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拔羽 (Feather Picking in Parrots)
※所有圖文內容並非做為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出版商所有※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publisher.
請善用Ctrl+F、輸入關鍵字能更快查到需要的內容。
在看診和研究期間,我常被要求提供寵物鳥拔羽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可以分享有用的資訊,但確實的解法通常都很困難。鸚鵡很少因單一因素沉迷於破壞羽毛的行為。拔羽行為的多樣複雜性大概就如拔羽鸚鵡本身一樣複雜。某種程度而言,不同品種的鸚鵡也許會有不同的因素,該因素影響羽毛,且開始拔羽的年紀無疑與牠的動機有絕大關係。我認為讓開始拔羽的鸚鵡盡快接受知識淵博的鳥醫生診療是絕對必要的。即便檢驗結果顯示為健康問題,我仍鼓勵飼主改善鸚鵡的生活環境。這包含檢討適當的飲食、經常洗澡、良好照明、籠子尺寸及玩耍、運動的必要性。增進基本照料對任何健康問題(不論生理或心理方面)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步驟。
鸚鵡演變的環境與我們盡可能提供給牠們的有極大不同。許多生理和心理壓力在拔羽時發揮作用。有關此議題的某些理論過於簡化,因多數羽毛問題都是數種影響的結合。例如無法自制、單純因性焦慮而過度拔羽的說法絕對是無稽之談。現實中始於成鳥的性焦慮也許會伴隨拔羽,但多數年輕寵物鳥在性焦慮影響之前就有拔羽行為。許多發展出拔羽模式的鸚鵡社會化貧乏、受教和經歷少、表現出某些恐懼行為,且過度依賴自己的人類飼主。在性成熟時會加深寵物鳥身上已存在的問題,性成熟在這類問題中很少成為主要因素。嚴重傷害羽毛的行為不常發生在照護良好、於原則教導中成長的鸚鵡身上。
我認為拔羽的最初起因是生理行為的部分延伸(特別是手養鳥)。生理因素包含疾病、外傷、營養不良、缺乏生理照護、過敏及/或不合格的環境。
過敏和嚴苛的壓力也會導致拔羽問題。我的幾位客戶在地震、嚴重的暴風雨後開始拔羽。有趣的是,在許多情況下似乎並非是地震的實際壓力造成拔羽。餘震導致的持續壓力對許多鳥來說才是主要因素。鸚鵡在牠們的腿關節處藏有作為震動探測器的神經束。因此牠們對震動極為敏感。我知道有些鸚鵡在飼主搬到公寓樓下或緊鄰高速公路時開始拔毛。鸚鵡在飼主處於壓力下時也會大幅轉移至拔羽。
過敏,包含食物過敏、居家灰塵與季節性花粉、孢子過敏可以是某些鳥拔毛的原因。食物過敏也能成為值得注意的因素。我個人質疑一些食物添加劑的使用,特別是在滋養丸加工中的人工食用色素,我並不會拿它們餵我的鳥。某些鳥會對其它食物的成分和營養補充品有負面生理反應。然而要確認實際的過敏相關食物有困難。
空氣汙染物可能也是問題。限制鸚鵡必須待在吸得到殘餘鳥糞、食物殘渣和羽屑的環境中是不自然的。各種居家汙染物會對拔羽問題造成顯著影響。香菸煙霧特別能傷害鳥敏感的呼吸系統,與含有尼古丁的主人的手或手指等身體接觸可導致嚴重的皮膚反應。
由呼吸有毒煙霧香煙所引起的問題、不乾淨的羽毛和生理上與尼古丁的接觸反應,在許多情況中可成為皮膚和羽毛問題的主要因素。
生理或心理創傷
任何生理上的傷害可導致鳥去打攪創傷區域的羽毛。這實際上是許多鳥開始拔羽的常見原因。然而多數開始在原創傷部位拔羽的鳥,除非涉及其它因素,否則很少會繼續拔。雖然我通常不認為頸圈有助於停止習慣性拔羽,它可在傷口癒合時達到阻止鳥干擾的功效。從行為的角度來看頸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鸚鵡是否接受穿戴。
某些鳥在小創傷中迅速調整,但其牠的在面對強迫穿戴頸圈時,可能遭遇比拔羽更嚴重的問題。
