蘭氏陰性桿菌與酵母菌增殖的酸性環境。腸內穩定性不均造成微生物正常菌群變動,從而改變腸胃道中的細菌分布。鸚鵡的正常腸道菌落,在糞便革蘭氏染色上視為革蘭氏陽性(藍色)菌,皆代表喜氧和厭氧菌如芽孢桿菌屬、棒狀桿菌屬、鏈絲菌屬、乳酸菌屬、鏈球菌屬及腸球菌屬,其中有些無法採用標準技術培養。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4–2 p.119 (14/10/17)

尾脂腺在化學上始終著重於其非揮發性的蠟質組成,功能上與光反射及羽毛的防水品質協同作用。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腺體產生一些低分子量揮發物,與鳥種、性腺條件和性別有關,就如同昆蟲及囓齒動物某些結構相似的費洛蒙化合物。這表示腺體對鳥而言是製造費洛蒙的可能來源。事實上,鳥在理毛時能用喙將腺體分泌物沾至體羽,透過羽毛產生一種可能的化學信號傳遞。

Note:腺體分泌物包含細胞、蠟酯、脂肪酸、脂肪和嗜蘇丹顆粒(sudanophilic secretory granules)
exotic pet vet

Preen Gland-Secreted (14/10/14)

-皮膜系統-
皮膜是飲食不足的臨床症狀往往首先被注意的位置,但這些初期階段是如此常見,以至於它們可能不被視為異常。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細胞的皮膚特徵涉及皮膜組成如指甲、喙、羽毛與毛囊的產生。除了皮膜,複層鱗狀上皮細胞出現在鼻腔、口腔、唾腺接合處、淚腺、耳道、鳴管、氣囊接合處至肺、膽管、胰管、泄殖腔、腎小管與陰道。營養失衡會影響任何這些位置的結構和功能。而營養不足最常顯露於皮膜,透過更嚴重的潛在疾病該臨床表現會是複雜的。營養均衡配方飲食的發展已大幅降低皮膚疾病的發病率,不過一旦它們發展成熟,這樣的飲食要完全成功消除這些問題仍有段距離。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4–2 p.116 (14/10/07)

成長所需的蛋白質在孵化期最高,並隨著時間在成長速率減緩時降低。晚熟性幼雛有段較高的增長率,且可能有較高的總胺基酸需求量。玄鳳成長所需的蛋白質估計為20%。此外,該蛋白質必須包含0.8至1.5%的離胺酸(lysine)。許多野鳥以昆蟲補充牠們的飲食,這往往提供額外的蛋白質;不過有些野鳥單純提高牠們的食物攝取量。僅管鸚形目鳥類的市售混合飼料往往有足夠的粗蛋白質,多數皆缺乏足量的含硫胺基酸(sulphur amino acids)、甲硫胺酸(methionine)與半胱胺酸(Cysteine),導致羽毛生成發育不良。

羽毛有很大比例由體內總蛋白質(小鸚22%;虎皮28%)構成,其中所含質量約15%在羽鞘中。不過羽毛整體的胺基酸組成和羽鞘及羽根相異。

某些含硫胺基酸方面的飲食缺陷,導致顯著彎曲和週期性封閉(restriction)的羽軸、持續性異常的羽鞘根部及畸形的羽片。羽毛強度與提供足量的離胺酸飲食(0.203%)有相關性。表皮結構和羽支含大量的半胱胺酸。半胱胺酸雖然常作為羽毛成長中潛在限制性營養物質的例子,儲備半胱胺酸可能對角蛋白在夜間空腹與短期的含硫胺基酸不足時段的合成而言是有用的。甲硫胺酸方面的飲食缺陷造成羽毛上深色、平行的「壓力紋」,但超量三倍與軟質、脆弱的羽毛有關。酪胺酸(Tyrosine)是黑色素生成的重要因素,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不足會削弱黑色素生成。

換羽期的羽鞘製造每日可提高超過維護需求4至8%的蛋白質需求量。溫度調節所需之額外能量可在不提升飲食中蛋白質比例的情況下,提高食物攝取量以提供羽毛成長足夠的蛋白質。市面上許多推廣在換羽期使用的補充品缺乏所需之胺基酸。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4 p.90 (14/07/24)

羽毛在白天與夜晚以相似的速率成長,但多數鳥在夜間空腹時所沉積(deposited)的羽毛原料質量有些微不同。與白天的合成作用相較,夜間的羽毛合成需要複雜且代價高的變化以代謝胺基酸,因此整體的換羽損耗會比相對較長的白天時間更低。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4 p.87 (14/07/22)

基礎代謝率(BMR)是從鳥睡眠時的能量消耗來計算。棲息會提高虎皮2倍的能量消耗;理毛、進食與混合運動提升2–3倍,而飛行最多可超過BMR的11至20倍。自由生活的鳥因體溫調節、獲取食物與捍衛領土的所需能量提高,能量需求比牠們的籠養同類們更大。但無論能量消耗多少,日常的胺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需求是維持恆定的。

氣候會影響基礎代謝率。來自溫帶氣候的鸚鵡比熱帶鳥種高出約20%的基礎代謝率,隨季節變化的體溫調節可自冬季(5.9° C)基礎代謝率的3.07倍到夏季(20.7° C)基礎代謝率的2.77倍。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4 p.87 (14/07/22)

研究顯示一般的人工照明對鳥的視力與行為會產生不良影響。這是由於鸚鵡能看到「閃爍光源」,但我們察覺不到。為突顯差異,人類每秒最多能察覺60赫茲(週期),而鸚鵡每秒100赫茲!這種適應性確保鳥在飛行中能避開事物,如樹枝,幫助牠們逃離掠食者,甚至有助於遷徙!
螢光燈的閃爍光源是多數頻繁供應燈泡的兩倍,經常接觸不僅傷害長期視力,也是形成壓力的主因。
我們可以藉由將鳥置於引進自然陽光的窗戶附近來處理這件事,同時提供遮蔭避免過熱。另外我們可確保牠們以不受人工照明直射的方式安置,並提供籠內合適的藏身處。

Laura Hirst. (2014, Apr). “Improving the parrot buying experience-learning by example”. Parrots Magazine, 195, 36. (14/04/25)

一些結果植物生產的果實容許外表的化學變化,幾乎散發出螢光,因此很容易被鳥鎖定。一般認為這也向鳥指引出哪些果實是成熟的,哪些尚未達到它們的理想營養程度。

John Courtney-Smith. (2014, Mar). “Tetrachromacy a powerful tool!”. Parrots Magazine, 194, 40. (14/03/27)

鳥類飛行肌肉的大小決定了製造能量爆發的能力,而能量的使用在演化上是極為重要的。…比較不同鳥種的飛行肌肉,提供我們一個巧妙的方式來測試使用能量在基因組演化中的影響。
肌肉和心臟比任何其它特徵更與基因組的大小有關。這些器官被視為鳥類飛行的新陳代謝「引擎」。…飛行肌肉可重達鳥體重的1/3,其體積允許產生能量的激烈脈衝。心臟的尺寸設為持續耗氧的上限,由於它限制了每一次心跳能輸送的血液量。這顯示出如發生在飛行期間的激烈代謝活動,導致較小的基因組演化。飛行越需要更多能量,DNA含量的額外脫落(shed)就越有優勢,否則將減緩新陳代謝。
Note:進化不僅能夠修補基因序列,即使基因本身不變,不同物種基因副本的數量也是可變的。基因有時增加,有時丟失。基因代謝為自然選擇提供了“燃料”,迅速擴張的基因家族顯示出DNA的適應性變化。)

鳥類學家發現飛行會導致基因組收縮 (14/03/12)

羽毛再生需要四週(覆羽或絨羽)至一年以上(飛羽或尾羽)。

Evaluation of a novel feather (14/01/28)