幼鳥傷害、拔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籠中跌落,通常源自衝撞事故。年輕鸚鵡在籠中摔落有多種原因,多數都可避免。在平衡技巧發展完全以前將腳趾甲修剪太短會是因素之一。許多年輕的鳥,尤其是灰鸚,直到牠們發展出自己的平衡技巧之前是笨拙且需特別考量的。通常長出飛羽且首次飛行的鸚鵡若有剪羽,不應允許牠們待在籠頂或其它高處。對鳥來說受到驚嚇或興奮時起飛,在此階段看來是本能,而一隻不能飛的鳥最終可能因此嚴重受傷。若一隻年輕的鳥摔斷自身飛羽或尾羽的羽軸基部,可能阻塞毛囊產生挫傷。此類傷害將使鳥過度騷擾羽毛,往往使其毀壞。
年輕灰鸚從籠子跳下或在遊戲場玩耍時筆直摔落地面,胸骨如受重擊的氣球般失去平衡、撕裂皮膚,這是十分常見的創傷。
在野生環境中,年輕鸚鵡受驚嚇或變得害怕時若非躲藏起來,就是飛離該地點-通常由親鳥引導。人工飼養下,鳥本能地嘗試飛行,但結果反而撞上自己的籠子,讓翅膀和尾巴糾纏在籠網中。有鑒於此,使用合適尺寸的籠網間距很重要。若間格太寬,翅膀可能在其間扭傷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籠底的網格這時特別危險。我強烈建議移除或者填補底網,以避免傷害一隻尚未靈敏探索籠子的幼鳥。
飛羽修剪過度似乎也是拔羽的生理因素。當然,對任何鳥類而言修剪翅膀完全都是不自然的狀況。這並非意味我們不該修剪鸚鵡的翅膀,它代表我們應好好照顧遭修剪的羽毛。我特別觀察到飛羽被修剪得太接近毛囊(在覆羽之下),或靠近身體的次級飛羽被剪掉時,鸚鵡會開始騷擾自身羽毛。
拔羽的兩個主要生理因素?
我認為在與上百位擁有拔羽鳥兒的飼主談過後,拔羽的兩個主要生理因素仍是不適當的飲食、濕度及/或洗澡的不足。以種子為主食,或被餵食太多人工垃圾食物而缺乏鈣質與維他命A依然是嚴重的健康問題。這兩種營養素是成長、組織、皮膚和羽毛狀態適當的必要條件。替鳥轉換優質顆粒飼料和/或餵食健康人類食物、均衡飲食配合補充品,可使皮膚和羽毛品質產生巨大差異。有了我們現在已知的正確營養知識,絕對沒有藉口去餵食以種子為主的飲食。它是營養上的濫用,任何這樣告訴妳的人無知於事實。寵物店以種子單一飲食供予斷奶期的幼鳥,或建議以種子作為主食有貪婪和/或偷懶的目的,因種子的利潤較其它鳥類相關產品要高。以耐心、正確的資訊替任何鳥轉換為更好的飲食是有可能的。
以普通的水每日常年噴灑,加上每週一次的浸潤(非淹沒),對鸚鵡的呼吸系統健康和羽毛狀態來說不可或缺。我們在北美大部分地區的冬季安裝恆溫器,多數供熱系統使空氣變得相當乾燥。當空氣變得如此乾燥,我們會出現各種症狀包括皮膚乾燥和流鼻血。乾燥的皮膚和黏膜發生在鸚鵡身上同樣導致健康問題。有些鸚鵡偏好季節性拔羽,當人工加熱讓牠們像遭脫水的小葡萄乾時,拔羽只發生在冬季。使用去垢劑(detergent)洗一趟「真正的」澡,在鳥羽因某些理由變得非常髒或沾有油汙時也許是必要的。鳥醫生用肥皂清洗羽毛和大量藥物治療開始前,應考慮羽毛上有汙染物的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鳥應接受良好照明,然而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我去過的許多家庭都沒有給鳥足夠的照明。即便是緊鄰窗邊的鳥很可能也沒有適當的光線。我們的眼睛在室內能迅速適應光照程度,我們可能認為這對鳥來說已足夠。熱帶雨林中不僅潮濕,光線也很強烈。適切照明可使我們人工飼養鸚鵡的狀態有驚人的不同。
學習錯誤技能
思考各種羽毛破壞行為的因素時,我曾懷疑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對我來說,許多鸚鵡的行為顯然是本能與學習的複雜結合。儘管飛行是與生俱來,飛行技巧靠的是親鳥教導或示範。進食是基礎行為,但如何吃、吃什麼、哪裡有得吃似乎得在鸚鵡群體中學習。同樣情況可能也適用於理毛。
清潔、「收攏」豎起的羽毛無疑是種本能行為,但理毛技巧也許是幼鳥向親鳥觀察學習而得。若這屬實,我們在年輕手養鸚鵡身上觀察到的某些過度理毛和羽毛問題,至少可能與牠們沒有適當的理毛技能,或經由觀察錯誤品種學習有關。觀察各種鸚鵡品種理毛,明顯發現某些品種在牠們的理毛技巧上有微妙的差異,這可能與牠們的羽毛結構不同相符。舉例來說,折衷、巴丹和亞馬遜在羽毛結構上有顯著不同。年輕巴丹會因為看亞馬遜理毛太多次而傾向過度理毛或拔自己的毛嗎?