鳥類感官中最迷人的或許是牠們適應性強大的視覺,讓牠們看到光譜中的紫外線部分。這是因為鳥類眼睛後方具有第四種錐狀細胞,與人類不同。這最終意味著暴露在UVA中,牠們能偵測出各種更廣泛的顏色。
多數鳥類依靠視覺來通知牠們在野外的適當食物來源。水果、青草和花朵的許多顏色在UVA波長中對於成熟度與適用性提供強烈的指示。若一隻鳥無法偵測到,牠根本不會去攝取該食物,認為那有損自己的健康。
…與人類具備約9000個味蕾相較,鸚鵡平均擁有約350個味蕾,強調了這種適應性對鳥類的重要性。
…許多鳥類依賴牠們適應性良好的視覺來識別異性個體,引導牠們找到適合繁殖的伴侶。…許多鳥類展現獨特的羽毛圖案與色彩,對人眼來說雖然不可見,在紫外線光譜中卻是可見的。…科學家已發現虎皮在牠們的冠羽和臉頰上顯示黃色螢光。
鳥類在野外不只依賴色彩與圖案訊息來交配,也用來做為跨物種溝通及互動。有些鸚鵡亮出牠們的顏色以「標記」領土,若被另一隻鳥誤解可能會引發惡劣的爭鬥。若室內一起飼養多種鳥類,紫外光照可減輕壓力與侵略行為,因為溝通信號不太可能被曲解,等同於人類使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
改善溝通的同時,研究顯示接觸紫外線的鳥類展現更積極、愛玩耍的行為,如與玩具互動、多品種共處一室及提升飛行能力。這是因為紫外線負責體內某些代謝過程的發生,全面提供鳥更多能量、動力與改善的方向。這能減輕籠養鳥的壓力,牠們更能感知周圍環境,而身為自然被獵食的動物,這對牠們的野外生存至關重要。

Laura Hirst. (2014, Jan). “Through the eyes of a bird-the positive impact of UV lighting on behaviour”. Parrots Magazine, 192, 31. (14/01/21)

鳥類的鞏膜是除了鞏膜小骨之外的透明軟骨延伸強化層。這些小骨產生一連續環狀的交疊骨頭,支持並形成附著睫狀肌肉的基礎。哺乳動物以體內產生的液體維持牠們的眼壓。鳥同樣在牠們眼中產生液體,這種液體由鞏膜靜脈竇(scleral venous sinus)或許萊姆氏管(canal of Schlemm)排出。此靜脈竇位於牠們鞏角膜或眼角膜緣的交界處,它需要維持暢通以排放液體,否則會造成壓力增加,如哺乳動物般得到青光眼。

Why birds eye are so different from ours (13/10/28)

鳥的眼睛在視網膜周圍擁有額外的腺體,稱為哈得氏腺(Harderian gland)。
哈得式腺輔助視網膜吸收紫外光,並與松果腺和腦垂體腺相連,以調節鳥的呼吸、換羽、日/夜循環及其遷徙模式。
鳥的基礎代謝和整體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受松果腺與腦垂體腺影響,這意味哈得式腺的狀態同樣至關重要。
若妳恰好有隻非洲灰鸚,妳會明白妳的鳥有多容易罹患低血鈣症狀。近期研究指出乃是缺乏維生素D,而非鈣質含量低。
由於鈣質的充分吸收需要維生素D,缺乏陽光直射或其他適當的紫外光源會降低妳餵給灰鸚吃的加鈣滋養丸的成效。這可能會導致慢性低鈣含量。

透過陽光直射或替代的適合紫外光源可以改善各種情形,像是:
破壞行為如拔羽
狀態不佳的羽毛
器官功能障礙
免疫失調
心情沮喪和壞脾氣

The Essential Nutrient Your Pet Bird is Likely Seriously Short On… (13/07/23)

肉眼可見的鼻後孔縱裂(choanal slit)在上顎中央分裂呈「V」形。物種間的鼻後孔邊緣寬度各不相同。鴿子與多數猛禽的鼻後孔是狹縫狀。鸚鵡的邊緣間隔更為寬廣,形成獨特的「V」形。鼻後孔縱裂邊緣襯有感覺乳突(sensory papillae)。
一般觀點:突伸自鼻後孔邊緣的健康尖突是吸收足夠維生素A的特徵。
反之:「鈍」短、渾圓或顏色改變的出現(如某些品種從正常黑色轉為發白尖端)或缺乏這些乳突都是缺乏吸收維生素A的指標。
(譯註:原網頁有鼻後孔縱裂的照片)

What is choanal papillae? (13/05/23)

…夏天在屋內開冷氣或冬天開暖氣可能會形成不利於熱帶鸚鵡呼吸系統的較低濕度。(濕潤的組織是有益的組織結構!)所以除了保持屋內空氣清潔和新鮮,想辦法提高鳥兒環境中的濕度。

…濕度過高(如潮濕的牆壁)是危險的,因為潛在病原體像是曲黴菌會在濕氣中開始成長,特別是伴隨被丟棄的食物、糞便與籠底時。

…上呼吸道有產生黏液的部分細胞,其他細胞有著細微的可移動突出物,被稱作纖毛,幫助將灰塵、皮屑、雜質及有機體掃出呼吸系統。接著雜質可以透過噴嚏排出或被吞入,取決於它們上行的方向。
把鼻竇想像為中空的口袋,襯以那些可移動的纖毛。眶下鼻竇(infraorbital sinuses)是頭部兩側眼睛前方及下方皮膚內的兩個三角形空腔。內壁幾乎完全由軟組織構成。
每個鼻竇頂部有兩個開口,一個通往被稱為後鼻甲骨(caudal nasal concha)的區域,另一個進入鼻腔。我們可以發現這會因地心吸力無法幫助排除任何卡在框下鼻竇的異體或雜質而造成問題。由於框下鼻竇接近眼睛,有時鼻竇問題也會連累到眼睛。

Bird Talk-鳥類鼻竇健康 (13/04/10)

…不同的羽毛類型為鳥類提供不同的功能,諸如吸熱性的保持、對流,與飛行。特定的羽毛有額外的功能,如具觸覺功能的鬃羽(bristle feathers)和剝落以產生防水角質粉末的粉羽(powder feathers)。
…不同形式、尺寸及顏色的羽毛以特定樣式配置在鳥體表面。總之,羽毛在維持鳥類體溫、支持飛行的生物力學與向其他動物顯示歡迎或排斥訊息上扮演關鍵角色。…每隻鳥約有20,000–80,000支羽毛,取決於鳥種。
…絨羽(Downy feathers)是放射狀對稱、蓬鬆的,多數出現在腹部軀幹以保持體溫。廓羽(Contour feathers)位於主要軀幹上,接近身體中心部份控制溫度,遠端部份則形成流線型體態和對流。尾羽(rectrices)作為展示的同時也控制飛行。飛羽(remiges)用於飛行,儘管鳥類會採用不同的飛行模式(如麻雀與老鷹的飛行方式不同)。不同的鳥種有不同的飛羽結構和設計。
…毛囊壁表皮有三層:生發層(germinative layer)、中間層(intermediate layer)與角質層(corneous layer)。絨毛羽幹的表皮也有三層。最外層發展中的絨毛羽幹是接著會崩解,好讓羽毛迸出的羽鞘。
…成熟的羽毛與真皮中的肌肉、神經及血管充分連結。位於真皮中的肌肉網狀系統包圍著每個毛囊。這些肌肉包括豎立肌、下牽肌與牽縮肌被排列成四邊形,讓相鄰的毛囊朝各個方向拉扯,是鳥類飛行能力的關鍵。
…新生成的羽毛往往更大更好,提供鳥兒重新設計其覆蓋物的機會。

毛囊的發育生物學 (13/02/08)

…擁有堅硬喙部的好奇鳥兒往往會造成電灼傷。起初,電灼傷可能輕微顯現或未顯現在皮膚或喙部;然而損害會深入至身體組織。一個通過身體的強力電流會導致內部傷害,如心律紊亂或心跳停止。伴隨電灼傷的猛擊有時會使鳥兒被往後拋或跌落,造成骨折或其他創傷。…任何被灼傷的鳥都會很快進入休克狀態並開始失溫。