就算這是可能的動機也會產生許多問題。例如,一個人類要如何教導一隻鸚鵡適當理毛?幼齡鸚鵡需觀察同類成鳥學習適合牠們的理毛技巧嗎?也許這對花費大量時間困惑於鸚鵡行為的人來說單純只是一項思考的鍛鍊,我的疑問常比答案更多。希望隨著對於這些複雜生物瞭解更多,我們能找到一些重要的解答。讀者若有任何與此主題相關的想法都很歡迎。
東施效顰。鸚鵡不只會模仿發聲,牠們也模仿肢體語言和行為。年輕鸚鵡顯然從別的例子中學習,即便是成鳥也會以牠們所見、表現在其牠鳥身上的行為而養成習性。因此,我內心並不懷疑某些鸚鵡會在看到其牠鸚鵡拔羽後,開始拔自己的毛。正如我前面所述,發現一隻拔羽的鸚鵡,結果往往是鸚鵡拔伴侶的毛或教牠的新夥伴如何拔。
拔羽行為的考慮因素
多數案例中的拔羽源自生理和行為因素的複雜結合。因為我認為大部分拔羽始於生理因素,我鼓勵在問題出現時做充分的獸醫檢查。不該推測單純是行為上的問題。但即使拔羽完全是生理因素,行為複雜性也可能導致解決生理因素之後的持續拔羽。行為的主要影響是鳥在拔羽時受到的關注。鸚鵡會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若飼主在每一次羽毛毀壞時都給予關注,一隻因普通昆蟲叮咬而開始拔羽的鳥可能發展出一種習慣模式。雖然拔羽的鳥確實需要來自飼主提供的營養和關注以得到安全感,重要的是不要給予牠們拔羽行為上的關注。
牠自身漸進地改變不該形成足以展開拔羽的創傷。
然而那些被過度保護、社會化貧乏的鸚鵡對任何新狀況可能無法正確反應,特別是狀況突發時。若改變嚴重威脅到鳥的安全感,恐懼的舉止會造成羽毛毀損。在年輕鸚鵡身上,外傷或強制處理也是拔羽因素。自任何威脅經驗中保護每隻幼鳥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使鸚鵡感到瘋狂。戲弄、挑釁的行為,持續地對抗,或來自人類不停的吵鬧會使鸚鵡局促不安而導致拔羽。對於自家鸚鵡的主要目標應是讓牠們在我們的家中感到安全。
早期社會化貧乏
鸚鵡是相當聰明的動物,牠們多數行為是學習而得。早期社會化不單指一隻幼鳥所接觸的人(或鳥)數。它是牠們學習社會和生存技能的過程。基本上,鸚鵡不會自動瞭解如何適應牠們在客廳的生活。我們必須教導牠們如何成為一隻好寵物。如果在當時我們不引導牠們的行為,牠們會本能地開始探索環境,為販賣而被飼養的鸚鵡會開始表現出嚴重的行為障礙。這些問題直到幼鳥到達牠們的獨立階段以前很少浮出檯面。這種行為的混亂表現之一可能是拔羽。多數與早期社會化貧乏相關的拔羽似乎發生在兩歲左右的鸚鵡身上。
向我諮詢的人大部分認為,若她們的鸚鵡拔羽一定是感到不開心,這是錯誤的假設根據。這不一定是正確的。我知道很多鸚鵡因快樂玩耍、享受摟抱、聒噪聊天以及拔自己的毛而感到滿足。我能給擁有拔羽鳥飼主最重要的建議,無論來自生理、行為因素(或兩者皆有),是當她們的鳥拔羽時給予完全的忽略。提供牠大量的愛和營養照顧但忽略拔羽。鸚鵡可以是具有高度操控性的,若牠們因為一種行為而受到關注,牠們會為了關注而持續該行為,直到我們投入在牠們身上為止。一隻在焦躁時拔羽的鸚鵡,該行為幾乎保證會成為習慣。
所有行為問題中,處理症狀比解決根本問題更沒效率。導致手養鳥多數行為問題的最根本因素,是一隻鳥對於自身性命的掌控感到困惑,而表現出悲慘的行為。針對非常困惑、恐懼地拔毛的鳥,努力增加牠們的安全感是必要的。提供清楚的口頭訊息、界定關注的範圍及出籠放風的時間將有助於被寵壞的鳥發展獨立性格。雖然保護鸚鵡免於外傷是必要的,過度保護未以無害、安全方式教導的鸚鵡通常會成為拔羽者。逐步建立規則、提供行為指導,教導鳥在緊密的監視下接受改變和新的挑戰,對牠們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與有拔羽行為者的共同努力通常有顯著的變化,但也許永遠無法完全避免未來拔羽期間的困惑和壓力。
Sally Blanchard. (1997, Jan). “FEATHER PICKING IN PARROT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viculturists Society Convention.