…鳥類的皮膚非常薄,比我們的皮膚細緻。有三層皮膚:外層的表皮層;真皮層,比哺乳類更薄;以及皮下組織層,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覆蓋肢端、頭和胸骨,皮膚緊密地與下方肌肉和骨骼相連。

Bird Talk-Treat A Burn — Fast (13/02/01)

…有些人估計大型金剛的咬力為每平方英吋500–700磅,接近一隻大型狗的咬力。
…(關於咬力)喙部尺寸才是最重要的,而非鳥體型的大小。
…「咬的自制力」程度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他鳥種如發情的亞馬遜幾乎沒有咬的自制力,且會盡力意圖造成最大程度的傷害。
…另一因素為喙部結構的生物力學。有更寬、更似鏟壯的下喙,鳥兒就擁有更大的力學壓力、咬得更用力。

Bird Talk-有力的鳥嘴 (13/01/14)

…鳥類的呼吸系統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鳥擁有相對較小的肺部,加上九個氣囊,在呼吸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直接參與氣體交換,但大大提高代謝效率)。
…鳥類的呼吸系統分隔不同,因此換氣和氣體交換是分別在氣囊、支氣管(parabronchial)和肺部中獨立進行。(原網頁有非常詳盡的解說圖)
…擁有少數血管的氣囊壁非常薄。因此,它們並不直接參與氣體交換。反而如「風箱(bellows)」一般讓肺部氣體通過。
…鳥類可透過嘴巴或鼻孔呼吸。空氣進入這些開孔(在吸氣時)通過咽頭,接著進到氣管。氣管往往與頸部一樣長。不過某些鳥類,如鶴擁有特別長的氣管(長達1.5m),盤繞於中空龍骨的胸骨中(見圖)。這樣可為牠們的大聲呼叫提供額外共鳴。

Avian Respiration(鳥類的呼吸作用) (13/01/11)

…鸚鵡喙部的功能為攀爬以及操作、磨碎物體。
…嘴鞘(rhamphotheca)是喙部的角狀覆蓋物。由角質的硬質蛋白外殼構成,覆蓋了骨質的顎(上顎upper-maxilla及下顎lower-mandible)。上喙稱為rhinotheca,下喙稱為gnathotheca。喙部蠟膜是軟的,上喙基部的厚壁部分是鼻孔所在地。喙部角質自蠟膜朝尖端以1–3mm/一個月的速率形成。持續地透過進食、咀嚼及在堅硬的表面上磨擦而磨損,保持正常的喙部表面與長度。Tomium是作切割用的喙部邊緣,接合處(commisure)則是介於上下喙之間的嘴角。

喙部的主要解剖學特徵:
1. 蠟膜(cere)
2. 上喙(rhinotheca)
3. 接合處(commisure)
4. 切割用的喙部邊緣(Tomium)
5. 下喙(gnathotheca)

…craniofacial hinge(位置)是個獨特的關節,使上喙操作物件更為精細靈巧,並增加顎部壓力咬碎大型、堅硬的堅果。其他鳥類的上喙與頭骨融合,且無法移動。
…角質覆蓋物下方,喙部擁有極佳的血液供給與神經末梢,提供鸚鵡驚人的觸覺能力。最敏感的區域是上喙前端。喙骨不是實心的,其內有空氣空間。

確保喙部健康的方法包含:
1) 每年的健康檢查以確保健康、體重和喙部結構的最佳狀態。
2) 均衡飲食,包含維生素A的蔬果。
3) 飛羽的適當修剪以便安全著陸或轉彎。
4) 包含鳥群互動管理的環境安全防範。
5) 適當的咀嚼與喙部磨擦途徑(木頭玩具和棲木、墨魚骨、礦物質塊、水泥棲木)。
6) 定期血液採樣以評估內部健康與肝臟功能。

Bird Talk-The Parrot Beak (13/01/11)

無論損傷量有多少,喙部的傷害應被視為緊急情況。
…喙部擁有豐富的血液供給,因此任何喙部傷害都很可能造成失血過多。截斷或扯下的喙部無法長回來。有裂痕的喙部往往能夠復原。骨質與神經末梢皆與喙部連結,使受創區域產生疼痛。
…針對較大的瑕疵,可用光聚式複合樹脂(light cured composites)或牙科用壓克力(dental acrylic)修補該區直到喙部組織重生。若血液供應依然良好,出現裂痕的喙部能夠被修復。

Bird Talk-喙部受創 (13/01/10)

鳥喙會生長和剝落,某些品種較其他種更易於剝落。上喙,又稱上嘴鞘(rhinotheca),某些品種容易過度增生,而某些品種則會因過度生長而變粗厚。某些品種的下喙,又稱下嘴鞘(gnathotheca),容易長得太長。儘管肝臟疾病會造成喙部和指甲過度增生,但有時候過度增生只是單純因為喙部缺乏正常地削磨。

Bird Talk-Parrot Beaks: To Trim or Not? (13/01/08)

…嗉囊為鳥類所特有。…嗉囊其實就是膨脹的食道(口腔到胃的連結管)。
…嗉囊的功能是在砂囊(gizzard)滿的時候儲存食物。它也是幼鳥的食物儲藏室。嗉囊壁具有推動食物下降進入胸腔食道的肌肉,然後再進入前胃(glandular stomach)。嗉囊同時也包含在某些品種的求偶行為中,並為幼鳥提供營養。

Bird Talk-Jan-2012 (13/01/08)

…鸚鵡羽毛中的大量羽粉也藉由堵塞羽虱氣管,使它們在鳥羽中四處移動時窒息而被視為有助於防止羽虱。它也幫助抑制其它生物與有害細菌。這種臘質羽粉同時也協助維生素D前體─可轉換為便於使用的維他命D3之製造,並維持皮膚、羽毛和喙部的滑順與完整。
…當鸚鵡理毛、豎毛、抖動羽毛或大力振翅時,這種羽粉會大量脫落,且在周圍空氣中清楚看到飛揚的粉塵。理毛過後,羽毛佈滿「落粉」的鳥兒一旦以羽粉徹底地清潔與梳理,觸感將會細柔如絲綢,並在手上留下細白粉末的殘留物。玄鳳、巴丹與灰鸚的羽粉產生最多。(Pauline James)

Pauline James. (2010, Oct). “What do cockatiels, budgies, cockatoos, Amazons, African greys and the blue macaws all have in common?”. Parrots Magazine, 153, 30. (13/01/08)

  1. 當鳥蹲伏時,由於關節和肌腱結構之間的連結,腳趾會自動夾繞住棲木。除了鎖定肌腱,在底層表面的某些肌腱有微小的凸出物,在肌腱鞘內部如交錯連扣的棘輪一般運作…當鳥站立時,關節延展、棘輪運作鬆解。
  2. 因為許多寵物鳥被剪羽且無法持續飛行,牠們要花一天24小時用自己的腳站立。這是為何適當的腳部照護是必要的。
  3. 鸚鵡有四趾,兩趾前兩趾後,稱為zygodactyl或yoke-toed foot(對生趾),對生趾功能為攀爬和抓握。
  4. 背側趾甲長得比內側要快,這是爪子通常呈弧狀的原因。
  5. 若趾甲過度增生,裡頭的血管也會跟著變長,這表示將趾甲剪回正確長度而不造成痛楚和流血是不可能的(譯註:所以國外對趾甲過度增生的手術都是長期處理,可能一個月只修磨兩次)。
  6. 在趾甲出血的緊急狀態下,用冰尖使血管收縮,或將趾甲對著肥皂刮以封住尖端出血。在尖端沾少許麵粉也能幫助凝血。

對鳥腳有益:
1) 提供多種不同紋理與尺寸的棲木
2) 規律地修剪以使指甲保持適合的長度
3) 提供適當、含有大量使腳部、皮膚及指甲保持健康的營養飲食
4) 讓鳥兒維持良好的體重,腳部才不至於壓力過大
5) 供應鳥兒充足的運動與適當的玩具和鞦韆以保持腳部健康

對鳥腳有害:
1) 提供同一尺寸和紋理的棲木或使用尺寸太小的棲木
2) 提供全為種子或營養中鈣、蛋白質、β-胡蘿蔔素不均衡的飲食
3) 鳥站在金屬棲木,或置於戶外無保護措施而凍傷
4) 修剪或削磨指甲使其流血,或指甲過短使鳥無法正確地抓握
5) 處理鳥兒之前未將雙手洗淨,尤其若您是吸菸者(尼古丁與其他有毒物質可由您的手傳遞至鳥兒的腳)

BIRD TALK-Feb-2011 (13/01/07)

氨對細胞的毒性非常強,必須在它建構並造成體內問題之前盡速移除…鳥類比哺乳動物更進一步將牠們產生的氨轉化為尿素,接著將多數尿素轉換成尿酸。尿酸不易溶解,所以無法溶於體液中,使其在幼雛還在蛋中時安全地存放。尿酸是肉眼可辨、鳥糞中的白色部分。…鳥類不需要四處攜帶沉重、充滿尿液的膀胱─這使牠們保持足夠輕盈以在任何時候飛行。同樣地,由於稀釋尿酸不需要水分,鳥類對水的需求比哺乳動物更低。

Emily Rackley. (2013, Jan). “Avian nitrogenous excretion”. Parrots Magazine, 180, 34. (13/01/07)

這些金剛品種(Greenwinged、Military、Buffon’s、Blue & Gold)沒有一隻是完全相同的,臉部羽毛線條和形態是每一隻鳥所特有。
因此,牠們臉部每一側品質良好的近拍照片能夠明確地識別每隻金剛,就如同人類的指紋識別。

John Hayward. (2013, Jan). “Blue & Gold Macaw: Identified by unique feather lines”. Parrots Magazine, 180, 13. (13/01/03)

獸醫都有義務代表動物;因此,若一隻動物已經受傷,牠正在經歷痛楚是適當的假設,而非等到我們所堅信的超越了手術或創傷造成疼痛的疑慮,假定疼痛是在受創後出現對獸醫而言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除非被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鳥類疼痛:生理機能及評估 (Avian Pain: Physiology and Evaluation) (12/12/19)

  1. 鳥類可以自主控制牠們的瞬膜。
  2. 在猛禽身上它也為親鳥提供眼球的保護,以免餵食幼雛時受傷。
  3. 啄木鳥在用喙部撞擊樹幹的一毫秒之前收緊牠們的瞬膜,防止震動引起視網膜損傷。

關於瞬膜 (12/12/14)

鳥類的眼球可形容成三個截然不同的層次。…外層覆層保持眼球的形狀,保護眼球並附著在眼球的肌肉上。它被稱為鞏膜。與爬蟲類相同,鞏膜被鞏膜小骨(sclera ossicles)保護著。第二層被稱為血管層,覆蓋著虹膜、睫狀體與脈絡膜。控制光線允許進入眼睛的量就是由虹膜內部控制。最內層或第三層被稱做視網膜,包含錐狀及桿狀細胞。與哺乳動物不同的是鳥類的視網膜沒有血管。

眼球的分層 (12/12/14)

灰鸚為何擁有裸皮?
當離開高日曬的環境,由野外捕抓或人工繁殖時,我們拒絕給予鳥類基本上已花數千年發展、利用太陽能量的能力。已證實讓灰鸚在正確的全光譜照射下,咆哮可能性較小,更偏好理毛,更容易成功繁殖育雛,且骨頭問題和習慣性拔羽不易產生。
灰鸚顯而易見的特徵為牠裸露的臉部。為何活在世界上如此高散射地區的鳥兒會發展出裸露的臉部?我不知道完整的答案,但我知道這種裸皮讓鳥兒非常迅速大量地吸收、利用光線。

Parrots-Nov-2012-p.21(由HLG台灣寵物鳥論壇-大蛇丸所提供)(12/11/16)

--

--

Blorian Yang

阿波的鳥奴魚酥,這裡專門放置我翻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